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砚精品欣赏(历代名砚欣赏一)(1)

清·张联第铭绿端砚

铭文:1. 圆若用智,静则生明。我心不可转,惟持其平。谷生詺。2.博泉判押之研。 说明: 椭圆绿端砚,做工规矩,包浆温润自然。绿端产于小湘峡,较为稀少,被大家所珍视。配红木天地盖。

铭者简介: 张联第[清],字谷生,号晓莲,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咸丰八年北闱副榜,官至四川知府,书法柳公权,画法恽寿平。

四大名砚精品欣赏(历代名砚欣赏一)(2)

清·朱为弼像砚

铭文:盘谷之石,如端溪良,琢以为研,成圆相光,研北之人,亦行亦藏,饮且食兮,寿尔康,茮堂先生自铭。南叔书并刻。说明: 爱砚之人将自己与砚等同,朱彝尊、高凤翰、沈石友等藏砚大家均有将肖像刻之于砚的,可见朱为弼亦是爱砚之人。砚面琢朱为弼小像,寥寥数笔,然神情生动,栩栩如生。配红木砚盒。

铭者简介:朱为弼(1771~1840),字右甫,号茮堂、椒堂、蕉堂、匡斋,室名茮声馆。浙江平湖人。嘉庆十年进士,官漕督。金石之学,上追欧、赵。刻印神似秦汉。工山水,精写意花卉,尤喜画梅。

四大名砚精品欣赏(历代名砚欣赏一)(3)

清·余甸、黄任铭端砚

铭文:1.水岩神品。印文:田生 <br /> 2.轩闲安得如汝寿,坡公句。印文:莘田自赏 古香斋 十砚轩图书 <br /> 说明: _长方淌池端砚,造型简洁大方。朴素古雅,得文人青睐。配红木砚盒。

铭者简介:1. _余甸[清],字田生、仲敏,初名祖训,福建福清人,寄籍南平。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官四川江津县,至顺天府丞。文章、书法冠一时,收藏砚台颇丰。 <br /> 2. _黄任(1683~1768),子于莘,号莘田,福建永福人。文焕曾孙。康熙举人,官广东四会知县。有砚癖,自号十研先生,工书法,初学于林佶,后得笔法于汪士鋐,诗学王士祯,着《秋心集》。

四大名砚精品欣赏(历代名砚欣赏一)(4)

清·李馥藏余甸、黄任铭端砚

铭文:1.墖坑异产。印文:冻井山房 <br /> 2. _他山石,天匠刮,方井成,泉始达,寒不冰,暑不渴,君子使活泼泼,甸。印文:余田生 <br /> 3.曾在李鹿山处。 <br /> 说明: _端砚,方正有度,典雅大方,具有文人儒雅之气。配红木砚盒。

藏家简介: _李馥(1662~1745),字汝嘉,号鹿山,福建闽县人。康熙二十三年举人,官至浙江巡抚。工诗,着有《鹿山诗钞》。

四大名砚精品欣赏(历代名砚欣赏一)(5)

明·海屋添筹端砚

说明:海屋添筹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筹是古代用竹、木制成用来计算的工具。此典故出自苏东坡《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吾辄下一筹,迩来吾寿已满十间屋。”此砚海天一色,雕仙鹤、海屋、波涛,雕工精美,技术高超。仙鹤衔筹飞向海屋,表示人间桑田又变沧海,寓意人间添寿一万年。配紫檀木砚盒,浑厚大气。

