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过中年危机(中年人不可承受的危机)(1)

导读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陌生的未接电话号码,多次拨打我的电话,后来回了电话,才知道是多年前搬走的隔壁邻居。

他最近失眠多梦,心情不好,想找我开点催眠药。

追问他有啥事情烦恼多梦,原来是他的妻子在一个月前突然去世了!他妻子才47岁,怎么就突发疾病去世了?

询问得知,他妻子因为总是阵发性胸闷,最初怀疑更年期综合征,后来做了心脏CT发现冠状动脉狭窄70%,医生建议服药治疗,她本人还想放个支架。

不曾想晚上吃完饭突然去世了,令人扼腕。

而就在本文截稿前一天,也有一位我的医生同行,因突发心血管疾病意外病逝,年仅51岁。

猝死基本上都在1小时之内死亡。

因为实在太快了,80%的死亡都发生在医院之外,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

本周的科普文章,我们来聊聊这个沉重的话题。

作者:耿德勤

来源:“神精庄园”公众号

01 怎么界定猝死?

猝死(Sudden death,SD)是人类最严重的疾病。

病人在出现病征后一小时内死亡,一般都会被界定为猝死,此类病例约有 70% 是心因性猝死。

1979 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 1970 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

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 24 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

而其后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则较为宽松,发病后 6 小时内死亡都统称为猝死。

但目前公认的是发病 1 小时内。

可能和你的认知不同,猝死其实非常常见。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进行过一般人群和各种特殊人群猝死发生率的调查,调查结果是,在一般人口中,每年猝死发生率介于50~100人/10万人,在西方国家一般在千分之一左右。

据中国疾病死亡人数最新统计报告显示:

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为54.4万。

这个数字,远远高于自杀、交通事故和白血病引起的死亡人数,相当于每天近1500个人发生猝死,每分钟就有1人因心脏原因猝死,且抢救成功率不足1%。

猝死抢救成功率不足1%,很残酷的数字,也是很需要科普的知识点。

02 猝死有迹可循

猝死看似事发突然,实则有迹可循。那么发生猝死前身体会发出“预警”吗?身体出现哪些症状需要特别注意呢?

心前区不适,胸闷

没有心脏病的人突然出现胸闷、呼吸不畅、不明原因的难受;不活动时也憋闷、喘气困难、心口感觉像压着一块大石头等等;每天规律胸痛,比如吃饭后、睡觉前等。

如果近期突然出现活动后胸闷,休息一段时间可缓解,这种现象可能患了冠心病。

突然出现的症状表明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还不稳定,随时有可能发生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心慌

心慌往往是心率加快的主观感受。

如果频繁出现心慌的感觉,并有心跳加速、少尿、喘气急促、心绞痛发生, 且同时血压低于90/60mmHg,猝死的前奏。

此外,很多老年人出现心慌是房颤的原因,如果房颤伴发心脏传导疾病,也很容易进展为室颤。

室颤发作后,数分钟之内即可导致死亡。

头晕或突然晕倒

熬夜后如果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表现,要高度警惕可能是心血管、神经系统在呼救。

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

常见的原因包括窦房结疾病、房室传导阻滞、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等。

晕厥有时持续几秒钟后能自行恢复,如果不能恢复,便会造成猝死。

因此,出现不明原因晕厥后应非常警惕,尽快去正规医院查明原因,预防下一次晕厥甚至猝死的发生。

乏力、疲惫、活动耐量下降

猝死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中年人,甚至年轻人也会发生。我的这位邻居就是个例子。

很多中年人工作压力较大,经常出现乏力,疲惫,这属于正常情况。

但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乏力,或伴有胸闷、水肿,则应警惕猝死的发生,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心肌炎或心肌病造成的。

再强调一次,如果近期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疲惫的情况,同时又有呼吸不畅、心慌、胸闷、肩背部疼痛、甚至双下肢浮肿,那就要尽快去医院诊断,警惕猝死的发生。

视物不清和肢体麻木

脑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

有些卒中起病急骤,几分钟内就会发生肢体瘫痪、血压增高,这种情况下,患者如果能够及时就诊是可以挽救生命的。

但有些脑卒中起病缓慢,早期只有轻微症状,患者并不在意。一旦进展,可能引发猝死,因此尤其需要多加留意。

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房颤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数倍。

如果出现看不到东西、肢体麻木、乏力,或走路不稳、有踩棉花的感觉,就需要警惕脑卒中发生的可能性,一定要紧急前往神经内科就诊,做到早期识别,才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03 只有心脏病患者才会猝死吗?

