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河南戏曲史志辑丛,原文作者李杰中,因文献注于1986年距今已有36年之久,张发旺老师1965年辞世距今57年,现场看过张发旺老师演出的人大多数不在人世,但从后人评价,足以见得其艺术造诣颇深!小编是戏曲爱好者,不到之处请多指教)

大平调张发旺老家在哪里(大平调西路平著名艺人--张发旺)(1)

大平调张发旺老家在哪里(大平调西路平著名艺人--张发旺)(2)

大平调张发旺老家在哪里(大平调西路平著名艺人--张发旺)(3)

大平调张发旺老家在哪里(大平调西路平著名艺人--张发旺)(4)

原文作者 李杰中

张发旺。乳名道妞。是六十年代以前,显赫豫北广大城乡的大平调红脸须生演员。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农历四月三十日生于滑县高郎柳村一个贫苦农家。襁褓中丧母,寄养在邻人家中抚养成长,七岁便随父跟班学艺。其父艺名黑妞(本名张兴明)系清末民初浚县头皂科班大梆戏的大旗。道妞在父辈艺术熏陶下,加上自己勤奋好学,技术成熟较快,八岁开始粉墨登台,演出《罗成显魂》饰罗成,崭露头角博得台下观众称赞不绝。继之演出了《临潼关》剧中之李渊、《孔明祭灯》中之孔明等都获得观众们好评。从此随班辗转各地、才华日益显露。

九岁时,其父让他寻师深造,送他到汤阴县司马平调科班,拜旦角艺人廷妞为师受教,十四岁跟师应聘到汲县入同乐班。因他嗓音亮,吐字清,韵柔稳,加上戏工精湛,顿时名声大振。

在此他演出了《崇祯吊死煤山》、《李炳下江南》、《单刀赴会》、《孙膑下山》、《下高平》、《反徐州》、《收姜维》等主角,皆维妙维肖,独具特色,当时观众给他送个绰号“活孙膑”、“活诸葛”;特别是演《哭头》中的赵匡胤,更是脍炙人口。

他的特点是:做戏细,扮角真,善于发掘人物心理活动,刻划入微。他常说:“戏在演、演在脸、脸在眼。”所以自己在演出中特别强调眼功,流露情感,有独特造诣。在汲县同乐班住了二十多年,演出节目大小有三百多出,这是他艺术生涯中的黄金时期。道妞这个名子,也是由此被广大观众传颂起来的。

1944年,汲县同乐班内部倾轧,张发旺一气之下回家,购置行头自立科班,仍用“同乐班”之旧名,道妞身兼领班,随之群众泛称“道妞家的戏”了。经常流动于“封、滑、延、汲、淇、浚、汤、安(阳)、内、长”等县广大城乡。

1946年为了避国民党统治区的军、警、地痞寻衅肇事,张发旺率班投奔到解放区流动演出,并得到民主政府的保护与欢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滑县文委和政府接纳为职业剧团进行登记。1951年受聘至延津县群乐大平调剧团任团长。在当地文教部门的支持下,生活得到保证,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思想觉悟也日益进步,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大大激发。在延津一段,排演了新编历史剧《投笔从戎》、《戚继光》、《猎虎计》等十多出。从传统剧目的演出中向前迈出一大步,在当时配合抗美援朝、贯彻兵役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都起到了很大作用。1954年演出了《将相和》饰蔺相如角色,并参加了当年新乡地区戏剧会演,荣获优秀演员奖。

由于他平常大部分时间都在广大农村巡回演出,与广大劳动观众结下不解之缘,所以道妞的声誉在劳动阶层中愈传愈广,很多农民在上下晌时,边走边模仿他的唱段、唱腔,进行喊唱,称为“路戏”(即走路时唱的戏)。路戏中他与王道修(黑头)成了主要模仿内容。

1960年在国家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实行一县一个剧团,延津县精减下放了平调。领导上为了照顾名老艺人,将他安排在濮阳大平调剧团。1962年又调至浚县平调剧团任业务团长。

张发旺不但学习勤奋刻苦,工作谦虚认真,在处世方面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对待学生是热心培育,严格要求,被称为青年学生的表率。自1953年以来(于延律、浚县两团)在排演现代戏方面,也成绩显著,曾演出了《八一风暴》、《苦菜花》、《红霞》、《野火春风斗古城》、《扫帚星》《送子参军》、《社长的女儿》、《雷锋》、《夺印》、《沙岗村》、《金沙江畔》等二十多个。均能突破旧范,吸收新的表演程式和新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在唱腔革新方面,他坚持博众之长,补已之缺,吸收消化,创新发展。他主张京剧韵白、话剧的口语都可揉入平调的土腔道白中去,供不同地位身份的角色所取用。在伴奏方面,本剧种固有的曲牌贫乏和古老,可以引进兄弟剧种的打击乐以丰富武场的旋律。

1963年12月4日,张发旺被聘为政协河南省浚县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从演员到委员,在政治上是个飞跃。他深深感到只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才能使艺人真正翻身,真正得到社会重用,因此他的工作热情更加高涨,演出再累,从不叫苦。

1965年元月患脑溢血,经医治无效于当年农历正月初五日于浚县逝世,享年五十八岁,终止了艺术生涯。浚县文教界为张发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省、市和豫北有关各县文艺界均派专人莅会致哀。张老师的遗体安葬于本县大伾山西、登山盘路之左侧,在松柏的掩映下,枕山长眠。1981年经他爱人李云卿及女儿张玉琴之请求,移瘗于原籍祖莹。

张发旺的一生,是为人民辛勤歌唱的一生,是为西路平调继承和发扬奋斗的一生。为了戏剧事业,忠心耿耿,扎实劳动,已达到了鞠躬尽瘁。他的艺术实践和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值得本剧种的后学者们学习和借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