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男,汉族,明朝第十位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年号正德。

明武宗朱厚照一生轨迹(关于明武宗朱厚照信仰问题)(1)

明武宗

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年号正德,是明朝第10位皇帝。一生无子。明武宗是颇有争议的皇帝,他一生贪玩好色,搞怪,喜欢军事,有人把他贬得一无是处;也有人说他追求个性解放,崇尚自由,办事果敢,平易近人。他的名声并不好,很多人分析跟他没有子嗣有关系,因为如果是他儿子做皇帝,应该不会把他生前的一些黑料无限放大,而他的一些功绩却被一笔带过。

关于他的争议一直没停过,一直到现在都还有。今天说的,是关于他信仰的问题。其实每个人都有信仰自由的权利,在明朝时期更是如此,武宗对各种宗教都有涉猎,也有号称是他的关于伊斯兰教的言论流传,不管是真是假,这些其实也仅限于他本人而已,但是某些人却无限放大,把他个人的事情放大到朱元璋的民族归属上来,着实有些可笑。

先说事情起源:

明武宗朱厚照一生轨迹(关于明武宗朱厚照信仰问题)(2)

有些人就是从网上随便复制粘贴一些信息来进行传播,甚至他本身连他发的信息内容都记不住,它的目的就是散布谣言,把东西发出去,具体内容是什么、是真是假、造成什么后果,它全都不关心,它只是一个复制粘贴的机器而已。

明武宗朱厚照一生轨迹(关于明武宗朱厚照信仰问题)(3)

我把它刚发给我的信息复制了一下问他出处在哪里,他居然就不认识了,哈哈,问我“在哪里复制的?”,“前言不搭后语”。看来他关于这段话的第一反应也是胡说啊!

没话说以后,就又贴过来一堆其他的,后面我会一一解读,先说今天这些内容。

他原文的出处,我帮他找到了:

明武宗(正德帝)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帝王,对各宗教都有所研究,他曾有如下评论:“儒者之学,虽可以物开物,而不足以穷神知化;佛老之学,似类穷神知化,而不能复命皈真,盖诸教之道,各执一偏,唯清真认主之教,探原于正理。此所以垂万世与天壤久也。”并御制尊主诗曰:“一教玄玄诸教迷,其中奥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却尊谁?”武宗还自名“妙吉·敖兰”此语为阿拉伯语(Mejid一Allah)的音译,意为“真主的荣耀。”(见《清真先正言行略·陈大策传》,明末王岱舆收录于《正教真诠》)。

 除此之外,武宗亦精通佛教和梵语,他对“佛经、梵语无不通晓”,更曾大兴土木建造寺院,重新重用星吉班丹,罗竹班卓、刺麻AL竹、三竹拾刺等藏僧,甚至自称为“大庆法王西觉道圆明自在大定丰盛佛”,命礼部为之铸造金印,兼给浩命,并以皇帝和大庆法王的双重名义签署诏浩救令。由此来看,武宗的宗教信仰更可能为佛教。   更重要的是,不仅武宗朱厚照本人不忌食猪肉,有明一代,宫廷的御膳就从未缺过猪肉。负责置办御膳的光禄寺,每年所用的牲口数达30100头,其中应有18900个猪头。祭祀已经去世的祖先,猪也是必不可缺的供品。如祭祀太庙,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议,所供祭品需用“泵十九”,至万历初年又规定时享用“豕三十一”,祭用“豕三十五”(参考《大明会典》、《事物绀珠》、《酌中志》等)。   因此,基本可以推断,如果一定要给武宗一个宗教的归属,应该是佛教,并非伊斯兰教,虽然他在宗教方面非常博学。

来源于网上,所有有关武宗宗教信仰分析的记载都会搜到上面这段话,可见很早就已经有人辟过谣了。

但是我感觉力度不够,打算详细说一说。

明武宗朱厚照一生轨迹(关于明武宗朱厚照信仰问题)(4)

明武宗朱厚照一生轨迹(关于明武宗朱厚照信仰问题)(5)

防止盗图乱用

明武宗朱厚照一生轨迹(关于明武宗朱厚照信仰问题)(6)

防止盗图乱用

先说一下文中说的出处书籍《清真先正言行略·陈大策传》,作者是河南唐县的回民李焕乙,此书的编纂时间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前后。我考证了一下,这本书是谁的鼻祖呢?