钱镜塘是现代收藏史上的大家,大家有多大?非常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位收藏骄子本来准备将其所藏整理后着成一部收藏目录的宏愿未能实现,以至我们今天无法用一个准确的数字来反映他的收藏,而只能根据收藏家本人晚年的回忆,以及研究者对钱镜塘生前好友所作访谈中得到一个大致的估数:钱镜塘一生收藏金石书画五万余件。另外有一个比较形象但也只是窥测的例子,那就是“文革”中钱家被抄时,当时有十六辆/次大卡车先后开进位于上海茂名南路159弄2号的钱镜塘旧居,然后满载钱氏所藏轰鸣而去,“革命”场面甚为“壮观”。这之前,钱镜塘已于1956年至1964年,分十次将自己的部分收藏分别捐给了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以及他的老家浙江海宁博物馆等单位,作品总计三千九百余件(“文革”后的1980年,他再一次向浙江嘉兴博物馆捐赠古代书画一批)。钱镜塘收藏不仅规模巨大,藏品亦精,且多成专项系列,所以,在收藏界他被誉为“今之项墨林、安仪周、庞莱臣”,眼力之好,在近世他与吴湖帆一起并称海上“鉴定双璧”。 <br /> 但因为他的书画收藏名气太大,以至人们提到钱镜塘总以书画收藏家目之,其实书画以外,他在金石篆刻、文房清玩乃至瓷杂的收藏也一样骄人。当年“文革”抄家时,那十六卡车的被抄文物艺术品中,就有相当数量的金石、文房清玩被一起抄走。1964年,他还将自己收藏的吴昌硕、赵子琛等名家大师的24方篆刻精品捐赠给了西泠印社。“文革”结束后退还抄家物资时,尽管被抄的绝大部分钱镜塘收藏已经不知所踪,但是在退还的3000多件艺术品中就有一部分是他收藏的金石、文房清玩,本次献拍的13方明清文人用砚即为其中的一部分。 <br /> 曾经在许多人的眼里,钱镜塘是一个钻营于金石书画的商人,既为商人,那就属轻文重利之流,于是钱镜塘就不如纯粹意义上的收藏家了。其实不然。我们不妨仍然以他捐给文博机构的3000多件艺术品为例,且不说在近代收藏史上找不出第二位有如此巨量的艺术品捐赠的收藏家,就是凭捐赠之前钱镜塘出巨资将所捐书画全部按“钱家样”统一重新装裱一点来说,就不是一般商人舍得的行为了。并且他还以流畅的行楷书法和言简意赅的文字在裱边题写边跋,对作品及作者进行简介和考释,而且做得不失偏颇,这就更不是通常的书画古董商人所能做到的了。须知当年查阅资料不比今日便捷,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文化功业!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他的文化功业还会继续,钱镜塘还会有更多的捐赠,并且会有更多的题跋。那样的话,汇集他的题跋辑成一部《钱镜塘收藏书画题跋录》,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唉,“文革”将这一切都葬送了!晚年老人即便再有雄心,但是条件已经不具备,只能抱憾去了遥远的天国! <br /> 所以,当我们用手抚摸钱镜塘当年收藏过的砚台的时候,便有一种心情在我们的触觉里。收藏之所以耐人玩味,除了藏品本身值得把玩之外,便是与这藏品有关的人和事会把藏家的感情联系到一起,这是收藏的特殊功能,是物质作用于人的高级精神活动。13方砚台,形制不一,材质有别,但是都有人文内涵,这与钱镜塘的书画收藏一脉相连。比如这方梁同书、翁方纲铭张廷济自用端砚,当年张廷济曾得河南新郑子产庙唐碑残石七片,上有隶字32个,残字6个,张廷济视为雅物,极为宝爱。他为此先作拓片,对残石文字进行详尽的考释,并将考释着录于他的《清仪阁题跋》中,残石拓片则收录在《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第七册中(原书现藏日本京都大学)。翁方纲、梁同书曾观赏残石,翁方纲还将残石摹形并缩临石上文字,梁同书则在一则相关砚铭中记载了当年张廷济以十斗米的代价易得残石这件事。张廷济是嘉庆三年浙江乡试的第一名,因为会试屡试不第,没有做成进士才走上了人生的另一条路,以图书金石自娱,庋集自商周至近代文物,凡是金石书画刻削髹饰之属,只要符合自己品味,悉数收藏。然后建“清仪阁”,精心典藏。他也爱玩砚,曾以上好端石命其侄子张上林操刀,之后求得翁方纲摹形缩临的子产庙碑残石书法刻于砚背,又得梁同书长铭记录此事,作成一方富藴人文内涵的佳砚,即这方梁同书、翁方纲铭张廷济自用端砚。髹饰漆盒亦为原配,有翁方纲铭文,其中“东里润色”四个隶书大字集自老人当年所摹张迁碑,因为春秋时子产是郑国大夫,居新郑东里,唐朝的时候曾为之在新郑建庙立碑。用典之妙,无以复加,而镌于砚盒,是传文脉,说佳话,让小小一方砚台荷负了多少文化担当!再比如许修直藏徐咸清铭端砚。此砚材形拙朴,不隐不显,铭与饰因石施艺,籍藴含蓄。是真文人都知道收敛,留有余地才会有发挥。别以为砚台是块石头无言无语,其实它会说话。铭文出自徐咸清之手,徐咸清是清康熙年间浙江上虞人,国子监生。康熙十八年(1679)三月初一日,清朝首开博学鸿儒科(科举制举的名目之一,亦称博学宏词科。清朝267年,共开二科,即康熙十八年的己未词科和乾隆元年的丙辰词科),全国共有143人参试,徐咸清为其中之一。此人有才华,精于小学(文字学),曾着《资治文字》百卷,被当年同举博学宏词科、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毛奇龄称为“古今巨观”之作。其实徐咸清既为铭者,也为砚主,他是自铭自砚。 <br /> 钱镜塘和他收藏的砚台 <br /> ◎胡西林 <br /> 此砚曾经是许修直的藏品。在清末民初,许修直与常熟沈汝瑾(字石友,有《沈氏砚林》行世)、天津徐世昌(有《归云楼藏砚》行世)等都是鼎鼎大名的藏砚家。他藏佳砚名品过百,晚年名其斋室“百砚室”,并辑有《历代名砚拓本》,惜未及刊行。但其手稿一直被人珍藏,2008年秋拍,西泠拍卖费力收求征集到他的《历代名砚拓本》手稿,这方砚的拓片也在其中。而说到“百砚室”,13方钱镜塘藏砚中还有一方平板砚也有来头。老坑端石,石品丰富,原配红木旧盒,盖内贴有纸签,上书“此石系端坑,天青、胭脂晕、蕉白,质地佳而发墨也。微有青花数点。”并有署款及钤印,惜被挖,依残剩笔迹辨识,当为“百砚室主题”,由此可知此砚当年也是许修直的藏品。 <br /> 许修直一生履历复杂,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毕业回国后在当局担任要职。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又在汪伪政权任职。1954年病逝北京。作为藏砚家,他收藏的砚台及其《历代名砚拓本》手稿为后世留下了珍贵资料。值得一提的是,许修直收藏的砚台后来多数被国学大师季羡林收藏,别处少有得见,此二砚则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已经归藏钱镜塘数青草堂,是个例外。 <br /> 历代名砚拓本资料

