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的传记类文言文篇目中,其人物语言的多寡不同,如《张衡传》中虽含有大量的文化常识,人物语言却一句未有,而《鸿门宴》中却含有大量的人物语言。

人物语言(把握人物语言)(1)

一、理解人物语言,是用来深度理解传主思想性格的重要凭借。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写出了项羽傲视天下、藐视刘邦的自负之心。“明天一早犒劳军队,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其语言体现出了自认为“力拔山兮气盖世”而又怒发冲冠时的项羽的性格特征。“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范增有着极强的洞察力,见人所未见,言语中透露出怕项羽错失良机的焦虑。“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极言张良知恩图报的品行和借此入见刘邦的智慧。

“君安与项伯有故”,表现出刘邦临事细谨的性格。“孰与君少长”“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则表现出他机警善变、善假于物的统战智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说出了刘邦在逆境中能委屈自己、谦卑处世的圆滑和隐忍。

人物语言(把握人物语言)(2)

二、理解人物语言,能正确推测参与对话者的所思所想。

我们来看两个句子:

(1)君安与项伯有故?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如果不联系起来考查,或许就不能读懂两人当时真正的心迹。刘邦原来不知道张良和项伯还有关系,所以知道后很是惊异和后怕,故问,由此我们可见他的细谨。张良心底无私天地宽,对刘邦的疑心没有过多反应,看似只是客观陈述二人的关系,而实则是希望刘邦能利用好项伯,打好这唯一一张正确的牌。有人说,这样理解是否过度了呢?刘邦得知此事之后的言行无不说明这种理解的客观与准确。

再如“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看似刘邦的“闲话”,其实是他的外交辞令。其前之言,似乎在将项羽“打入”道德之低地,置项羽于知恩恶报的境地;而这一句则想项羽之所想,急项羽之所急,为项羽开脱——原来知恩恶报不是项羽初心,只是被小人蒙蔽才险些如此。换句话说,“小人”是我刘邦和你项羽共同的敌人。这些含意是不是刘邦的真实意思呢?项羽的反应则让我们不得不认可那确实是刘邦的真实意思,不然项羽不会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这样的话。再看项羽这话是不是顺着刘邦的心思为自己开脱的愚蠢之言呢?答案是肯定的。

人物语言(把握人物语言)(3)

近几年高考偏向选择人物语言作为文言翻译句,这与它相对于其他文言语句更具有典型性,有很大原因。“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可谓言简意赅,寥寥21字,就说明了二人的渊源关系,也将自己的为人说得清清白白,这是其一。其二是其中的文言实词比较典型,如“游”“活”“急”,或一词多义,或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或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第三,这句话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项伯的为人,项张的关系,都是刘邦可以用来逢凶化吉的“锦囊”。类似这样的语句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不如因善遇之”“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等。

来源:语文报高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