前面写过这个人物--白寿彝。

此人写了一本《回族人物志》把上述人物都编了进去,很多就是源于此书。白寿彝在此名单基础上有所增减。《清真先正言行略》现存民国六年(1917)新刻本名单里当时还没有海瑞。

而白寿彝对于正德却是望而止步,没敢编写进去。

稍微熟悉一点历史的朋友其实就看出来这份名单是多么的可笑和可恶,上述名单我没时间一个一个的去考证和整理,但粗略的一看就能看出很多问题。

常遇春,汉族,喝酒、嗜杀。按照元朝法律,汉人百姓不可以有名字,只用行辈和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目作为称呼,常遇春的曾祖名四三,祖名重五,父名六六,而色目人(外国人。)可以有名字。

沐英被列入更是把沐英后代气坏了,前些年还专门发了个声明:

明武宗朱厚照一生轨迹(关于明武宗朱厚照信仰问题)(7)

而沐英墓葬的发掘更是证明了他是汉族,完全是汉族墓葬。声明很长,就不全截进去了,只是想说,这本书问题很大,基本连参考的价值都没有。

除了这些人,还可以看到,隋唐时期的番将居然也被划了进去,在这里说一下,隋唐时期伊斯兰教影响力没有那么大,而且番将有很多民族,大多数跟回回根本八竿子打不着。

里面有一首诗,说在明武宗所做:

并御制尊主诗曰:“一教玄玄诸教迷,其中奥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却尊谁?”

我查了一下,现在流传的有朱厚照诗词全集,里面一共就收录了六首诗。

朱厚照的诗词全集: 《上马留题》 《公私第欢燕累日》 《致仕还乡》 《拦门劝酒》 《车驾驻润州幸少傅杨公》 《銮舆幸第》

然而就六首里面就有一首饮酒的。

赐大学士杨一清诗 拦门劝酒

[明代] 朱厚照

欢饮醺醺出相门,劳卿再四劝金尊。

南征已定旋师旅,去暴除残第一人。

在记载他的诗词中,却找不到这首“一教玄玄诸教迷。。。”

全诗为“一教玄玄诸教迷,其中奥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却尊谁?”据金吉堂撰《中国回教史研究》载,此诗系明正德十四年(1519)北京后军都督府沔国公八世孙陈大策刊印王岱舆《正教真诠》时,载于卷首,“当不诬也”。金著同时记有武宗对儒、佛、道各教的评论,说“儒者之学虽可以开物成物而不足以穷神知化。佛老之学似类穷神知化而不能复命归真。盖诸教之道各执一偏,唯清真认主之教,深源於正理,此所以乘万世与天壤久也。”从对各教的社会作用与神学思想进行比较后得出“尊真主”的结论。此论与前诗的内容互为印证,二者虽未见於正史或前人笔记,但傅统先在《中国回教史》及民国以来回族知识分子的著述中多有提及,与明太祖御书“百字赞”、明成祖“米里哈知敕谕”及武宗禁止民间养猪等史实,在回族等穆斯林中广泛流传。

金吉堂(1908~1978),现代中国伊斯兰教史学家、教育工作者。名祈恕,以字行,经名优素福。回族。北京通县人。

1935年应马松亭阿訇聘约,在北平成达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回教历史问题”,遂将其代表作《中国回教史研究》的部分书稿作为讲义。【他的观点我就不说了,怕文章过不了】,主要论著有《中国回教历史问题》、《教门杂识》、《回教民族说》、《敕赐清真寺的五百年》等10余篇,在中国伊斯兰教史学界有较大影响。

为什么回族学者的研究方向都在“完善”自己民族历史呢?他是如此,河南唐县的回民李焕乙是如此,白寿彝也是如此。上文提到个马松亭。

马松亭(1895-1992),中国伊斯兰教著名阿訇、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名寿龄。回族。北京市人。他出身阿訇世家,青少年时期继承父业,遍访名师,学习阿拉伯语文,钻研伊斯兰教教义、教法,于1921年在当时北平花市清真寺“穿衣挂幛”(毕业)。