四大名砚精品欣赏(历代名砚欣赏一)(6)

清·潘耒铭随形砚

铭文:1.割乘龙耳,截孤云角,去其雕琢,完此幽璞,退谷老人。 <br /> 2. _砚为旧雨所遗,喜其形古怪,留为枕秘。康熙壬戌与禾郡朱锡鬯、李武曾同寓都门,孙少宰过而赏之,此万州金星石,过端溪远甚,即请少宰铭之,锡鬯隶焉,吴江潘耒。 <br /> 说明: _随形砚,随璞而作,彰显了砚石的自然之美,几名文士合作铭文,更添了几分雅趣。配脱胎漆盒。

铭者简介: _潘耒(1646~1708),字次耕、稼堂,晚自号止止居士,江苏吴江人。潘柽章弟,顾炎武弟子。康熙间以布衣举博学鸿词,授检讨,纂修《明史》。长于声音反切之学,指陈历代修史利病亦极明晰。着有《遂动堂集》、《类音》等。

四大名砚精品欣赏(历代名砚欣赏一)(7)

清·沈树安、觉堂铭方渠端砚

铭文:1.墨池,树安学书之研。印文:沈氏 <br /> 2.方以行义,圆以用智。道光甲午雪舫为树安铭。 <br /> 3.法天象地,蕋芳。 <br /> 4. _中规中矩,宜今宜古,云根初移,墨龙飞舞。树安自铭。 <br /> 说明: _配红木砚盒。

