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6中国新闻无人机现状 问题 展望

作者:新华网无人机频道 刘君

摘要:2016年中国新闻无人机航拍最多是美景、生活和各种活动,作品以图集、录播视频为主;专业媒体最大的成就是航拍了南方洪灾,自媒体则把自拍发展到一定水平。迎合媒体人需求,个头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的各种便携新闻无人机大量出现。对媒体领空更具决定作用的无人机直播,遇到了上传慢、同期声不易同步、无法自动切换手持云台画面等诸多问题,尚需无人机导航直播车和云计算等来解决。新闻无人机要取得媒体制空权,需要搭载倾斜摄影和VR/AR等设备,并突破新闻习惯,更多植入作者的形象、位置、情感和思想。

无人机使用法律(无人机要取得媒体制空权)(1)

2016年7月6日,新华网湖北频道飞手闵任之(右)准备拍摄武汉南湖社区积水情况,正在调试设备。郭欣欣 摄

科技进步历史,也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史,其中就包含了人类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方式。同时,科技还决定了媒体发展方向。印刷术、无线电、视频编解码、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技术革命,催生了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和移动互联网。今天,中国领先世界的消费无人机市场份额和配套技术,让中国在第一梯队向媒体领空发展。中国媒体向空间维度扩展的新趋势,和向时间维度扩展的新趋势——直播——相遇,嫁接出了无人机直播——彻底的移动直播方式,目前却因为种种技术障碍和传统新闻理念的阻碍,没热起来。无人机售价相当于智能手机,有普及潜力。未来,来自专业媒体和自媒体的无人机信息,尤其是无人机直播或将成为决定媒体制空权和媒体领导权的决定角色。CNN的高级主管Greg Agvent说:“有了无人机,我们既有角度、又有广度,还有辐射范围。无人机噪音不大,成本也不高,却能拍出其他飞行器或摄像机拍不到的镜头。”

一方面,随着大众拥有(自拍)无人机,爱看无人机直播的观众和航拍者,将会高度重合,无人机就会成为公民记者(自媒体)的利器。他们会更多植入作者影像、观点、情感、位置和其他所谓的非客观信息。另一方面,2015年6月新华网组建了中国媒体第一个新闻无人机队,在天津港爆炸、深圳滑坡、南方洪涝灾害等传统记者难以抵近的现场,第一时间满足了读者的知情权。无论是媒体还是个人,在报道突发事件时,或为救援人员提供实时信息,推进、改变事件发展的速度和方向。但目前无人机直播的普及,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媒体和自媒体人要赢得传播制空权,新闻无人机还要搭载各种“武器”(设备),实现海陆空交互拍摄。而安装摄像头,仅仅是成为新闻无人机,提供无人机直播基本的要素——上帝视角的基本前提,还要搭载VR/AR、测绘摄像等等,以及未来的人工智能装备。

无人机改变了人类看信息的视角,能像鸟儿一样长出天眼,在飞行中俯瞰世界。这种视角的改变,也将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人类的思维将会随着可视空间的更立体,而更全面、客观的评判世界。这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科技进步让人类社会由人受物支配的必然王国向人支配物的自由王国逐步转变。”的观点。未来,这种改变在公民记者或无人机玩家身上,将比在媒体上的影响更大。无人机将彻底解放我们的手,从空中记录我们的出行,甚至还能起到为我们探路,以及与其他车的功能。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无人机联盟联合创始人曹三省接受《中国传媒科技》采访时说:“无人机也将作为媒体环境中的“受众”而存在。可以类比的是,在车联网时代,每一辆车都需要获取信息,是信息的接收者;而每台无人机就像今天智能交通系统的每一辆汽车一样,各台无人机之间会需要一种持续的、功能丰富的通信,并和人类新闻系统之间实现对接,而这,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一种方向。”而这一切的对接、分享,就是公民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这样的传播,不仅填补空中视角的大量空白,并突破人类眼睛的视角局限,让传播信息趋向零死角。

