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古井石虎石羊

作者:巫晨

1985年的某一天,在仪征市古井乡(今属刘集镇)中心村王庄组的大圩埂旁,人头攒动,围观的村民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远处还有人源源不断地往这里奔来,不明就里的路人甲问:前面有什么事啊?奔者边跑边说,你不晓得啊?快去看大老虎!他们打到了一只活的大老虎!于是路人甲也加入了奔跑的队伍。

朗朗乾坤、太平世界,青天白日的,哪来的大老虎?还是活的!说给谁也不相信啊,有人挤进核心,看见了公安人员、城里来的考古人员、生产队组织的民工,还有杂草被清理后泥土里露出的“大老虎”——是个石虎!

2020年12月18日,笔者与原古井乡副乡长徐德朝、我书读者杜磊、古井村民老周,前往中心村王庄组,探访石虎出土地点,中心村王庄组6号村民吴玉兰(今年63岁,1958年生)向我们回忆了当时的场景(如前文所述),她说,村民拃草的时候,挖到了硬东西,去掉上面的土,露出了“饱鼓鼓”的一块,事后才知道这是石虎的前胸。

挖到石虎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围观者就人山人海,并且越传越神,从石虎变成了死虎,变成打死了老虎,变成活虎了。生产队组织人来抬,把吴玉兰家准备建房的房梁借来作杠子,结果房梁抬断了。杜磊插话:当时听说的,抬杠子的有20人,每人发30块钱。

石虎现在收藏在仪征博物馆。

1994年版《仪征市志》记载:“1985年于古井乡中心村王庄出土大型石虎一件,长1.6米,高1.5米,宽0.5米,重约1.5吨,下有长方形不镂空底座。这是继霍去病墓前石刻后,全国第二次发现的汉代大型石刻。”

仪征博物馆《仪征出土文物集萃》记载:西汉石虎,1986年古井乡中心村王庄出土,高112、长160厘米,底座长144、宽49.5、高14厘米。虎为青石质,风化露筋,体型硕大,重约2.5吨。石虎作行走状,昂首挺胸,眉、耳、眼、鼻和嘴清晰可见,置于长方形底座上。线条粗犷,气韵生动,气势雄伟,在本地区目前存量极少,十分珍贵。

现代版虎贲双雄(现代版的三人成虎)(1)

【仪征博物馆藏古井乡中心村王庄组出土的汉代石虎】

石虎是石像生的一种。石象生是陵墓前主要供祭仪物之一,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规格最高的是石人,陵墓前的石人又称翁仲,有文官和武官形象。关于翁仲的形象有一种说法是来源于秦朝有一位名叫阮翁仲的大力士,传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力大无比,曾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他死后,秦始皇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见到铜人,竟以为是活着的阮翁仲而逃遁。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

1994年版《仪征市志》将仪征古井石虎与霍去病墓前石虎作了对比。霍去病墓是最早立石象生的墓,《史记·霍去病列传》载:“冢上有竖石,前有石马相对,又有石人。”今天,在陕西省兴平县汉武帝茂陵附近的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立有石马、石虎、石牛、石象、怪兽吞羊、人抢熊、马踏匈奴、以及野猪等石象生。笔者曾于2011年国庆长假期间,亲往拜谒汉武帝墓茂陵和霍去病墓。

现代版虎贲双雄(现代版的三人成虎)(2)

【霍去病墓前石虎】

仪征古井出土的石虎,无疑也是墓前的石像生,从造型和风化程度等方面分析,博物馆判定为西汉文物。由于缺少其他出土文物佐证,也没有史料文献记载,所以墓主人是谁,难以考证。

除了石虎,古井地区还出土过石羊。

我们于同一天还去了仓房村羊庄组,请村民史启发(70岁,1951年生)带路,前往当年石羊所在位置。与石虎不一样的是,石羊是一直暴露在田野里的,石羊的头、颈、上半身露在外面,还有一小部分在土里,头上有一块碎了,是有一次几个村民在石羊闲坐,闲得无聊用锹拍掉的。1987年,仪征文化局有人来,大队组织了本生产队十来个人,挖的挖、抬的抬,史启发是参与者之一,挖过,也抬过。每人发10块钱。其实,村民们是舍不得石羊走的,有好多人与石羊拜过干亲,逢时过节,经常有人来给石羊烧香祭拜,还放炮仗。

