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奔赴一场接力33年的金秋之约(51人接力援非跨越40年)(1)

苏鲁贤时常会翻看援非时的照片。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摄

今天奔赴一场接力33年的金秋之约(51人接力援非跨越40年)(2)

梅州援赤道几内亚医生与当地医生完成手术后合影。受访者供图

今天奔赴一场接力33年的金秋之约(51人接力援非跨越40年)(3)

省第28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张日雄在处理病人外伤。受访者供图

“洗澡水爬满水蛭,疟疾肆虐,连续40多天停电停水,医疗设备极其落后……”在苏鲁贤的回忆里,援非经历充满艰辛,除了生活和工作上条件艰苦,还有思国思乡之情的折磨。“出一趟国,更能体会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和幸福。”即使过去近30年,提起医疗队在赤道几内亚合唱《歌唱祖国》时的场景,苏鲁贤的眼眶一下子湿润了。

如果说报名援非是出于好奇心,那么在艰苦环境下,坚持把先进技术、免费药物带到非洲,则是出于家国情怀和医者仁心的本能。

10月25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50年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翌日,一支来自广东的12人医疗队,启程前往赤道几内亚,拉开了广东派遣援外医疗队的序幕。作为广东援非医疗队的重要一员,近半世纪来,梅州派出了三批51人前往赤道几内亚。

白衣为甲,使命为矛。三代梅州援非医疗队在异国他乡接力救死扶伤、传播技术,用坚守和奉献浇筑起中非友谊与合作的桥梁,成为深受当地人敬仰的“白衣外交官”。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实习生 谢宁 通讯员 吴锐文

白衣外交官的抉择

“有机会为国家出力,

没什么犹豫的”

“不行,三个孩子还小,你去非洲那么远的地方,让我一个人怎么办!”1979年的一个春日,时年48岁的雷云生接到组织的安排,将要援医赤道几内亚,他小心翼翼地向妻子说了自己的决定,意料之中遭到妻子反对。

雷云生理解妻子的顾虑,也深知妻子独自照料孩子的不易。所幸经过多次沟通后,妻子最终同意。他踏上前往赤道几内亚的航班,前往遥远的非洲践行一名医生所肩负的使命。

赤道几内亚在非洲中西部,长期被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医疗条件落后。1971年,我国作出了向刚建交不久的赤道几内亚无偿派遣医疗队的决策。这一光荣任务,交给了广东。

雷云生是省第9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的队员,也是梅州市派遣的首批队员。

如今42年过去了,步入鲐背之年的雷云生虽已年迈体弱,但翻看着在赤道几内亚的照片时,思绪飘飞,微笑不自觉地爬上嘴角。

“对于父亲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回忆。”雷云生的儿子雷春松说,父亲时常会与他们姐弟讲述起在赤道几内亚援医的故事。“他和我们说,其实在赤道几内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辛,那里天气温和,没有四季的变化,十分适合生活。”

或许出于自身的乐观,也或许出于不让家人担心的初衷,雷云生眼中温和的天气却令许多其他援非医疗队员难以适应。

对于一个习惯四季变化的中国人而言,在气压气候完全没有变化的赤道几内亚,心脏会承压过大,造成身体十分不舒服。

“身体根本没有办法适应。”省第17批、18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梅州市人民医院医生苏鲁贤回忆,虽然1994年第一次到赤道几内亚时,年仅28岁的他是医疗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但身体仍旧感到不适。

“虽然已经做好了环境艰苦的心理准备,但当地的环境还是超乎了我们的想象。”苏鲁贤说,刚下飞机看到赤道几内亚荒芜的环境,低矮破旧的房子,感觉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

2016年,当省第28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梅州市第三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当地虽然已经有了一定发展,但条件依旧落后。“相当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凌秀兰向笔者回忆起在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的岁月。

在前往赤道几内亚之前,凌秀兰特地在网上搜索了大量资料,了解当地的气候环境和社会环境,越看越害怕。“气候不好,发展落后,社会不稳定,这些看得我心惊胆战。”

既然充满了对未知地区的恐惧,为何还义无反顾地报名援非?

