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

赵云之名,读者耳熟能详。

云发迹初期,有两次重要的“改换门庭”:其一在袁绍和公孙瓒间,其二在公孙瓒和刘备间。

这两次改换门庭的幕后故事、往往被读者忽略。我想从有限的史料入手,从其行为背后,分析“丧乱之际的时代洪流”。

汉末群雄相争,明线是军阀割据,暗线则是“武人新贵”与“地方耆旧”的博弈制衡。

换句话说,自两汉以来逐渐壮大的“门阀政治”,是新兴地主武装绕不开的死结,好比冰川下的暗流。

权作一家之言,献丑了。

本文共 4000 字,阅读需 8 分钟

白马长史的揶揄

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

赵云登场较早,公孙瓒初起时,便投身幕府。

具体时间因史料缺载,已难考量。但以河北大族倒向袁绍的背景,可确定在初平年间(190-193)。

赵云初见公孙瓒,当在“界桥之战”(191)后。因在此之前,瓒“提燕、代之卒”,锐不可当,大有一统河北的架势;而界桥惨败,强弱易主,河北大族纷纷向袁氏投诚。

馥曰:“为之奈何?”谌曰:“公孙提燕、代之卒,其锋不可当。”--《魏书六 袁绍传》

三年,瓒又遣兵至龙凑挑战,绍复击破之。瓒遂还幽州,不敢复出。--《后汉书 卷七十四-袁绍传》

注:界桥之战在初平二年(191)冬。赵云投瓒,约在初平三年(192)。

公孙瓒与云的初次会面,是在不太友好的氛围下进行的。彼时瓒揶揄赵云:

“你的州里人都去投奔袁绍,你为何回心转意、反来投奔我?”

(瓒)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别传》

赵云的历史背景(时代洪流下的新秩序)(1)

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

此话信息量极大。至少包含了三点线索。

其一是初平二年(191)界桥之战的背景。即公孙战败,冀州士人调转风向归附袁绍。

其二是赵云的豪强身份。即冀州常山郡真定县的豪族(之后会具体讲到)。

其三是常山真定大族的政治立场,最初倾向于绍,却半途改投公孙。即瓒所谓“独回心”。

赵云彼时的回答不咸不淡:“天下汹汹,未知孰是。”

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云别传》

这是很官方、很中立的辞令,对公孙瓒的揶揄既不反击、也不示好。

其真实想法无外乎观望公孙瓒的行为、以作后续行动指导。

很遗憾,公孙瓒的行为令赵云相当失望。这就有了云“叛走不归”的后话。

“商贩庸儿”与“州郡冠盖”

新兴武人与州郡豪强的博弈,是贯穿两汉三国南北朝的主旋律。

公孙瓒奉行的政策,是重用亡命奸臧与商贩庸儿,同时贬抑地方豪强、打压门阀势力。

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故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儿。--《后汉书 卷七十三-公孙瓒传》

注:关于公孙瓒派系(公孙瓒、陶谦、袁术、刘备)打压豪强的根本原因,我在“三让徐州”和“刘备分道扬镳”系列中做过详细阐述,文多不载。

因此,赵云的豪族出身,在瓒眼中毫无疑问属于“心怀异志的阶级敌人”。

云出身真定豪族,至少有两条线索可供佐证。

其一是赵云被“本郡所举”,将“吏兵义从”往诣公孙瓒。

(云)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云别传》

汉末郡吏、已经形成世袭制。“人才选拔池”被州、郡、县的地方豪强把持。

由于“三互法”的存在,所以郡县长官往往是外乡、外州人,而“郡吏”则由本地冠盖充任。

注:“三互法”即本郡人不得任本郡郡守,本州人不得任本州州牧。且扩大到妻族。即不得担任自己出身和妻族出身的地方州郡长官。

阅读汉末三国史料时,会发现郡守名为长官,往往“位在备员”、“清谈长啸”;地方上操弄实权的,却是别驾、治中、功曹等本郡豪强。

汝南太守宗资任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二郡又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后汉书 卷六十七-党锢列传》

注:即汝南太守宗资、南阳太守成瑨,每日无所事事,实权被把持在功曹等高级郡吏手中。以致歌谣将功曹称为“真太守”。

赵云被本郡推举为小军主,率志愿兵(义从)投奔公孙瓒,可见其必为地方冠盖。

其二是赵云的姓氏。

常山真定赵氏,非普通姓氏。赵氏在常山,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常山,是“南越武王”赵佗的家乡。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史记 南越尉佗传》

赵云的历史背景(时代洪流下的新秩序)(2)