铭者简介: _觉堂[清],僧,字雪舫,号水晶庵主,浙江余姚人。焦山诗僧借庵法嗣。兰竹放纵,草法矫健,颇似铁舟,所至鬻书画自给,着有《绿天诗意小影》。

四大名砚精品欣赏(历代名砚欣赏一)(8)

清·许修直藏老坑平板端砚

盒内题字:此石系端坑,天青、胭脂晕、蕉白质地,佳而发墨也,微有青花数点。口口口口。 <br /> 说明: _此砚石质佳而易发墨,有天青、胭脂晕、蕉白、青花等石品,主人视其为上品,配以黄花梨木砚盒,盒盖原嵌玉(现已失)。观其盒内题字风格与署款的残留痕迹,题字者应为许修直,款识为“百研室主题”,钤印为“百研室”。

藏家简介: _许修直(1880~1954),名卓然,后以字行,一字冠生,又字西溪,晚号百砚室主,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中国公学,后留学日本中央法科大学,加入同盟会。历任江苏及浙江司法官和法政学堂教习、大理院推事、交通部参事、印铸局局长、国民政府内政部次长、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调查部长、东亚文化协议会评议员、华北电信电话公司株式会社副总裁、北京华侨协会理事。1945年3月出任伪北平市长。

四大名砚精品欣赏(历代名砚欣赏一)(9)

清·许修直藏徐咸清铭端砚

铭文:1._一片寒泉石,亏焉润且坚,披图成笑笑,堪人米家船,徐咸清。 印文:仲山 博学宏词 <br /> 2.百砚室。 <br /> 说明: _着录于许修直《历代名砚拓本》。配红木砚盒。

铭者简介: _徐咸清[清],字仲山,浙江上虞人,国子生,康熙十八年举鸿博。精字学,有《资治文字》百卷,毛奇龄称为古今巨观。

四大名砚精品欣赏(历代名砚欣赏一)(10)

吴昌硕、沈石友、邵松年铭和轩氏紫云砚

铭文:1. _紫云凝九渊,淋漓气常湿。裁割置蕉窓。犹疑风雨集。眼底见西江,何足当一吸。有时试挥毫,墨法八荒入。和轩氏研铭。 <br /> 2.和轩铭砚辞豪隽,翰墨缘深我得之。书画未能夸掔力,八荒吞吐且吟诗。乙卯春,石友题。沈。 <br /> 3.紫云。肤寸雨溉艺圃,笔花开春万古。石友属,老缶铭。 <br /> 4. _具风字形,如云气蒸。风云会合,文运其兴。石友属,息葊铭。印文:松年 <br /> 收藏印:海虞沈石友藏 <br /> 封面题字:和轩氏紫云砚。印文:白沙邨庄 <br /> 封面嵌玉题字:本色西来意,云栖静且安。林泉徐待写,先写数业兰。御题。 <br /> 锦垫题字:1. __研背铭和轩氏,不知何许人,铭辞豪迈,断非庸流。买时出银十饼,添嵌古古玉,修匣加十之二,石农刻铭。 <br /> 2. _乙卯清明前三日,此砚端溪水岩细润发墨,琢工浑朴舒展,为直脚风字,铭有“紫云”二字。可名风口口之研。予得此研日之 课诗习字,老当益壮。钝记。 <br /> 布面砚套题签:紫云研,石友藏。印文:沈大 <br /> 布面砚套题字: _此我平生第一铭心之品,古人所谓性命可轻,至宝是保,与阿翠像砚称双璧也。癸丑六月,钝记。印文:沈 <br /> 出版:《沈氏砚林》P170-171,民国时期出版。

