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浙江上虞人,出身“细族孤门”,“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家中靠经营小商为生。

王充幼年时,很忠厚老实,对人恭谦礼让,从来不胡来。父母亲没有责罚过他,邻居都夸他是个好孩子。他八岁入书馆读书。在书馆,王充学习勤苦,每天习字完毕,就跟老师学习《论语》和《尚书》,并一字一句地认真阅读,直到背诵为止。一天能背千言,很快就把古代的重要典籍读完了。同学们都很尊敬他,老师也非常赞赏他。

王充二十岁左右,因品学兼优,被保送到京城洛阳太学学习。在太学里,他学着写了一篇大型论文《六儒论》。这篇论文初步显示了他敏锐的思想和论证的才华。从此他更加渴望得到名师指教,便专程去拜当时有名的史学家、学者班彪为师。在班彪的指导下,王充学习大有长进。他喜欢博览群书,但不专一家一说,更不愿在寻章摘句上下功夫。这就和老师在学术观点上产生了分歧。不久,他便离开了班彪,开始独立学习,并从事学术方面的研究。这样,需要读的书就日益广博。

王充家贫,无力买书阅读。他曾为此感到苦恼。是这样因困难而辍学回家呢?还是想办法继续钻研下去?思想激烈斗争着。一天,他上街闲逛,来到一家书店门口,见到书籍满架。顿开茅塞,马上跑进去,抽出一本,贪婪地读起来。从那以后,每天清早,书店还未开门,王充就站在门口等候了。一开门,他便进去阅读。中午也不回家,吃着自带的干粮,边吃边读,一直要读到傍晚书店关门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去。他一边苦读,一边强记,还默默背诵。他读完一本又一本,读了一店又一店。几乎把洛阳所有书店里的书都读遍了。很多在太学里读不到的书,这下子在书店都精读了。所以《后汉书》上说王充“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终于成为当时有名的大学者。

四个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勤奋学习系列故事)(1)

王充壮年时,曾做过地方上的小官更。由于不愿意趋炎附势,不甘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不但没有得到升任,反而被摘了乌纱帽。王充没因丢官而悲观失望,也没因生计而意志衰颓。回家后,他继续一边广泛阅读,一边广集资料,潜心著述。

到了老年,王充发白齿缺,生活处境更加困难,但仍然坚韧不拔。他认为过去的“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为了考证虚实,辨明是非,追求真理,特别是针对当时恶劣的社会风气和腐朽的封建思想,他写了不少文章,给予无情揭露和猛烈批判。他曾写了《问孔》和《刺孟》,反对把儒家经典当成教条,并揭露孔子、孟子某些自相子盾的论点。为了专心写作,他谢绝一切喜庆、丧吊应酬,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家里很多地方,如门上,窗上,灶上,柱子上,甚至连厕所里,他都放上纸、笔、墨、矶,走到那里,想到那里,就写到那里。王充就是这样坚持不渝地从事写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王充一生致力于反对宗教神密主义,捍卫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他的著述非常浩瀚,可借很多都失传了。现今留下的,只有一部具有强烈战斗性的《论衡》。全书二十多万字,共三十卷,分八十篇。它是王充差不多用了毕生精力,历时三十多年才写成的。这部作品,曾被斥为“异端邪说”,长期受到埋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