一新闻无人机现状和趋势:飞机变小、作品见景不见人、录播为主

自2015年6月新华网组建新闻无人机队以来,航拍了记者曾经难以到达的现场:天津港爆炸、深圳滑坡、南方洪涝灾害。2016年媒体无人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航拍南方洪涝灾害。以新华网为主的媒体,在这场报道中,突破了日常航拍中,几乎全是风景,从而见景不见人的情况。不仅航拍了大量一线救灾人员,封堵决口的大量图片和视频,还有以一线抢救灾人员休息的场面。而且,每个视频或每组图片,初步具有了故事的成分。这些故事,串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宏达的抗洪救灾历史图谱。难能可贵的是,传统灾害报道记者,往往难以抵近事件的核心,而航拍报道,依靠自由移动中的天眼视角,给出了灾难核心区和救灾核心区的宏大场景。

无人机在媒体领域地位,相当于军用飞机的制空权,因为迅速、灵活,可 各种“武器”,有决定竞争最终胜利的作用。而决定竞争制空权和媒体领空的,不是类似演习的录播,而是突发事件、各种活动和个人生活等方面的无人机直播。2016的无人机直播,主要在交通监测和各种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都相对单一。但为了依靠无人机直播赢得制空权,未来会更多搭载倾斜摄影、VR/AR等各种“武器”(设备)。例如搭载倾斜摄影后,调整鸟瞰角度,就能读取核心灾情区人物和景物,以及他们之间的数据,这都是过去传统报道,很难触及的死角。

1.个头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的便携新闻无人机。

无人机使用法律(无人机要取得媒体制空权)(2)

2016年中国南方遭遇暴雨灾害 新华网的飞手在航拍

2016年新闻无人机虽说还是初级阶段,但一个趋势还是很明显的,就是越来越小。2016年上半年,还是大疆的悟系列和精灵系列主导。因为悟的昂贵和庞大,被用的较少。而大疆御Mavic Pro的发布,新闻无人机领域出现了悟系列和精灵系列,都被逐渐取代的趋势。它是一个折叠的结构通过折叠,像矿泉水瓶子那么大(但要装在口袋里,还是稍稍大了)。其实,把无人机做小非常难,因为缩小电池,会减少续航时间;缩小相机,则会牺牲画质;做细机臂,则无法支撑提供更多动力的大电机。而作为中国和世界无人机的领导者,不过在Mavic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拍照,虽然还符合4K标准,不过,因为减小摄像头,不是新闻无人机中最好的),尤其是27分钟续航,比过去的15分钟续航,强了不少。

提升了不少功能的大疆御,和大疆精灵系列推出的新机,价格变化不大。这有点像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 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在无人机领域的体现。这和计算机从台式PC机到笔记本电脑,再到平板型电脑和大屏智能手机的趋势相一致。其他2016年推出的便携新闻无人机还有:主打家用娱乐拍摄的零零无限的Hover;主打运动拍摄GoPro公司的Karma和飞豹的XEagle;主打自拍的零度智控Dobby。其中,凭借摄像头位置变动,而能更多角度拍摄的Karma,以为没有自动避障,等基本功能,而被诟病,更因为会突然失去动力,而一度由厂家全部召回。

2.专业媒体航拍美景和事件 自媒体航拍运动、美景和自己

目前,专业媒体和自媒体的无人机多是航拍美景和各种日常性的活动。有突发新闻事件的时候,专业媒体也会去航拍新闻事件。还有很多交通主管部门,在微博上组织的交通情况的直播。处于航拍初级阶段的新闻无人机,往往存在见景不见人,见人不见故事的情况,很少有飞手或云台手,来航拍自己,把自己当成报道的一部分。更没有飞手,在现场解说,把自己的介绍或评论,作为新闻的重要部分。一方面,有目前考虑到安全性,无人机飞很低来拍地面上的人的情况,比较少见。媒体通常用传统的地拍,来补充一个图集中大众往往最关注的人的部分。巡线等空中作业人员,往往是可以靠的稍近,但人脸表情等细节,还是欠缺。另一方面,也是受传统新闻理论约束的媒体人,怕植入自己的形象、观点,被批评为影响新闻公正。

然而,有意无意做着自媒体人的无人机玩家,在报道中,会更多植入自己的形象,甚至以自拍为主。如果是直播,就有点像“网红”——不是坐着家里,而是直播每天的出行,让我们普通人的旅游留下天眼视角下的全景影像,并在旅途中分享给大家。原飞豹无人机产品经理黄婉盈说, “用手表控制非常简单,当你带上手表的时候,你对手表说flypro、 fellow me或跟着我、降落、起飞,无人机就能实现起飞、降落、跟随这些功能。 还有环绕拍摄、跟随拍摄和360度环绕自拍。无论是背包客徒步,还是骑单车、开车出行,无人机都能记录我们,把美景当成兼顾拍摄的背景。我们的双手、双眼,可以完全交给旅行,而拍摄交给自动跟随我们的无人机。而且,在悬停模式下,按环绕键,是围绕机头前10米方向环绕飞行自拍,这就建有了探路的作用。智能手表控制垂直高度高达300米,而人的视觉高度一般是150米,也就是说,你看不到无人机的时候,它依然在航拍着你的旅行。