凌秀兰说,因为当时内心对非洲充满好奇,想了解其他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医疗卫生发展情况,所以抱着学习成长的心态报名了。

省第17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林跃华的想法如出一辙。1994年,36岁的林跃华已是梅州地区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职业生涯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但他还是决定出国走走看看。“国家想通过援外与广大非洲国家建立友谊,争取他们的支持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自己有机会为国家出力,没有什么好犹豫的。”

留下带不走的技术

“当地群众十分尊敬

中国医生”

“医生,我的验血报告显示梅毒阳性,艾滋病毒的报告还没有出来。”2016年10月14日,黄国强在赤道几内亚马拉博医院等待病人就诊,心想着国庆刚过,此时的梅州要逐渐转凉了,温度应该和马拉博差不多。

一个60岁的病人走进诊室,将黄国强的思绪拉了回来。病人放下报告单,虽然他不能完全听懂对方的西班牙话,但报告单的结果足以让他心惊胆战。

老人右眼结膜有肿物及翼状胬肉,需要尽快手术。“老人是否是艾滋病携带者?”黄国强心存疑虑,因为当地普通人群艾滋病感染率高达20%。

顾不上多虑了,眼下必须马上手术。黄国强不断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告诉自己要胆大心细,每一步骤每一个动作都要加倍小心。“为了救死扶伤,医者没有退路。”

下午1时许,准备手术。虽然医院位于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但医疗条件极差,黄国强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好预防措施。他戴上两层手套进入手术室。“感染手术一般须在隔离手术室进行,手术者必须穿戴好护目口罩、厚鞋套等一整套护具,做好多重防护。但那里没有隔离传染源的条件。”

正在紧张手术的过程中,手术显微镜的灯突然坏了,术野不清影响手术效果,增加医疗暴露风险,但手术刚做到一半,只能继续。

过了大概一分钟,黄国强请人帮忙把大手术灯打开,利用反射的光线照到术野。从显微镜上勉强可以看到缝线和缝针,十分钟后,终于缝好最后一针。

与艾滋病人接触,医疗设备落后破旧……这几乎是每个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员都会遇到的问题。

林跃华还记得,在支援马拉博医院时,医院手术室仅有两间,碘酊、酒精、生理盐水经常短缺,手术器械靠煮沸来进行消毒,因为高压灭菌器坏了……

为了改善医院的医疗环境,医疗队员们找到工程师修好了高压灭菌器,也想办法增加了盛生理盐水的容具。

尽管医疗条件远不达标,增加了工作难度,但却丝毫不曾动摇医疗队员救治病人的心。

一次,有个病人的病情迟迟不见好转,当地医生束手无策,准备放弃治疗。但医疗队员坚持继续检查,排查病因,最终发现该病人患有脑型疟疾。“我们对症下药,悉心照料,3天之后患者就醒了,10天之后就痊愈出院了。”林跃华骄傲地说,摩洛哥大使生病的时候,用了中国的抗疟药,第二天就能在院子里散步。

“中国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中国医术实在是太神奇了!”时常听到这样的赞扬,让医疗队员们倍感自豪。

光靠中国医生是不够的,怎样才能全面提升赤道几内亚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

“师带徒”方式——让非洲徒弟跟班学习,手把手传授经验,给出了答案。

“这是我的徒弟阿波里那,我当时把麻醉的方式教授给他,之后卫生部就破格提拔他为麻醉助理了。”林跃华的手中拿着与徒弟配合做肝脓肿手术的照片,自豪又欣慰地向笔者介绍。

罗俊能教授当地医务人员全麻技术;凌秀兰带领当地医务人员进行剖腹产手术;魏伟锋成功做了一例危重子宫破裂、大出血、胎盘植入肠系膜病例手术,让当地医务人员大开眼界……

梅州医疗队员们不仅带去了精湛的技术,并将技术传授给当地医务人员,帮助提高赤道几内亚的医疗服务水平。

“我们深受总统和当地群众的信任,他们十分尊敬及崇拜中国医生。”拿着与赤道几内亚总统一家人合影的苏鲁贤说,中国医疗队可以不受限制进出总统府。

万里之外的爱国情

“合唱《歌唱祖国》

抑制不住落泪”

对于援非医疗队员来说,最期待的莫过于春节。

除夕那一天,中国驻赤道几内亚大使馆会召集医疗队员吃年夜饭。队员们吃着香喷喷的中国菜,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而后合唱歌曲,这时免不了想念国家,想念家乡,想念家人。

“我依然能想起合唱《歌唱祖国》的场景,在场的医疗队员都抑制不住落泪。”回想起当时的景象,苏鲁贤依旧忍不住湿润了眼眶。“我们何尝不想陪在家人身边,但是祖国更需要我们。”

苏鲁贤是梅州援非医疗队伍中唯一参加了两批医疗队的队员。

1996年,从赤道几内亚回到梅州后,省卫生部门希望苏鲁贤再参加一次援非工作,原来遴选的检验科医生因股骨头意外骨折,没法随队前往。

苏鲁贤不再像第一次般毫不犹豫,刚回到妻女身边的他还来不及享受与家人团聚的欢乐,加上赤道几内亚生活和工作条件恶劣,实在让他顾虑三分。妻子也不同意他再去两年。

“当时有一位处长和一位科长来梅州动员我。处长说到了自己的故事,他曾四次援外,最后一次身患肝硬化也坚持过去。他的一生都在为援外医疗队工作。”苏鲁贤说,这位处长的故事打动了他,于是他说服了妻子,再次踏上支援赤道几内亚之路。“这是一名医生的使命,也是身为一名中国公民的使命。”