在生活中,有一种说法:“只有心脏病患者才会猝死”。这是不正确的。

关于猝死的原因,通常认为常见的有五大原因:

致命性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

颅内出血/大面积的出血性中风

严重的肺栓塞

急性主动脉瘤破裂

这五大原因中,由前两类原因导致的心跳骤停归因的心源性猝死占到全部猝死的85%以上,或者说,冠心病发作是最终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

那么,什么是心源性猝死呢?

心脏在短时间内停跳,呼吸停止,氧气无法正常供给到身体和大脑,最终导致死亡,这种猝死在医学上叫作心源性猝死。

但也并不意味着只有心脏病患者才会猝死。

除了心源性猝死以外,导致猝死的原因还有肺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

肺源性猝死多是因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导致的,因为夜间低氧血症导致窒息缺氧而引发的猝死。

脑源性猝死即脑卒中死亡,包括出血性脑卒中(脑溢血)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两种。

04 不要再说爱拼才会赢

有一首歌叫《爱拼才会赢》,很多人都会唱,但就我们今天的话题而言,真的不建议超出身体承担极限的拼命。

人体有一套应付危难、压力的战备系统(例如肾上腺),当压力适度时,这套系统帮助人快速反应、发挥潜能,度过危机。

但是,如果长期处于这种过度的压力之下,人体的战备系统就会无法正常运作,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一切正常,但其实已逐渐对外在刺激产生疲乏,同时身体开始产生一些病理上的变化,比如高血压、心脏病等等。

如果这时候仍然没有警觉、而压力又持续累积,那么当这套系统反应紊乱、崩解,无法应付任何危机的时候,细胞会快速老化、免疫力降低,健康当然就会随之恶化,甚至造成死亡。

近年来,“内卷”一词盛行,无论是中年人还是年轻人,工作压力都很大,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不少知名互联网大厂都发生过员工猝死的情况。

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因为缺乏锻炼和运动而肥胖;因为生活不规律而神经紊乱;因为饮食不科学和压力大而罹患高血压;因为高脂饮食而高血脂;因为熬夜而普遍性选择抽烟;因为应酬而大量饮酒……

他们由于长期处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足、身体常常处在透支中,这些都是不良的生活方式,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可使人体进入亚健康状态,而产生疲劳、睡眠不足、焦虑、情绪紧张等,最后导致猝死的发生。

2020年1月发布的《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显示: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20至29岁的患病/高风险人群占比已达到15.3%。

所以,不要鼓励“爱拼才会赢”,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身体,才会赢得人生。

05 如何远离猝死?

注意心脏信号

平时要注意心力储备透支的信号,比如是否有呼吸急促、胸闷、胸痛、心跳加快、头晕、无力行动等症状。

及时就诊

如果身体有异常,及时就诊,检查时除了做心电图,也可以做能查出运动状态下心脏异常的心肺运动试验。

保证营养摄入

饮食上保证钾、钙、镁的摄入(可以吃点紫菜),把细粮换成粗粮,补充B1;保证肉蛋奶摄入,给细胞提供足够的再生产原料。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都是老生常谈,无外乎戒烟戒酒、适度锻炼身体、避免高油高糖饮食、充足睡眠不熬夜等等。

避免久坐

目前医学界已经实锤了久坐对健康的危害,它和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有相关性。

至于久坐的判断标准,一天内累积坐超过八小时,单次持续坐超过 90 分钟,都属于久坐。

工作忙的人可以在手机上定了个闹钟,每半小时提醒自己起来走一走。

06 关爱中年人

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老人需要照顾,孩子需要教育,工作需要承担责任,既是家庭里的顶梁柱,又要在工作上辛苦打拼,心中的弦时刻紧绷着,不能有一丝的放松懈怠,长此以往,身心疲惫、心力交瘁。身体上出现问题就在所难免了。

从心理角度来看,由于承受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大,因此中年人大多患有程度不同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所以请理解、体谅、关爱中年人,让他们既能心无旁骛地冲锋陷阵,又能享受阳光,从而促进每个家庭幸福和睦,整个社会发展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