3.专业媒体:以图片、录播视频为主 自媒体:第一视角感觉

无人机航拍作品的领头羊新华网,依靠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无人机航拍队伍,又有总网的无人机专业频道两个优势,2016年航拍作品超过5000个。但是大部分航拍作品是图片,视频往往是需要加上配音、字幕、片头和片尾,周期长,产量也稍低。而视频直播更是屈指可数。而且大部分是在微博平台进行的,《新华网河南频道将无人机直播少林武术节开幕式彩排》是首次在新华网炫知平台做的无人机直播。直播较少,也目前的新闻无人机多不能防雨还有关系。在南方暴雨灾情发生的日子,新华网媒体发出大量航拍图片和视频,但都是等雨停了,才能去航拍。而目前能提供无人机直播的,是微博、七牛云、YY、新华网等,而斗鱼、花椒等传统直播网站也提供无人机直播。由于微博和世界最大消费无人机厂家中国大疆创新的技术接口合作,让不少城市以交通情况直播、交通执法直播为主的微博无人机直播行业新闻,成为常态。而无人机直播的问题和办法,将在后面叙述。

人类不用飞上天,就能像鸟儿一样,在飞翔中俯瞰,看到鸟儿才能看到的上帝视角。这是让自媒体人追求第一视角的原因。而无人机与VR等设备结合的逼真影像,更能让自媒体人沉浸,以致嗨到大声叫喊。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公关总监冀晨悦说:“当带上VR眼镜,就可以看到飞机实时拍摄的画面,自己附身无人机的视角,来俯瞰无人机航拍的画面 ,非常有沉浸的感觉。同时这个VR眼镜可以通过头部的抬头和低头,控制无人机镜头的俯仰。所以真的像飞鸟在空中飞一样。你的头怎么转,你看到的就是那个角度的画面。”深圳市凯迪斯模型有限公司谢莉介绍,市面上的可穿戴头盔式FPV眼镜可以覆盖40个频点,有效监视、控制距离可以达到600米以上。但是,这类传播目前多是自己对自己的传播。不少无人机自媒体人,还出在自嗨阶段。

新闻无人机的问题和办法:直播不畅不便拍不好地面细节很少植入作者信息

电视台大、繁、重的摄像机,和地面上人眼的视角差不多,不仅常常看不全整体,移动起来慢,移动范围也有限。而摇臂摄像机也只能沿着轨道跑,臂长有限,而无人机基本实现了心有所想,及时及地直播,机位随无人机快速移动,能够迅速聚焦到观众感兴趣的部分。而自拍无人机可使大众的旅行,变现场直播。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无人机技术不够发达、配套设备不足的原因,也有飞手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局限,乃至新闻理论和新闻伦理的限制。直播中遇到的航拍和地拍的切换问题,航拍视频、图片上传速度、播放速度的问题,多是技术和设备的原因;而拍不好地面细节,是两方面原因都有:飞手思想和习惯,与新闻无人机技术的进步。

我们拿自拍杆,很大程度是为了拍摄自己的同时,能拍到更大范围的周边环境。而且,可以选更多、更大的拍摄角度。但是,手机的自拍杆相比无人机的云台,就弱爆到小孩玩具了;无人机的自拍比手机自拍,更灵活,视角更多样和视野更广;视野随着无人机的升高而变大。因此,无论是拍好地面细节,还是植入飞手、云台手等作者的影像、评论,都需要飞手首先具备这样的思维。在螺旋桨附件另加4个摄像头的新闻无人机普及前,切换到手持云台地拍的画面,是不得已的选择;而植入飞手的形象和思想,则需要飞手突破思维局限,养成报道习惯,同样需要新闻理论和新闻伦理等方面的突破。

