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桂芳,原名尹喜花,浙江新昌人。12岁到嵊县醒狮剧社小科班学艺,不久又入大华舞台,先习旦角,后改小生。1939年初进沪,在永乐茶园和筱丹桂有过一次合作演出。1941年10月,她与少年时代义结金兰的患难姐妹竺水招,开始在同乐剧场同台献艺,共创事业。她对那时越剧舞台上盛行的幕表戏、路头戏,痛感其从内容到形式上的陈旧和落后,认为有求新、求美、求精的必要,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如不顺应时代,剧种的前途是危险的”。

越剧尹派宗师尹桂芳演唱会(越剧名家尹桂芳)(1)

袁雪芬在大来剧场举起“新越剧”大旗,把话剧与昆曲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的表演,引起了她的极大兴趣,认为这是一条越剧发展的新路。她与竺水招一起,于1944年9月,在龙门大戏院毅然投入到了“新越剧”的改革之中。

她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观众公认的“越剧皇帝”,也是一个锐意创新的改革者。尹桂芳先生力求越剧艺术的传承,培养出许多优秀弟子。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尹桂芳科班出身,师父规定每天五点起来练功,可她总是提前一小时。

文革时期,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劣和一些非人的待遇,尹桂芳倒下了,中枢神经损伤,一手一足瘫痪。但,她身残志不残,她更加积极地致力于越剧新人的培养和越剧的革新。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尹桂芳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了《屈原》片段,在这出戏里,尹桂芳一改以往儒雅俊秀的小生形象,以老生应工饰演大诗人屈原。其中的《天问》,尹桂芳运用绍兴大板,白口和唱腔交叉呈现,慷慨激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然而,一位年轻的乐队成员听后竟说:"咦,一点尹派味道都没有嘛。"

尹桂芳一愣,继而笑笑说: "小鬼,尹桂芳唱的都还不是尹派啊?我的唱腔都是根据人物来的,可不能在'屈原'里放何文秀的唱腔。"

戏曲艺术,要想焕发新的生机,不仅要传承经典,也须紧随时代的脚步。1942年袁雪芬进行改革,此次改革从后台到舞台,因此遭到一些利益既得着和一些守旧派的攻击,尽管如此,尹桂芳仍然第一个响应,只为越剧能够越来越好。

(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