南越武王赵佗,常山真定人

赵佗,一作尉佗,尉即“官职氏”。

注:先秦时代姓氏分离,姓少而氏多。氏多为贵族特有,往往用封地和官职为氏。即所谓“姓明婚姻、氏别贵贱”。

可见赵氏家族,在真定无疑是高门豪右。

这也使“贬抑门阀”的公孙瓒、对云更加憎恶。

这也有两条材料可供佐证。

其一是赵云弃袁绍而投公孙,却不得发迹。仅为刘备主骑。

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蜀书六 赵云传》

三国志缺少《职官志》,故考察官阶不得不求之于《后汉书》、《晋书》、《宋书》。而“主骑”不在其中,大约颇有“临时任免”的性质。

注:《魏略》有职官志,惜全文散佚。

主骑恐怕与“骑督”职能相似、而位阶更低。彼时刘备不过瓒麾下别部司马,赵云这种“因豪强出身”而受到排斥的外州人,仕宦受阻是必然的。

其二是公孙瓒对赵云同乡的严厉镇压和血腥打击。

初平四年(193),州牧刘虞被公孙瓒逼杀。虞为宗室,有德行声名。故虞死,士人寒心。

注:刘虞即袁绍联盟拥立的“关东天子”。

故常山国相孙瑾、常山国副官张逸、张瓒等人对公孙瓒的“下克上”恼怒不已,见杀。

虞之见杀,故常山相孙瑾、掾张逸、张瓒等忠义愤发,相与就虞,骂瓒极口,然后同死。--《英雄记》

如果说“衣冠秀士、处之苦寒”是公孙瓒施政的基本纲领,那常山国相和掾属的受戮事件,无疑会刺激到赵云。

按三互法,孙瑾不可能是常山人,但作为掾(副官、佐官)的二张,却大概率是赵云同乡。

因翌年(194)刘备即脱离田楷南奔陶谦,可知此事大概率发生在赵云随备拒袁绍之后。

作战归来的赵云,眼见旧日郡守和同乡豪族因言被诛,心中作何感想,不必多言。

赵云“辞以兄丧、弃官归家”当在此时。可见“常山故吏之死”,使其对瓒彻底绝望,自此一拍两散。

邺城遇故知

瓒既骄矜自负,幕僚便离心离德。云如是,备亦如是。

在公孙瓒骄豪自负、贬抑豪门时,除了赵云心怀不满,刘备也心有戚戚。

刘备在公孙瓒阵营早期,亦喜收罗“奸臧剑客”和“商贩庸儿”,同时打击地方门阀。但初平年间、平原豪强刘平“结客刺杀”事件,使备迅速调转风向,转与门阀寻求合作。援救孔融便是例证。

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王沈《魏书》

注:关于刘备“执政纲领”的转变过程,我在“分道扬镳”系列中有过详细阐述,文多不载。

公孙瓒的偏执暴虐,作为瓒同州、同学、同僚的刘备,是再清楚不过。刘虞被杀翌年(194),备便不辞而别,投奔陶谦。

注:公孙瓒辽西令支人,刘备涿郡涿县人,皆属幽州。

注:二人共受业于涿郡卢植,游学于河南缑氏山中。

备与赵云,皆对瓒“心怀不满”。赵云是因“豪强出身”而长期受到不公平待遇,刘备虽以故交而颇受重用,但对老同学日渐偏执的疯狂行为,也提心吊胆。

刘备与赵云的担忧不难理解。

对待豪强“只知打压”而“不知合作”,在汉末大环境下是无法久存的。

赵云脱离公孙瓒时,是以“奔丧”为名,刘备却知“云不返”。可见二人私下常常联系,一起控诉无良老板,展望光明未来。

就类似后来的马超与彭羕,喝高了一起骂刘备一般。

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别传》

超问羕曰:“卿才具秀拔,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羕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蜀书十 彭羕传》

注:备彼时应该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也会成为下属的吐槽对象。

赵云的历史背景(时代洪流下的新秩序)(3)

备投袁绍,云见备于邺

云与备再次相见,当在建安五年(200),即官渡之战同年。彼时“云见备于邺县”。

先主就袁绍,云见于邺。--《云别传》

建安四年(199)年底“衣带诏”事发。备杀车胄、叛于下邳。翌年败于曹公(200)、北投袁绍,客居邺县近一年。云见备于邺,当在此时。

彼时赵云大约隐姓埋名,未附袁绍。因其受刘备差遣、秘密募兵数百人,称左将军部曲,而袁绍“不能知”。

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云别传》

私兵自称“左将军部曲”,可知这些甲士身份是公开的,即刘备的私人武装。绍“不能知”者,当为赵云,即募兵者何人。

云心思缜密、善于自匿可见一斑。

小结

彼时袁曹争霸,刘备一介客将。云弃绍不投,而随备周旋,可知其心中“命世英主”,当为汉左将军。

云不负备,备亦不负云。

先主待云甚厚,乃至“同床合榻”,拟于关张。

先主与云同床眠卧。--《云别传》

备在荆州,云为桂阳守;备入川,云累迁至镇东将军。备伐吴,云都督江州;备败夷陵、云率部勤王。至于耳熟能详的当阳血战,断流截江,人所共知,不再赘言。

注:值得一提的是,镇东是刘备故职,受于建安元年(196)。见《蜀书二 先主传》。

汉末丧乱,群雄蜂起。袁绍、袁术、公孙瓒等人皆意图重建秩序,再造河山。

绍出高门,四世五公,故对地方门阀“宽以济宽”,以至审配等河北大族“家资千万、贪赃不法”。

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魏书十一 王修传》

公孙瓒因“母贱”而不得发迹,故掌权后对州郡豪强疯狂打压,偏执狭隘、人尽寒心。

瓒统内外,衣冠子弟有才秀者,必抑使困在穷苦之地。--《英雄记》

瓒遂骄矜,记过忘善,多所贼害。--《魏书八 公孙瓒传》

赵云、刘备等昔日僚佐,也因此出走不归。

三国汉季是门阀政治短暂倒塌、又迅速崛起的时代。

理由显见。

战乱之际,门阀失去了操纵选举的权力,不得不托庇于武人集团。

而新兴武人势力,因“知识垄断”的客观情况,又不得不利用门阀的才干技能。

在此背景下,便有了各式各样的博弈:

赵云因同乡受戮而弃故主而走;刘备因镇压门阀而遭豪强刺杀。袁绍宽仁,诸将争权;刘璋暗弱,纲常陵替。

可知,彼时的“外来武装”,对待州郡豪强,既不能过于宽赦,又不能过于严苛。这是英雄的挑战,也是时代的大势。

汉末群雄,就在时代的洪流中,试探着、摸索着、一步一步向着前路挺进。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