可以看出这个马松亭也是如此。下面比较长,不想看可以只看红字部分。

顾颉刚先生于1939年2月13日在《益世报·边疆周刊》上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讲道:“人人都是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之内,我们绝不该再析出什么民族—从今以后大家应当留神使用这‘民族’二字。”[15]顾颉刚提出此说的目的在于挫败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民族自决”的名义分裂国家的企图。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之下,他的这一看法得到了国民政府及蒋介石的认可。他们大都认为回民是一种宗教团体,不是一个民族,回汉都是炎黄子孙,只是信奉不同宗教而已。[16]蒋介石在1939年“回民救国大会”的讲话中就曾提到“一般人不明了真义,认为回教即回族,这种观念,对整个中华民族影响实大……若回教之信仰,回回和回民始有信仰资格,未免将宗教本身变得狭小……过去我曾和马云亭(即马福祥)先生谈过这个问题,他很明白这个道理。他认为,中国的回教是汉族信回教”[17]蒋介石在讲话中所指的“这种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就反映了政府对于这一主张的担忧。

1939年孙绳武亦在《中华民族与回教》一文中就称:“过去常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回教徒可以单独构成一个民族,其实这是很错误的。从源流上考察起来,除一小部分是新疆回族内徙的,和波斯阿拉伯人来华传教和经商不返从汉姓而外,大多数都是内地固有的同胞。在全国各地就有满回、蒙回、甘宁青回、藏回等等,仅仅青海一省的回教徒就更有土回、番回、汉回、蒙回、撒拉回五种。即使就新疆一省而论,回教徒除原属突厥族的缠回而外,还有蒙回、汉回等等。此外西南各少数民族如苗族间,亦莫不有回教徒的成份。回教在中国不是一个单纯民族的宗教,”[18]孙绳武认为:“敌人为要实行分化中华民族,所以要使用回教民族一词,有时并简称为回族。况且敌人已于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成立满洲伊斯兰教协会,最近已改称回教民族协会。北平敌人一手造成的中华回教总联合会,虽尚未改称中华回族总联合会,但其附属团体有的已标榜回族的字样。”[19]“汉人回教说”早在1908年辛亥革命的前夕就多为当时回族知识分子所提出。早年留日的回族知识分子黄镇磐在《宗教与教育之关系》就讲到“家庭构造,有男女之殊,汉有之,回亦有之;社会等差,有贵贱富贫之异, 汉有之,回亦有之;汉与回同此历史,同此人种,而其不同者,祗宗教关系之点耳。”[20]在这里,最早走出国门求学东洋的回族精英强调了回汉民族的相同点,致力于弥合民族隔阂,将差异性归结于宗教的缘故。当时回族学人强调普遍的共同责任感,强调穆斯林与其他民族的人民一样, 都是中国的主人, 各族人民应该团结一致, 同舟共济, 共赴国难, 这在保廷梁的《同人负兴教育之责任说》一文中体现尤为明显——“甲午战败, 庚子再创, 外国人之入我国中者,未闻为我区别曰: 某也满, 某也汉,某也回,某也蒙,而惟肆行杀戮,同归一也。盖同国如同舟也, 乘组员之种类,无论其为黄为白,至于舟坏覆没,则其被难一也。以是而言,种族虽殊,以同国之故,则一国之盛衰强弱,莫不直接同受其影响。”[21]二者的思想反映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状况下回族精英通过民族共同点的强化、强调共同的历史使命来消弭民族矛盾与隔阂的尝试。诚如张巨龄先生分析:“关于‘族’,那时的人们是视为种族的意思,回教社会予以反对,实系处于爱国之心,是恐人们将自己视为非中华‘种族’之故也。[22]综合分析以上诸例以及两种不同主张我们不难发现,“回教民族说”与“汉人回教说”的分歧实质上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汉人回教说”的提出使金吉堂先生感受到了民族自我认同受到挑战,时逢“回教新文化运动”[23]风起云涌之际,当时既是中华民族的近代民族意识高涨的时期,同时也是回回觉醒并达到自我认同的时期。实质上,回回民族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从来都是水乳交织不可分离的。分歧的关键在于金吉堂的侧重点在于通过加强民族认同来强化国家认同,而“回教民族说”的提出对当时的政府、学界、和群体内部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试图通过加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认同,在意识形态上对付日本军国主义分裂中华民族领土与主权完整的企图,因而金吉堂的主张没有为民国政府和主流学界所普遍认可。

(此文原刊于《中国穆斯林》2016年第三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宗教》专刊2016年第五期全文转载)

明末王岱舆收录《正教真诠》

王岱舆(约1584-1670),明末清初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名涯,以字行。别号“真回老人”。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人。回族。自幼学习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经籍,后攻读中国经史及宋明理学兼及佛道著作。他的主要译著有《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

