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纪录频道有很多大动作,春节期间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3》《大国重器2》和即将在3月开播的《厉害了,我的国》 都引发了网友热议。近几年央视在纪录片领域加大了投入力度,不仅开通了专门的纪录频道,引进了国外优秀的纪录片,还自制了一系列精彩的纪录片,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一改以往陈旧、官宣的风格,转而关注人与文物的关系,从细微处反映出人文情节,比单纯的介绍故宫建筑、宏大历史要更打动人心。

日本人对超级工程的评价(改变了国产纪录的风格)(1)

2017年播出的《辉煌中国》作为“巡礼”性质的片子却意外地受到好评,网友观看后表示从来没有被祖国如此震撼过,《大国外交》这种明显带有官方色彩的片子播出后,引发了朋友圈的一阵刷屏热潮,接地气的解说词和富有故事性的剪辑风格使网友惊叹:什么时候我们的纪录片竟也做得这么好看了?

日本人对超级工程的评价(改变了国产纪录的风格)(2)

其实随着最近10年尤其是十八大以后的这5年多的发展,中国已经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建设成就,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力不断增强。如果在十年前中国是拍不出这样的纪录片的,因为任何脱离了实际的宣传都会沦为空洞的说教,毫无营养价值。归根到底还是一句话:中国已经发展到了这一阶段,一切事情的出现都是水到渠成。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一部改变了国产纪录片风格的片子。

长久以来我们的纪录片大多集中在传统文化领域,着重介绍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建筑,或祖国的大好河山,以此来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在反映现代中国社会面貌领域鲜有建树。

这就造成了我们只懂赞叹汉唐盛世,沉浸在过去辉煌历史中的偏见印象,中国人只会讲“四大发明”,却不愿看看脚下的土地。

这些题材的纪录片虽然在西方受到一定的欢迎,但他们看到的只是我们传统、落后的一面,对于当代中国的了解难免带有偏见。

直到一部纪录片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那就是《超级工程》。

日本人对超级工程的评价(改变了国产纪录的风格)(3)

《超级工程》是央视在2012年推出的「巡礼」纪录片,由《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担任总制片人,全片一共5集,每集50分钟,分别介绍了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工程、上海巨型风机、超级LNG船五大工程。

在此之前很少有纪录片把镜头对准当代中国的工程项目,而国外类似的纪录片有国家地理频道的《伟大工程巡礼》和探索频道的《工程大突破》,这两个栏目对于此类题材的拍摄可谓得心应手,国内的团队拍摄经验很少。

如何把枯燥的工程建设拍摄的生动、有趣,成了摆在整个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以第三集《北京地铁工程》为例,对公众来说毫不起眼的地铁建设怎么才能吸引人呢?

答案就是制造悬念,突出矛盾,将细节放大,让观众看了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原来我们每天乘坐的地铁背后有这么多的故事呀。

首先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核心地段建设地铁,怎么做才能既不封路又能保证工程顺利建设呢?

那就是「暗挖」,通过盾构机在路面以下打洞的方式进行挖掘。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成本问题,「明挖」成本低但必须封路,北京市的交通根本不允许封路,「暗挖」不影响路面交通但成本高,一台盾构机的投资就在5000万人民币。

而且盾构机还需要特殊生产,因为目前的机器作业面满足不了要求。

日本人对超级工程的评价(改变了国产纪录的风格)(4)

《超级工程》海上巨型风力发电机安装

如何解决这一个个问题,就靠工程师们的智慧了。这样带着悬念的拍摄手法增强了可看性,一波三折的情节也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另一个突破就是解说词。在以前的官宣文案中我们熟悉的是以第一人称来介绍,比如:我国的长江流经几大省市,我国的科学家发明了什么成果,这样的解说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审美要求,听上去陈旧、落后。

《超级工程》的解说词开始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进行介绍,增加了客观性,以一个见证者的身份讲述中国取得的成绩,也彰显了一份自信。

比如这样的例子:中国政府为了节能减排,实施了什么政策,中国的科学家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发明了什么施工方法,旁观者的态度听上去更具有说服力,也更显国际化气息。

自《超级工程》之后,出现了一大批类似风格的纪录片,可以说《超级工程》开了一个好头。

你喜欢那些国产纪录片,请留言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