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

有个网络用语OOC,通常是指在同人文学创作中,扭曲了原著人物的性格,说出了原人物不可能说的话,做出了原人物不可能做的事。

我现在看《大明风华》里的宣宗母亲张氏和太后孙若微,就有这种感觉,她们都OOC了,崩了。

因为在真实的历史中,诚孝皇后张氏才是主掌一切的那位,至于孙氏,纯粹的后宫女子,没什么政治才能,最大的特点就是美,除此之外乏善可陈,批阅奏折这种事情,根本不能发生在她身上。

还压制张氏?做梦的吧。

明宣宗后代现在怎么样了(明宣宗母亲张氏是否如大明风华演的)(1)

《大明风华》里的孙若微

《明史》对孙氏的记载很简略,主要有四件事:

1、孙氏幼有美色,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看到后很喜欢,经常在女儿面前说孙氏的好话,张氏就征得朱棣的同意后将孙氏接入宫中教养,准备让她长大后嫁给儿子朱瞻基;

也就是说,孙氏是得了张氏的关系才得以进宫,并且是张氏亲自教养的,在张氏面前,孙氏只有谦恭谨慎的份。无论是从身份地位、还是长幼伦理来看,张氏都自然而然的压制着孙氏,在她面前,孙氏放肆不了。

2、孙氏长大后,朱棣忽然觉得她不适合为皇太孙正室,另选了有贤德之名的胡善祥为太孙妃,孙氏为嫔。但是朱瞻基喜欢孙氏,登基三年后还是命令胡善祥让出皇后之位当道姑,立了孙氏;

明宣宗后代现在怎么样了(明宣宗母亲张氏是否如大明风华演的)(2)

《大明风华》里的张太后

张氏和孙氏的相处时间更长,按理来说应该更有感情,凡事站在孙氏一边,但是张氏为人公允,怜惜无过被废的胡善祥,对胡善祥极好,宫中正式场合,都安排胡善祥的位次在孙氏之上,孙氏很不高兴,却没什么办法。

3、"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意思是朱祁镇不是孙氏的孩子,是宫人之子。据说还是朱瞻基抱给她的,就为了让她有当皇后的资格;

4、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孙氏同意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钰生重病后,孙氏同意石亨等人夺门救出朱祁镇。

看到了吧?孙氏和政治有关的事情,只有第四条,此时张氏已经过世,她就是宫中身份最尊贵的人,大臣们不得不找她商量,而她也没有更好的建议,基本上是大臣们说什么,她同意什么。

《大明风华》硬要把她塑造得多么厉害,真的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明宣宗后代现在怎么样了(明宣宗母亲张氏是否如大明风华演的)(3)

诚孝张皇后,在朱瞻基去世后掌握了朝政,是明朝很少见的女性政治家,被称为女中人杰

如果说《大明风华》硬把孙氏变强了,那张氏就是硬被变弱了。

张氏当燕王世子妃的时候,就极得公婆赞赏。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也有她的功劳。她太妥当了,面面俱到,朱棣觉得有这么一位儿媳妇在,儿子的家事很稳,朝事也不会乱。

可以说张氏、朱瞻基都是朱高炽的神助攻。

太子妃、皇后时代,张氏在朝中、民间的名声也极好。这主要是由于她品德高尚,宽厚慈爱,处事公正,从不为娘家谋私利,像《大明风华》里那种为娘家兄弟要官职的事儿,压根不会出现,她管娘家管得很严,不许兄弟议论国家大事。

所以虽然后来张氏成了手握大权的太皇太后,张家也没出现干政的外戚。

明宣宗后代现在怎么样了(明宣宗母亲张氏是否如大明风华演的)(4)

朱瞻基和张氏的感情一直很深,他当皇帝的时候,有什么大事都会和母亲商量着办,认同母亲的政治能力,才会在临终前下诏"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

虽然他提到了皇后,可实际上,张氏掌权的时候,孙氏如同隐形,没啥存在感。要说压制,这才叫压制。

张氏信任、重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等五位权臣,他们组成了大明最高决策团,使明英宗初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历代史学家对张氏的评价都非常高,明朝杰出的方志史学家何乔远说:"张太后当宣英之际,可以预政而不预政,视汉唐女主何如哉!"

清代史学家蔡东藩则说:"若太皇太后张氏者,其尤为女中人杰乎?"

明宣宗后代现在怎么样了(明宣宗母亲张氏是否如大明风华演的)(5)

总之,张氏和孙氏,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的,说张氏压制孙氏都有大材小用的感觉,孙氏压制张氏就更是不可能了。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PS:我曾写过诚孝张皇后的图文,想了解更多关于她的信息,可以去看我那篇图文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