中国,被古代希腊和罗马人称为“丝国”,即塞里斯(Seres在拉丁文中是“丝”的意思)。

郭沫若《中国史稿》中写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蚕丝的国家,中国丝织品在那时已经享有国际盛誉,特别是在罗马帝国,人们把中国丝织品当作极珍贵的物品,对于东方‘丝国’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知道‘丝国’是个大国;他们赞扬丝国的人民诚实、聪明和友好可亲。”

能为国代言的“丝”字,它背后的故事也是丝丝缕缕。

世界上最有名的四大奢侈品(中西文化漫谈世界最早的奢侈品)(1)

丝,从古至今,被用来形容极细的线。据最新考古发现,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就有了养蚕制丝的痕迹。最迟到商代,中国丝绸的生产已经初具规模,不仅织造技艺很高,而且还有了复杂的纺织机。

世界上最有名的四大奢侈品(中西文化漫谈世界最早的奢侈品)(2)

▲ 古代缫丝图

古人把蚕茧放到热水里,蛹被烫死,茧则变软,丝的末端就此显露,便于人们抽丝剥茧。

世界上最有名的四大奢侈品(中西文化漫谈世界最早的奢侈品)(3)

一根完整的丝将近1公里长,人们将它缠绕在棍子上备用,文字就此定格在了这一瞬间。于是我们看到“丝”的甲骨文,有4-6个圆圈,它们被串成2串。

世界上最有名的四大奢侈品(中西文化漫谈世界最早的奢侈品)(4)

在造纸还未普及的年代,丝绸除了制作衣物,也被用来记录史料,古人称之为“帛书”。

世界上最有名的四大奢侈品(中西文化漫谈世界最早的奢侈品)(5)

▲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素纱襌衣

世界上最有名的四大奢侈品(中西文化漫谈世界最早的奢侈品)(6)

▲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

由于丝绸的珍贵和不易获得,棉花织品作为丝绸的替代品而出现,且棉花比蚕丝更容易生产,从而使棉纺织品逐渐成为普罗大众使用的普通商品。

在古代上流社会,无论中外,丝绸都是一种珍贵奢侈又华美的服饰材料,以至于在古代中国,丝绸长期被作为高价值的货币使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当时公认的全球化货币。

世界上最有名的四大奢侈品(中西文化漫谈世界最早的奢侈品)(7)

在汉朝,丝绸与钱币、粮食一样可以用作支付。三者当中,丝绸甚至是最值得信赖的。

古代很多官员的俸禄中,除了钱币,也有丝绸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最鲜明直观的当然是我国唐代了,唐政府一年收获丝绸两千万匹,天宝年间更是暴涨到两千七百万匹,每年给部下发的丝绸多达六七百万匹,每个士兵每年配发12匹丝绸和12石大米。

世界上最有名的四大奢侈品(中西文化漫谈世界最早的奢侈品)(8)

▲ 唐 立狮宝花纹锦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唐代打仗用的战船、马匹等同样也用丝绸来买,一般二十多匹丝绸就能买到一匹不错的战马。而唐代当时的这些对丝绸的举动,在其他国家眼里无异于是“败家子”行为。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于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联通西域,自此,中国与西方世界建立更广泛的正式官方联系。和平的外交关系和国际环境必然带来跨国商业的繁荣,丝绸之路因此而诞生,而丝绸也成为最早的世界商品。

世界上最有名的四大奢侈品(中西文化漫谈世界最早的奢侈品)(9)

实际上,早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丝绸就已经从中国走向世界。

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旧约》中两次提到丝绸,并称之为“最美丽的织物”。在古希腊巴特农神庙的雅典娜女神像身上,也同样披着柔软的丝绸长袍。毫无疑问,这些丝绸是经过波斯传过去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时,他们就发现波斯宫廷人人都穿着丝绸。

世界上最有名的四大奢侈品(中西文化漫谈世界最早的奢侈品)(10)

在中亚及地中海地区的考古发现里,也出现了很多用丝绸来支付罚金的记录。

在甘肃悬泉置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献中,详细记载了汉唐时,经由河西走廊进出中国的商客必须向此处官员详细交代他们携带的货物以及行走的路线,这些信息都被仔细地记录下来。其中,丝绸制品被反复提及,几乎是中外商队的主要货物。

世界上最有名的四大奢侈品(中西文化漫谈世界最早的奢侈品)(11)

在早期欧洲,丝绸就像现在的国际名牌一样,走红于上流社会。贵族男女争相穿着丝绸以示高贵,中国丝绸的价格更是被炒到12两黄金才能买1磅丝绸的天价。它是财富的象征,是军备的保障,是有钱人才追求得起的高档奢侈品。

世界上最有名的四大奢侈品(中西文化漫谈世界最早的奢侈品)(12)

巨大的贸易逆差,让当时的人们担心会把罗马经济搞垮,曾有历史学家断言,罗马帝国的崩溃与丝绸导致的黄金流失有很大关系。

无论是亚历山大的东征,汉朝的西进,波斯罗马的崛起,还是蒙古旋风的扫荡,在漫长的历史时间线上,总能发现丝绸的身影。

小小的丝绸,勾连起了东方和西方,织起了几千年前贸易全球化的大网。

中国对丝绸技术垄断了近千年。直到公元552年,蚕茧终于被走私到了君士坦丁堡,这使得纺织生意在欧洲一发不可收拾。

世界上最有名的四大奢侈品(中西文化漫谈世界最早的奢侈品)(13)

到了18世纪,为了更好地进行仿造,欧洲各国丝织厂的丝绸画师甚至人手一本《中国图谱》。所以,论起这“山寨”的历史,西方可以说是远比我们想象的悠远绵长。

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编辑/李蕾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