1. 问题与办法:无人机直播克服三大不足 填补媒体领空空白

无人机直播,是方向。然而,目前无人机直播的硬件、软件等并不十分健全。其一,直播现场信号不好,影响上传速度是很严重的问题。新华网山东分公司飞手张翔建议“可以随身带增强器,增强手机4G信号。开两个手机,一个开热点,一个开4G,哪个快用哪个”来解决现场信号不好的问题。其二,是无人机直播同步录同期声不便,这个严重的问题。在同期声处理方面,电视台直播采取的是专业而先进的音频、视频分开的两路信号方案。反观无人机直播,飞机在天上,画面对象通常在地面,无人机自身的噪音虽然不算太大,但飞得越低,越难做到清晰地收录来自地面的声音。微博平台的无人机直播,音频采集是通过监视器上面的音频输入,耳机体验感不好,距离也有限,主播与跟拍人员做不到灵活自由的配合。而且,目前无人机直播的音频多依靠手机采集,声音来源单一。对此,有飞手曾尝试着将图传和声音进行有线连接,但该方案一个明显不足就是导致人被线牵着走、地面站的移动受到限制。其三,是影响体验感的延迟问题。因为推流的方式不一样,多数平台延时在十秒左右。微博无人机直播的延时,大概在3秒到5秒。延迟和选择的平台有关。而无人机导航直播车,能解决信号不畅等很多问题,这将在最后一部分论述。

从理论上讲,自拍人可以通过手机的网络功能,将无人机所拍摄到的精美图像,实时地传到微博、微信朋友圈和直播网站,与家人、好友或网友分享。但是,目前飞豹自拍无人机为代表的多数遥控手表还不能联网,只能显示飞行状态和参数,您要分享精彩的时候,还需停下来、用手机完成。这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播,顶多算准直播。但是,以大疆为代表的新闻无人机,虽然还不能解放双手,但是能同步直播到微博等平台,而且MAVIC发布时,同时发布了FPV视频眼镜,配合MAVIC的运动模式。大疆精灵4能达到每小时72公里(20m/s),轻松超过北上广深主干道的限速,实时直播汽车出行的我们。但摄像头尚不能拍上方,如果你是一个滑翔机爱好者,就要考虑买能进拍上方视野的GoPro无人机了。

2.问题与办法:无人机靠手持云台等地拍 弥补细节

高空航拍的优势是场面宏大,缺点是拍不清楚地面小物体,尤其是人脸及其表情。在重要活动中,就需另一个无人机低空航拍——无人机航拍的难点兼重点。另外,地拍(最好用手持云台)补充,也常常是必须的。但目前无人机技术还解决不了与地拍画面的自动切换。目前只能地面切换台切换。新华网山东无人机飞手张翔给出一个建议,可把无人机遥控器加以改装,安装HDMI输出模组。但是,无人机飞得低就危险,容易掉下来,也容易碰触更多的障碍物,低空拍摄并不容易。问题更大的是,无人机的镜头基本都在最下面,无人机不可能稳定的倾斜90度飞行,所以不能平视拍地面的人和物。而手机云台能让手机变成专业、智能摄像设备,可以跟拍、自拍、慢镜头拍摄,而且,智能跟拍模式,让主人公始终位于画面的中央。并具有升降——保持倾角不变,从上向下或从下向上拍摄 ;平移——跟着拍摄对象,平行移动,只要相机的高度保持不变;推镜头——由远及近走向拍对象,尽量保持对象在画面中的位置;拉镜头——正好相反由近到远,离开拍摄目标等功能。 无人机的自拍比手机自拍,视角更多样和视野更广。在人员无法进入的场地直播,让人们平时看不到的景物,成为飞手的背景。因为有智能的跟随和锁定,能得到近似专业设备的稳定和流畅画面。其实,手机云台最重要就是拍同伴,不像手机自拍杆那样,是以自拍为主的。高难度的环绕目标拍摄,也能实现,并拍出更加动感的画面。这有点像无人机环绕你360度自拍的感觉。虽然不如无人机来的方便、快捷,但平视拍摄对象,恰恰是弥补了无人机的不足。另外,手机倾斜角度变化,还能拍出俯仰画面。这些专业电视台才有的镜头,因为手机云台,今天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如果你觉得还不过瘾,还有加长到1米的杆,让你的拍摄涨姿势,拍出更大的背景。续航4.5小时,支持超广角全景、延伸拍摄、暗光表现和社交平台直播的手机云台,兼具手机的便携和专业摄像机的画面流畅,如2015年的自拍杆,2016年的VR,成为了2017两会报道的拍摄利器。

