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提起这四句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大概是很多人启蒙时的必备古诗。

但你是否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个姊妹篇。

不仅如此,它的作者,还是唐朝的宰相。

悯农二首锄禾日当午(悯农二首你是否知道)(1)

《悯农二首》

这首诗在一部分的印象里,叫《锄禾》。

有时候一首诗的前几个字会被作为古诗词的名字,这并不稀奇。古人经常给古诗这样起名字。

所以其实叫《锄禾》还是叫《悯农》,区别可能只在于:作者写这首诗的真正意义。

从这个点上来说,可能叫“悯农”更为贴切。因为它表达的,其实是对农民辛苦劳作,点滴不易的怜悯之情。

悯农二首锄禾日当午(悯农二首你是否知道)(2)

在《全唐诗》中,这首诗还有个姊妹篇,看到这个姊妹篇,一下子就能看出作者的真实意图了。

《悯农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天种下一颗种子,秋天可以收获许多粮食,普天之下虽然没有荒废的田地,但农民仍然有被饿死的。

我们常常说的“锄禾日当午”,其实是《悯农二首》中的“其二”。

结合“其一”的意思,“其二”开始说农民在烈日暴晒下辛苦劳作,汗流浃背,盘中粮食,每一粒都是他们辛苦的捷径。

这样来理解,就知道“悯农”这名字,远比“锄禾”要合理多了。

作者李绅:从寒门贵子,到唐朝宰府

《悯农》的作者,其实历来是有争议的,不过较为普遍的认识,它的作者是唐德宗时的宰相,李绅。

李绅,可谓当时的“寒门贵子”。

他的父亲做过官,不过官并不大,且在李绅五岁时就去世了。

李绅幼时身体不是很好,而且家中贫寒。

母亲节衣缩食把他培养成人,送他读书识字。

他青年时曾经游历山川。他少年才俊,也曾结识过不少当时的名人,比如韩愈,吕温,元稹等。

《悯农二首》正是他青年时期的作品,也正是因为这首诗,让他被吕温所赏识,并评价说这孩子将来能做宰相。

悯农二首锄禾日当午(悯农二首你是否知道)(3)

“吾观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为卿相。”——《云溪友议》

此处的“李二十”,正是指李绅。

“二十”是唐朝诗人的行辈称呼,说明在唐朝,不仅诗文遍天下,而且诗人还根据水平被排了序。

于是,诗仙李白是“李十二”,诗圣杜甫是“杜二”,白居易是“白二十二”。

在岑仲勉先生考证后,所写的《唐人行第录》中,可以知道这些排名其实有点“江湖传闻”的意味,一个人的排名可能有好几种说法。比如孟浩然,有“孟大”,“孟六”,“孟八”等多种说法。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既然排名“李二十”,那么李绅的诗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圈可点的。

李绅生活的年代,是唐德宗时期,算是“中唐”。

中唐时期,相比初唐来说比较混乱。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党派之争。

也正因此,百姓的日子不好过,作为一个穷游的“备考学子”,李绅在游历中也看到了百姓生活,民间疾苦,所以才能写出如此诗句。

《悯农二首》可谓让李绅“一战成名”,而吕温的话也一语成谶,李绅后来真的做了唐朝的宰相。

悯农二首锄禾日当午(悯农二首你是否知道)(4)

不过人是会变得,等他中年进入仕途,步步高升,到成为宰府。飞黄腾达的路上,当初那颗“悯农”的赤子之心早就不见了踪影。

对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花天酒地,沉迷声色,一餐饭耗费几百上千贯。这让曾经对他刮目相看的韩愈等人嗤之以鼻。

据说他喜欢吃鸡,但只是喜欢吃鸡舌头,于是每顿饭为了凑够一盘子鸡舌头,需要宰杀三百只鸡,可谓浪费至极。

他还曾经送过美人给刘禹锡,而刘禹锡的回应是一首《赠李司空妓》: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诗中讽刺轻歌曼舞,美人在侧,美酒佳肴已经是李绅的家常便饭,生活糜烂养尊处优,为官暴虐,不思百姓之事。这样的官员,刘禹锡看到了后感觉心中难过。

悯农二首锄禾日当午(悯农二首你是否知道)(5)

这也留下了一个成语“司空见惯”。

自作孽不可活。

李绅终于“作”到了头,不仅为了美色制造冤案,还卷入“牛李党争”。

他自己晚年虽然入京拜相,而且活到了七十五岁,因病而亡,也算是个善终。

但因为暴虐奢靡,不仅自己的名声不太好,而且祸及子孙,“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

不知当年预言他能够当宰相的吕温看到如此结局,又该做何感想。

悯农二首锄禾日当午(悯农二首你是否知道)(6)

这便是《悯农二首》,以及它的作者的故事。

由此可见,保持一颗初心,是多么难的事情。人有时候就会容易因物质和环境的变化,而见异思迁。

读古诗,读的是意境,更是作者的生平。

其实每一首诗词,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