现代版虎贲双雄(现代版的三人成虎)(3)

【仪征博物馆藏1987年古井乡仓房村石羊庄出土的石羊】

石羊也是墓前的石像生,从造型和风化程度等方面分析,博物馆判定为东汉文物。墓主人亦难以考证。

现代版虎贲双雄(现代版的三人成虎)(4)

【石虎和石羊位置】

仪征博物馆还收藏了古井乡利民村吴庄出土的西汉墓内的黑头剑、铜带钩。《仪征出土文物集萃》:1987年,古井乡利民村汉墓,出土西汉“永光元年河内”黑头剑。剑为含碳量较高的炒钢原料生铁锻造而成。剑身长而扁,中部起脊,扁长形茎,末端有一圆穿。茎上阴刻隶书铭文“河内黑头剑光硕天长四尺二寸永光元年造”,表层泛黑色。永光元年为汉元帝年号(西元前43年)。按此剑长计算,一尺合27.26厘米。此剑保存完好,韧性好,弹性强,冶炼精良,有明确的地点、名称、尺寸和纪年,是研究汉代我国冶金技术和度量制及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现代版虎贲双雄(现代版的三人成虎)(5)

【仪征博物馆藏古井乡利民村西汉墓黑头剑】

仪征博物馆的展牌提示:带钩是古代贵族、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代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带钩是身份的象征,带钩所用的材料,制作精细的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

现代版虎贲双雄(现代版的三人成虎)(6)

【仪征博物馆藏古井乡利民村西汉墓虎形、龙首形铜带钩】

古井为什么有这么多汉墓呢?

古井所处的地方,古代属于扬州西山十三集之丁古集,扬州西山的古代墓葬很多,尤其是汉墓。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则斌,2016年1月9日应邀来仪征市委党校“白沙讲坛”做“两个王的故事”讲座时说,扬州西山,以仪征庙山(墓主疑为西汉吴王刘濞)、高邮天山(墓主为西汉广陵王刘胥)、邗江宝女墩(墓主为东汉广陵王刘荆)、甘泉山汉墓群等为中心,有上千座汉墓,其中仪征已发掘的汉墓就有近百座,刘集镇联营村的汉墓群是密集分布的典型。

原古井乡的利民、中心、仓房从联营依次由南向北,发现的这些汉墓应该也属于西山大片汉墓群中。

有趣的是,古井发现石虎的过程,真实地再现了“三人成虎”成语典故的历史场景。

《韩非子·内储说上》有“三人成虎”的故事,原文是: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日:“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 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竞不得见。

翻译成白话文: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庞恭(亦作庞葱)陪同太子前往赵国做人质,临出发前,他对魏王说:“如今有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回答:“我不相信。”庞恭又问道:“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还不相信。”庞恭接着说:“如果又出现了第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回答:“我会相信了。”庞恭说:“很明显,街市上根本不会出现老虎,可是经过三个人的传播,街市上好像就真的有了老虎。而今赵国都城邯郸和魏国都城大梁的距离,要比王宫离街市的距离远很多,对我有非议的人又不止三个,还望大王明察秋毫啊。”魏王说:“这个我心里有数,你就放心去吧!”

果然,庞恭刚陪着太子离开,就有人在魏王面前说他坏话,刚开始时,魏王还会为庞恭辩解,后来说坏话的人多了,魏王开始信以为真,等庞恭回国后,竟然见不上魏王了。

“三人成虎”的成语,意思是“说的人多了,谣言便被当作了事实”,有一句名言:“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是“三人成虎”的最佳注解。然而这个典故,只是庞恭对魏王对话时的一个假设,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件,仪征古井1985年发生的“发现活虎”事件,却是谣言从产生到成为“事实”的完整过程,不知道这个事情能不能收录到地方志上的“趣闻”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