铭者简介:1. _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后改俊卿,字仓石、苍石、仓硕、昌硕,一作昌石,号缶庐、缶道人、苦铁等,浙江安吉人。诗、书、画、印皆精,为一代艺术大师,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br /> 2. _沈石友(1858~1917)名汝瑾,字公周,号石友,别署钝居士,室名明月楼,月玲珑馆、师尖斋、鸣坚白斋。江苏常熟人,诸生,工诗词,藏砚颇多,亦精刻砚,有《沈氏砚林》传世,与吴昌硕、薄华过往甚密。 <br /> 3. _邵松年(1848~1923)字伯英,号息盫,江苏常熟人。室名澄兰堂、兰雪斋。光绪九年进士,历任会试同考官、河南学政。富藏书画碑帖。工小楷、能画。着有《古缘萃录》、《虞山画志补编》等。 </p>博雅之物 铭心之品 <br /> ——吴昌硕、沈石友、邵松年铭“和轩氏紫云砚”赏析 <br /> ◎胡西林 <br /> 在近世藏砚名家中,三个人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天津徐世昌,常熟沈汝瑾,无锡许修直。三个人身份、履历不同,但是砚缘好,砚福大,都是卓然成家的大藏家:徐世昌蓄砚百余方,集拓后刊有《归云楼藏砚》行世;沈汝瑾藏砚规模更大,生前辑成《沈氏砚林》但未及拓印,去世六年后由其子精拓一百部分四卷刊行;许修直虽未有砚谱行世,但也是生前辑成《历代名砚拓本》,之后他的手稿成了藏砚家们追逐的“孤本”书。三位藏砚大家分别于1939年、1917年、1954年谢世,他们辑成的砚谱(稿)如同乾隆时期的《西清砚谱》一样,在藏砚家们的心目中是砚台收藏的“《石渠宝笈》”,而三家所藏砚台在他们身后更是成了后世藏砚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此为砚林广知。 <br /> “和轩氏紫云砚”乃当年沈汝瑾所藏,刊于《沈氏砚林》第二卷。直脚风字形,长22.7厘米,宽15.6厘米,厚3.7厘米,其材质与工艺依沈汝瑾本人描述乃“端溪水岩,细润发墨,琢工浑朴舒展”,堪称无尚佳品。砚侧、砚后、砚背有铭,分别出自吴昌硕、沈汝瑾、邵松年之手。其中吴昌硕铭篆草并举,朴茂大气,虽镌于窄窄的砚侧上,却是章法天成,雅野兼顾,“紫云”二字名砚更是妥帖无比。沈汝瑾比吴昌硕小14岁,他与吴昌硕是非常相契的好朋友,砚交极深。但是他与吴昌硕何时相识,似乎没有确切记载。他与蒲作英也是好朋友,蒲作英去世之后,《墓志铭》就是由他撰稿再由吴昌硕篆额并书丹的。《墓志铭》中述及廿年前蒲作英携吴昌硕书法访沈汝瑾,这是两人之初识,由此推知沈汝瑾是先识蒲作英,再识吴昌硕的。而蒲作英1917年去世,“廿年前”就是1897年,那么沈汝瑾与吴昌硕相识应该在1897年之后。吴昌硕为沈汝瑾铭砚,从《沈氏砚林》看最早的一方是“磨人砚”,时间是1905年,这之后一直到1917年沈汝瑾去世前,沈氏频频请吴昌硕作砚铭,前后获题有近百款之多,其中尤以1912年之后最为集中。一位是藏砚大家,一位是艺坛巨擘,小小一方砚台,让两人一唱一和,互发雅思,为砚史也为艺坛谱写了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但是吴昌硕在一些砚铭中不署铭年,究其原因,或者因为别家所铭已有纪年,或者因为章法布局而避免因“时”伤雅,更多情况则属于后一类。 <br /> 这方《和轩氏紫云砚》吴昌硕就没有署铭年。砚配红木匣,盖上镌“和轩氏紫云砚”铭,“白沙邨庄”主人桥本关雪题。内有锦垫,外包袱布,上面密麻麻写满了与此砚相关的文字。由此我们知道,沈汝瑾购此砚“出银十饼”,砚匣购时已有,匣上古玉则为沈汝瑾所嵌,嵌玉连修匣,沈汝瑾共出银“十二饼”,盖上铭文则出自石农刀笔。袱布题字云:“此我平生第一铭心之品,古人所谓性命可轻,至宝是保,与阿翠像砚称双璧也。癸丑六月,钝记。”沈汝瑾,字公周,号石友,钝是他的别号。癸丑即1913年,这是沈汝瑾对这方砚多次题、铭中所署年份最早的一次。记中所言“阿翠像砚”是沈汝瑾珍藏的另一方砚台,1911年购得,1912年吴昌硕为之题铭,是沈汝瑾藏砚中的极品。从“与阿翠像砚称双璧”中可知沈氏先得“阿翠像砚”,再得“和轩氏紫云砚”,然后他于1915年清明前在“和轩氏紫云砚”右侧作自铭,左侧则请吴昌硕铭。依常例吴昌硕铭左侧是沈汝瑾对吴缶老的敬重,同时也表明吴昌硕先铭于沈汝瑾。由此推知,吴昌硕的铭至晚不会迟于1915年清明之前。 <br /> 在沈氏藏砚中,“和轩氏紫云砚”与“阿翠像砚”称双璧,并且是他“平生第一铭心之品”,这样的话出自一位知砚、爱砚、玩砚一辈子的藏砚大家之口,评价不可谓不高。“阿翠像砚”刊《沈氏砚林》第一卷,洮河绿石质宋砚,背面刻宋乐伎苏翠像,姿色媚佳,历来为人喜爱。此砚清咸、同间为汉军司马宗啸吾所藏,《清稗类钞》对此砚有载,《画史会要》则对苏翠事迹有载。阿翠像砚传承七八百年,是宋砚名品,然而在沈汝瑾的心目中,“和轩氏紫云砚”位置更加突出,称为“第一铭心之品”,如此题记在沈汝瑾全部藏砚中也仅此一例。吴昌硕虽不藏砚,亦品砚高人,抚玩如此佳品,心情为砚所喜,所以铭题写得如此潇洒,比之他的书法佳作也是上上品,而在沈氏所得吴缶老近百铭题中更称绝佳。正所谓博雅之物、铭心之品,此砚至美至贵不言而喻。