3.问题与办法:解决配音难 “无人机 作者”拉展作者信息

受制于目前的无人机设备,在无人机航拍,尤其无人机直播中,飞手实时解读航拍事件,几乎不可能。而录播,也是在随后根据航拍的视频配音,通过后期制作,补上所航拍事件的解读。电视台的直播节目,因为有专门的音频声道,而能同步评论。但是电视台直播往往要靠镜头反打,才能看到主持人,而且这个主持人很可能是个念别人稿子的人。而无人机在航拍中,能方便拍到飞手(云台手),更有条件靠“无人机直播 作者”,全面植入作者影像、观点、情感和其他所谓的非客观信息,拉展作者信息。而无人机直播的随机性、突发性很强,新华网山东无人机飞手朱津明在接受本文作者《微视评》节目采访时说,所有操作以及画面效果都是在瞬间决定。观众对身临其境又出乎意料变化画面的好奇,能产生画面行进的视觉快感和冲击力,能够有效带动观众情绪。因此,解说必须要随机应变,因此一定要是作者,而不是念别人稿子的播音员来解说。

正如观点、情感和作者的身影、地理位置常常出现在微博、微信公号新闻中,正如网易客户端做有态度的新闻。无人机新闻,尤其是无人机直播,将更大力度地推动新闻观点化、情感化、参与化和位置公开化等。飞手解说的临场发挥,让观众的大脑更“解渴”,并产生跃跃欲试的参与感。一方面作者的动作、解说、表情、位置都是新闻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可以让观众感到自己与作者交互的亲切感,并由于作者与现场同在,提升了新闻在观众眼中的真实感,和第一人称带入感。即使极个别的重大灾情,飞手无法抵达灾难中心。飞手或云台手,在航拍过程中,进行解说,并用另一个无人机航拍自己,必要时,可以切入航拍自己的镜头。报道突发事件时,直播为救援人员提供人到达不了位置的实时信息,还能推进、改变事件发展的速度和方向。这也与过去强调作者不参与事件的客观手法,不一致。但是,这让传统新闻手法和定义,遇到挑战。作者的评论也会被当成舆论引导,而被强调客观报道的专家批评。李良荣认为,新闻只报道事实,评论才发表意见。多年前,《华尔街日报》前主编罗伯特·巴特里也抱怨:“崇尚客观性的新闻业正在死去”。但对观众来说,作者解读带来的观点、情感和其他所谓的非客观信息,让新闻更加丰满。

新闻无人机展望与突破:自拍热无人机 直播车和云计算

“无人机 自拍”可以理解成“无人机 作者”的延续。飞手(主人公)由解读事件的配角变成了提供核心形象的主角,进一步拉展飞手思想、感情的同时,重点拉展了飞手实时的一举一动,以及他的周围景象。本部分论述的无人机 ,比前面提到的“无人机 自拍”和“无人机 作者”,更倾向于无人机 技术。无人机 倾斜摄像,一般是5台传感器搭载5个摄像头,1个垂直、4个倾斜,从5个不同的角度拍摄,将观众带入更符合人眼视觉的多维直观世界。飞手或云台手,通过无人机飞控系统可以同步控制5个镜头同时拍照。无人机直播 倾斜摄影,给观众呈现地表全要素还原“实景三维”,大大优于过去仿真的三维模型。这种无人机多维视角直播,特别适合灾难、体育报道。在灾难现场,各种准确数据事关生命营救,观众非常关心。

有人认为“VR演播师是通过VR产品本身及演播师与VR的无缝交融,形成震撼性和感知性强的应用效果,更像是超级魔术师,给用户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体验。而VR演播师将成为下一代网络红人。”而笔者认为,未来最火的应该是AR,直播的是现实世界的我们每天的出行。直播热与无人机热,交叉出的无人机直播,目前却不太热。至少需要无人机导航直播车和云计算两个帮手。2017年2月16日,新华网在武汉举行无人机导航直播车启用仪式,首批13台无人机导航直播车正式投入13家地分公司使用。这是新华网组建中国首个新闻无人机队后的又一次首创。这解决了信号和视频制作、发布工作台的移动,而信号图传信号质量不强等问题,则需要云计算来解决。