此人是明末人士,然后我查了一下他写的这本《正教真诠》,粗略的翻了翻并没有见到这个诗词。

据金吉堂撰《中国回教史研究》载,此诗系明正德十四年(1519)北京后军都督府沔国公八世孙陈大策刊印王岱舆《正教真诠》时,载于卷首,“当不诬也”。

问题很大,这个金吉堂很明显胡说八道,或者材料有问题。

陈大策,明朝将领。全椒(今安徽全椒县)人。回族。正德(1506—1521)中,官北京后军都督府。时武宗留心诸宗教,常以伊斯兰教理问之。遂呈进《古兰经》并荐各师翻译。万历五年(1577)闰八月卒。 [1]

王岱舆生存年代为(约1584-1670)。

很显然,正德十四年(1519)陈大策是不可能刊印王岱舆的《正教真诠》,也不可能载于卷首。“当不诬也” 实为诬也!

最后在说一下关于朱厚照禁止民间养猪和吃猪肉的记载。

古代帝王一般都迷信而且多禁忌,当时禁止民间吃猪肉,只是因为明武宗生于辛亥年,生肖属猪,且“猪”与“朱”同音。而且禁令一共也只持续了三个月。

《明武宗实录》记载:“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卯,上至仪真。时上巡幸所至,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是岁,仪真丁祀,有司家羊代之……

  养猪之家,易卖宰杀,固系寻常。但当舟本命,既而又姓,虽然字异,实乃音同,况兼食之随生疮疾。宜当禁革,如若故违,本犯并连当房家小发遣极边卫,永远充军。”

正德十五年(1520)三月,礼部上奏说国家的正常祭典都要用牛、猪、羊“三牲”,如今猪肉绝迹,无法按常例进行,请求更改。迫于各方面的种种压力,明武宗不得不取消禁令,“内批仍用豕”,只是在圣驾所过地方稍为回避即可。一场只坚持了三个月,却被后人笑话了近五百年的荒唐的禁猪闹剧宣告结束了。

请免禁杀猪疏全文

“谨题。近日传闻直隶及山东等处镇巡等官钦奉圣旨,禁约地方人等,不许养豕及易卖宰杀。违者发极边卫分,永远充军。远近流传,旬日之间,各处城市、乡村居民畏避 重罪,随将所养之豕,尽行杀卖,减价贱售。甚至将小豕掘地埋弃者有之。人心惶骇, 莫测其由。

臣等切思,民间豢养牲豕,上而郊庙朝廷祭祀、宴享膳羞之供,下而百官百姓日用饮食之资给。皆在于此,不可一日缺者。孟子曰:鸡豕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五十者可以食肉矣。古先哲王之治天下,所以制民之产,其道如此。且人年五十非肉不饱,则豚豕之畜,正养生之具,而非所以致疾也。人生疮痍,乃血气内伤,风湿外感所致,是食豕肉而致然乎?况小民畜养贸易,以此为生理之资,正宜教之孳息蕃育,是可禁乎?至于十二支生辰,所属物畜,乃术家推算星命之说,鄙俚不经,不可为据。若曰国姓字音相同,古者嫌名不讳。盖以文字之间虽当讳者,尚且不讳嫌名,今乃因其字之音,而且讳其物之同者,其可乎?又况民间日用牲豕,比之他畜独多。牛以代耕,亦非可常用之物。私自宰杀,律有明禁,不可纵也。此事行之虽若甚微,而事体关系甚大。如此传之天下后世,亦非细故,诚不可不虑也。伏望皇上洞察物情,详审命令,亟敕所司,追寝前旨。仍通行晓谕各处地方人等,各安生业,勿致惊疑,则事体不乖,而人心慰悦矣。”

2007年11月26日召开的第32次东莞市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东莞在全市范围内禁止养猪,仍进行生猪养殖活动的场所发现一个、清理一个、查处一个,直至猪场彻底消失。

后面对全国媒体和网友的质疑,东莞市市长李毓全在全国两会期间透露,东莞市政府已经取消“禁止养猪”政策。他表示:“本来我们认为这个想法是比较符合东莞实际的,但后来我们听了很多意见,再根据有关的政策,觉得这个做法不恰当,所以我们就取消了!”

所以,不要小题大做,八竿子打不着的事也往一起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