四大名砚精品欣赏(历代名砚欣赏一)(11)

清·蟠虺纹钟形端砚

铭文:_ __文武静不廷,卣夏燮百邦,于秦执事。作孟和。 <br /> 出版:《中国古砚谱》图81,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br /> 说明: _仿古青铜钟,鬼斧神工,为典型之乾隆工艺。依青铜纹饰亦步亦趋,精雕细琢,却又不失大气及灵动。摹刻秦公钟铭文,苍茫浑厚,圆转流丽,气息高古。此砚集石佳,形美,工细于一身,乃珍贵佳砚。配紫檀天地盖。

四大名砚精品欣赏(历代名砚欣赏一)(12)

清·广玉铭老坑端砚

铭文: _芙蓉之逻,麢峡之滨。有山齾齾,有水鳞鳞。灵毓瑌,秀结琳珉。肌丰以腻,理密而纯。滑不留手,破欲吹唇。廉隅励节,矩度持身。端人如此,其曰可亲。嘉庆丁巳,桂亭广玉识。印文:春雨江烟 桂亭 <br /> 说明: _广玉于乾隆五十九年知肇庆府,嘉庆元年开采端溪砚石。开采砚石约七千余块。此砚当为其监工开坑时所得,作行书铭文对端溪风情及端砚质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具有极高的砚史价值。此老坑端砚造型简略,具有浑厚之气,石质细润,为老坑中佳品。配紫檀木砚盒。 <br /> 参阅: 1. 《兰千山馆名砚目录》

铭者简介: _广玉[清·乾隆],隶属满洲正白旗,约于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任广东肇庆知府,在任期间于嘉庆元年监工开采端溪砚石。着《开坑记》。

四大名砚精品欣赏(历代名砚欣赏一)(13)

清·焦循铭福禄寿歙砚

铭文:_歙石金星,是为上品,颉顽端溪,温润缜密,助我说经,殊惭匡鼎。北湖里堂焦循铭。 <br /> 说明: _金星歙石,雕工精细,构图典雅,线条流畅,刀法洗练,石质细腻光洁、缜密温润,伴有金星,为砚中之上品,可媲美端砚。蝙蝠、灵芝、鹿、山石构成一幅佳图,寓意 “福、禄、寿”。配红木砚盒。