1.无人机自拍让我们的出行实时共享给世界

徒步、自行车或自驾游时,第一部分介绍过用(飞豹等公司的)手表等可穿戴设备控制的无人机,能解放飞手的双手,更有自动跟拍、多方式摄影、语音控制等功能。手机上安装对应app ,能第一人称视角(FPV)实时看无人机拍摄画面。目前综合评价最高的Mavic打开手势自拍功能后,相机会识别画面中的运动物体,成功识别后,朝相机挥挥手,待Mavic确认后再给出固定手势,前臂灯变为快闪,三秒后就拍照了。未来,无人机直播运动着的、旅途中的你,是制造新网红的一个趋势。其实,主人公骑的自行车(马)、驾驶的汽车等也可能随主人公成为网红。这是未来汽车厂商和运动商品厂家赞助的领域。郑州大学毕业生张智杰计划穷游中国600天。从2016年2月29日到2017年2月3日,他带着1台无人机,靠航拍、剪辑、直播来赚路费,已走了中国150个城市。在未来,这种情况会以各种类似的情境更普遍低发生。

目前,自拍人多是通过手机的网络功能,将无人机所拍摄到的图像,实时地传到微博、微信朋友圈和直播网站,与网友分享。未来,遥控手表一定能联网,而不仅仅是显示飞行状态和参数。而大疆MAVIC发布时,同时发布了FPV视频眼镜,配合MAVIC的运动模式。主打娱乐方向的大疆精灵4,飞行速度每小时72公里(20m/s),能超过北上广深主干道的限速。未来,如果能赶上高铁的速度,就能航拍我们除了民航之外的任何出行。还有一个大障碍,是多数无人机的摄像头是在飞机底部,不能平视旁边的拍摄对象,更不能拍飞机上方,美国初创公司Queen B Robotics 推出的无人机 Exo360,被称为全世界第一台可以拍摄360度全景4K视频的无人机。Exo360螺旋桨附近的四个摄像头,可以拍摄水平全景视频和照片,这很重要,能让我们看到平视航拍的地面信息,例如人脸的表情。未来,所有无人机都将能像Exo360和GoPro无人机,在低空飞行时,能平视拍摄周边细节,甚至航拍上方视野,并弥补现在GoPro无人机没有自动跟随和自动避障的缺陷,更不会像一度被召回的GoPro无人机,突然失去动力。

2.无人机 倾斜摄影或VR 让媒体和自媒体人获得报道制空权

随着测绘等行业技术向新闻无人机领域的转移,未来应该会出现“无人机 倾斜摄影” ,靠那个垂直摄像头之外在螺旋桨附近的另外4个倾斜摄像头,实现超越裸眼的全角度,看到人眼看不到的背面,拉展死角和数据真实,将观众带入更符合人类大脑需求的多维直观世界,给观众呈现超越人眼现实的“真三维”,看到比单一方向人眼更全面的真实立体,避免盲人摸象。而且借助软件放大图像,轻点任何一个楼体或一个人,就会显示出这栋楼或人的准确位置和高度,还可任意查看一扇窗户、人与窗户的距离等数据。观众在看直播的同时,能看到想看的各种数据。加上配套软件,能植入观众互动成分。观众选择感兴趣的物或人,获得这个物或人的真实数据,并进行购买或沟通,为观众从“看新闻”到“用新闻”奠定了基础。如果未来能广泛应用于媒体直播,就能实时给出事件演变点的变化进度和改变规模,在灾难报道和突发事件中,尤其有价值。若加入观众互动,观众就能用对比手法,获得更多自己需要的现场数据。

“无人机直播 VR/AR”让虚拟增强现实。美国加州发明家沃斯的VR无人机FlyBi,采用特制VR眼镜,能将无人机拍到的画面实时展示在使用者眼前。自媒体人只要转动头部便能改变镜头角度,再配合遥控器控制无人机,使用者即使在地面也能感受翱翔天际的快感。具体说,是当飞手的头部转向左边,无人机的摄像头(通过云台)也转向左边进行拍摄,提供无人机第一人称视觉虚拟飞行体验。未来,更火的应该是AR(增强现实)直播,能植入与之相关的历史和未来的真实或动漫信息,包括重现湮灭信息,拉展时间跨度。而加入读者互动、控制成分,使直播具有一定游戏属性,让读者产生沉浸感。未来最火的AR直播,是直播现实世界为主。例如,直播每天的出行。不认识路的时候,插入实景立体影像,自己按这个场景找到路,或是要搭讪街边陌生人前,来搜到他们网络上的图像,并初步了解这个人。未来,观众不需带VR眼镜或头盔。就能裸眼看到全景影像。