赤道几内亚一年只有两季,旱季和雨季。每当旱季来临时,这个缺水的国家不仅难以找到水源,还会因为缺少水影响发电,出现长时间断电。

凌秀兰介绍,他们在当地经历最长的一次断电长达43天。

根据以往的经验,医疗队驻地会准备发电装备,但电量有限。为了使医院白天的工作不受影响,队员们晚上通常都不用电,在黑灯瞎火中度过。

疟疾是困扰医疗队员的另一主要问题。在支援赤道几内亚的一年半时间里,凌秀兰曾5次患上疟疾,服药后肝受损严重,脸色发黑,拉血尿,心理生理备受摧残。

生活环境和病痛的折磨还可以承受,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对祖国和家人的思念。

梅州第一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与家人只能以书信保持联系,每月寄出一封。如果遇上赤道几内亚动乱,几个月收不到回信,不了解情况的家人只能干着急。

第二批医疗队队员的生活条件有所改观,能够用座机和家人联系,但费用非常昂贵,每次电话要控制在3分钟内。“3分钟就要100元了。”林跃华说。

第三批医疗队队员可以用上手机了,微信、电话……联络的方式多样化起来,但网络费用也很贵,他们只能省着点用,有时遇上断电,手机也使用不上。

艰苦的环境让医疗队队员感觉到身为中国人是多么幸运、多么自豪。

“每位去过赤道几内亚的医疗队队员思想上肯定都会有深刻的变化。以前可能会抱怨,援非后才知道自己生在福中不知福。”凌秀兰感慨地说。

返回国内后,这些医疗队队员带着那份对祖国的情感,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省第28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张鹏飞2018年回到梅州后,参加省“百名首席专家下基层”项目,于2019年前往五华县担任梅州市人民医院华城医院执行院长。

张鹏飞说一年半的援非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缺医少药对人们的影响,这让他坚定深入基层医院,更新管理理念,提高医疗水平。“让老百姓实现大病不出县,就地解决多发病、常见病,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

早已到退休年龄的林跃华依旧坚守岗位,他希望自己的医疗技术能继续帮助更多患者。“治病救人是医生的使命。祖国哪里有需要,就应往哪里去。如果还有需要,我还能继续参与。”

链接

梅州援非医疗队全名单

时间:1979年11月—1982年6月

所属批次:广东省第九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

人数:5人

姓名 单位

雷云生 梅县地区医院

江广安 梅县地区医院

刘国喜 梅县地区药检所

林朝雯 丰顺县妇幼保健院

陈玉凤 兴宁县医院

时间:1994年6月—1996年7月

所属批次:广东省第十七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

人数:19人

姓名 单位

郭传荣 梅州市人民医院

余灼辉 梅州市人民医院

孙粉娇 兴宁妇幼保健院

陈忠岳 梅县人民医院

吴展玉 兴宁县人民医院

苏鲁贤 梅州市人民医院

(还参与了省第十八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

林跃华 梅州市人民医院

杨建政 梅州市嘉康医院

郭有鸿 天津外国语学院

廖勇江 梅县人民医院

曾宪鸿 兴宁县人民医院

袁茂康 兴宁县人民医院

傅秋兰 梅县松口镇医院

余强英 梅县松口镇医院

叶可宏 五华周江卫生院

蔡元干 梅州市中医院

张俊雄 梅州市药检所

林升泉 平远县人民医院

刘建敏 天津外语学院

时间:2016年6月—2018年1月

所属批次:广东省第二十八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

人数:27人

姓名 单位

蔡演歆 梅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张鹏飞 梅州市人民医院

邓利娟 梅州市人民医院

刘文欢 梅州市人民医院

邓声京 梅州市人民医院

张日雄 梅州市人民医院

魏伟锋 梅州市人民医院

林日亮 梅州市人民医院

黄国强 梅州市人民医院

黄岭志 梅州市人民医院

林奕彬 梅州市人民医院

王玉玲 梅州市人民医院

林勇 梅州市人民医院

黎镭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

徐小琳 丰顺县人民医院

邹柳祥 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凌秀兰 梅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万德煌 五华县人民医院

石海涛 兴宁市人民医院

罗俊能 大埔县人民医院

邱海峰 蕉岭县人民医院

吴毓添 平远县人民医院

钟杳院 梅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彭鑫城 梅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兰清 广东省卫生医疗对外合作服务中心

孙盟盟 广东省卫生医疗对外合作服务中心

王建 广东省卫生医疗对外合作服务中心

注:医疗队成员的单位或医院取当时的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