铭者简介: _焦循(1763~1820),字里堂,晚号里堂老人,江苏扬州人。嘉庆六年举人。善画,毕生究习经书,博览典籍。于经、史、历算、音韵、训诂、诗词、医学、戏曲等多有创建,著述颇丰。为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生前名重海内,为世人推崇。

四大名砚精品欣赏(历代名砚欣赏一)(14)

清乾隆·御制仿唐观象砚

铭文: _仿唐观象砚。古圣观象,意在笔前。卦虽画八,理具先天。伊谁制砚,义阐韦编。四维四隅,匪方匪圆。弗设奇偶,全体备焉。玩辞是资,选石效。滴露研朱,用佐穷年。乾隆丙申新正御铭。印文:德充符 会心不远 <br /> 参阅:《西清砚谱》P418。 <br /> 说明: _清乾隆时期仿唐宋砚式流行,此仿唐观象砚为其一,为众砚之首,亦为乾隆帝赏赐之物。八棱形,砚面无边,平坦宽广,八字形墨池。背阴刻御铭,法度谨,规矩雅致。配红木砚盒。

铭者简介: _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清高宗,年号乾隆。雍正帝第四子。1735~1795年在位六十年。好学诗文,乾隆三十七年纂修《四库全书》,并命撰《会典》、《一统志》及各省通志等,文德武功为清代诸帝之最。嗜书画,纵情翰墨,囊括历代法书名画入藏内府,先后命侍臣编纂《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喜在古画上题诗句,书法赵孟俯,圆润秀丽,兼擅山水、花卉,偶写佛像。

四大名砚精品欣赏(历代名砚欣赏一)(15)

清· 沈焯、余子衎铭柳如是小像端砚

铭文:_河东君像,摹松壶居士本。竹宾。印文:竹宾 <br /> 砚盒铭文:1._折其角,无岳岳。此君子处世之道也。而用以励吾学。敬之仁兄大人属。竹宾。印文:沈焯 <br /> 2.敬之大兄大人雅属,子衎余杰写。 <br /> 说明: _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为秦淮八艳之首。天资聪慧,容貌俏丽。诗文丹青出色,精通音律,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相交往,纵谈时势,诗歌唱和。不仅如此,柳如是具有爱国的民族气节,明亡后,其身跳荷花池,值得敬仰。沈焯、余子珩、邵承忻三人所处的时代,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半封建之际,三位文士铭此砚,寄托他们的文人情怀和爱国之心。此砚佳石、佳铭、佳人、佳工,值得收藏和宝爱。

铭者简介:1. _沈焯(?~1901后),原名沈雒,又名沈焞,字竹宾,别号墨壶外史、墨壶客、墨壶小隐、墨壶生,江苏吴江人。擅画山水、花卉、人物,无一不精。 <br /> 2. _余子衎[清],名杰。江苏吴县人,善花卉翎毛,专工研丽,名噪一时。 <br /> 砚台主人简介:_邵承忻(1852~1928),字敬之,浙江嘉善人。画花卉,翎毛,学张熊。

四大名砚精品欣赏(历代名砚欣赏一)(16)

清·傅玉露、陈子奋铭龙纹端砚

铭文:1. _产于粤,逰于燕吴,顾氏画井田,伴我芸阁归林泉,如影随形二十年。傅玉露。 <br /> 2.润通月窟,洗就云溪。子奋。印文:子奋 <br /> 3.傅玉露清康熙进士,荐举鸿博,着《玉笋山房集》。榕华。印文:雨花 夜坐轩 <br /> 说明: _榕华旧藏,由其家属提供,配红木砚盒。

铭者简介:1. _陈子奋(1898~1976),原名起,字意芗,号无寐、风叟、水叟,室名宿月草堂、日香书屋等。祖籍福建长乐。父吉光,精书画篆刻。子奋书画、篆刻兼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副主席。有《陈子奋白描花卉册》、《寿山石小志》、《福建画人传》等。 <br /> 2. 傅玉露:[清]康熙进士,荐举鸿博,着《玉笋山房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