3.直播车和云计算让无人机直播更方便、顺畅

无人机导航直播车不仅能让飞手、记者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还能迅速移动直播车承载的制作、控制和信号提供中心,到不断变化的事件核心区。让我们大众,一直用天眼看到事件核心区域的直播。让大家看到过去看不到的角度,体会过去体会不到的新闻进行时。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华网山东无人机飞手朱津明介绍,新华网无人机新闻直播车具备完整的图传系统,可以通过车载地面站接收无人机发出的自身位置信息以及拍摄的高清视频信号。车载地面站增加了2.5米可升降天线及高增益天线的配置,相比较便携式无人机地面站增1.5倍至2倍的传输距离,能实现对无人机远距离的操控。更能为当地提供信号,在没有信号的地区,新华网的无人机新闻直播车能提供信号;在新闻发生核心转换的时候,能成为移动的无人机保障平台。尤其在过去传统媒体的报道死角:不适合人进入的恶劣环境,有危险的事件核心,拥有直播车的新华网无人机队,将进一步填充媒体领空的死角。朱津明说:“新闻采编人员在车内就可以对无人机拍摄的影像进行现场剪辑处理,最后通过车内网络推送出去。” 未来,无人机导航直播车会开进更多专业媒体,有个自媒体人也会拥有。

直播现场网络不好,上传视频慢,几乎让无人机直播变录播;因为传输过程中丢包,或观看的地方信号不好,造成图像卡、卡、卡。无人机在天空直播的问题,还需要云计算,这个也能联想到天空的技术来解决。为Geekpwn无人机攻防大赛直播提供过全套解决方案的腾讯云资深产品经理张轶说:“大型云计算公司的上行节点分布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在国内每个地区的三大网络供应商都部署了上行节点,极大的保证了无人机的直播效果。”把视频数据流比喻成水,云计算就是网络河道。视频的水量很大,不走当地狭窄的网络河道,而是,就近把水流入云计算在当地的宽河道。水流变快,也不会溅到外面,造成视频流丢包。对离服务器远的海外观众,张轶说,腾讯云在海内外有CDN节点,目前就支持斗鱼、龙珠、快手等各大视频平台在海外的流畅稳定播出。而采用更新的云计算技术,不仅方便视频流快速上传,还能降低流量费。张轶预测,云计算技术如果能支持H265编码以及专业的Zixi格式串流,对于抗丢包能力以及编码效率会有极大提升。云计算,不仅仅能助力水,流进河道这一段。还能解决更上游的,张轶说:“用云导播台的功能在后台选择不同的视频流,再最终切换再输出。”(作者系新华网无人机频道主编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Status problem and prospect of News UAV in 2016

liujun

Keywords: newsmedia ;UAVlive telecastaerial photography

Abstract: Beauty, life and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were pictured by UAV(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in 2016, which is Atlas and video-based;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 for professional media is that flood in the South was recorded with UAV,as the same time, to take self portraits were developed to a certain level by self-media; To meet the needs of media man, kinds of portable UAVs appear, with stronge function and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The UAV live is more decisive for media airspace and encountered many issues, such as slow upload, the same period not easy to synchronize, not automatically switch the handheld PTZ picture, still need unmanned navigation satellite and cloud computing to solve. In order to obtain media air supremacy, news UAV need to carry tilt photography and VR / AR and other equipment, and to break the news habits, more implanted author's image, location,emotion and thought.

参考资料:

刘君:《中国无人机"大"在哪?》,新华网,2016年2月16日,news.xinhuanet/2017-02/16/c_129480908.htm

刘君:《无人机与媒体领空》,新华网,2016年9月1日,news.xinhuanet/2016-09/01/c_129265043.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李金华. 从三次工业革命看中国制造强国的历史抉择. 光明日报. 2015年第4期

曹素妨:《无人机,让智能媒体时代再一次悸动》,《中国传媒科技》, 2015年第5期

刘君:《无人机直播:又一次颠覆》,新华网 , 2016年10月12日news.xinhuanet/2016-10/12/c_129318698.htm

李良荣 林琳:《浅谈新闻规律》,《新闻大学》,1997年第4期 第16页-18页

刘君:《云计算破解无人机直播难题》,新华网,2017年3月23日uav.xinhuanet/2017-03/23/c_12951640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