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手机边的衣食父母大家好!点关注不迷路!我是小今,一个喜欢读杂书,不懂装懂的小机灵鬼儿。

今天翻闲书的时候注意到了两次礼仪之争,一次发生在北宋仁宗(范仲淹就是这时写了《岳阳楼记》)去世之后,另一次发生在明朝明武宗(在皇宫里设置“豹房”动物园的那位)去世。

这两次大礼仪之争有一个共同的开端,那就是这两位帝王到死都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皇位。没有儿子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对于皇家就要了命了,看过《甄嬛传》的都知道,大家拼了命都要争取生孩子。

这两次大礼仪之争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新皇帝的爹到底应该是谁?是刚刚去世但并没有血缘关系的老皇帝?还是新皇帝的亲生父亲?如果新皇帝认有血缘关系的亲生父亲,那他还有资格继承皇位嘛?如果新皇帝认没有血缘关系的老皇帝作父亲,那这皇帝做的也太憋屈了,为了个好工作,爹都搞没了。

这两次大礼仪之争有一个共同的结局,他们都成为了本朝的党争的开端,党同伐异从此开始一发不可收。党争开启之前,大家同朝为臣,虽然政见时有不同,大家各抒己见,等党争开启就上升到了道德的高度,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开始攻击对方。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宋仁宗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这么说可能比较陌生,有个故事一说大家就清楚了,宋仁宗就是狸猫换太子(故事真假我们以后再表)这个故事的主角。仁宗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重用范仲淹、包拯众多名臣,社会稳定繁荣,史称“仁宗盛治”。仁宗死后没有子嗣,濮王的儿子赵曙被过继给仁宗,继承皇位后世称宋英宗。英宗继位后,按照礼制,他自己已经过继给了仁宗,英宗就只能叫自己的亲生父亲为伯父。但是宋英宗想追封濮王,打算用“皇考”两字来称呼名义上的伯父,实际上的亲爹。对于这事宰相是支持的,但是御史台和台谏不干了,他们要维护礼制,御史的行为得到了太后的支持。于是双方你来我往,一通折腾。

明朝的情况是这样的。明武宗死后一样没有儿子,当时大臣杨廷和,把朱厚熜应过继孝宗,以孝宗之子,武宗之弟的身份下承继大统,我们后世把他叫做嘉靖皇帝。登基之后也开始为了自己的父母谋私利,加头衔。同样这个过程也持续了四年,最终嘉靖皇帝如愿以偿。

两个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持续时间,同样的结局。礼仪之争没有赢家,皇帝、朝臣、国家三方都是如此。对于皇帝而言,宋英宗继位后为了给亲生父亲争一个title花了三年时间,本以为可以集中精力努力工作做一个好皇帝了,结果第二年就撒手人寰。对于朝臣来说,大礼议的争斗导致文官集团内部开始分裂,政治问题道德化,君子不党的传统开始靠边站,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上演。对于国家来说,损害了朝廷内部监督批评的纠错机制,

特别鸣谢一起成长的你们!

宋明为什么吃败仗(宋明两次大礼仪之争)(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