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传入安东大约是在清光绪年间,目前能够查到的最早记载是在1907 年京剧名伶赵松樵和他的姐姐明月英曾经在七道沟永仙茶园的席棚里演出。

上世纪初,安东的京剧基础雄厚,许多京剧名角纷纷到安东献艺。影响比较大的有小福仙、麒麟童、芙蓉草、赵如泉、小杨月楼、常立恒、马德成、三麻子、小达子、高百岁、李万春、王汇川、盖春来、王椿柏、杨四立、刘永春、刘篌衡、张艳芬、唐韵笙、曹宝义、曹毛宝、贵俊清、雯蒻彧、王芸芳、吕慧君、张云溪、赵荣琛、周少楼、白玉昆、云燕铭、张世麟等。

京剧富贵长春第三集剧情介绍(道听途说话安东)(1)

周信芳(1895年-1975年),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籍贯浙江慈城(今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1895年1月14日生于江苏清江。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四进士》、《萧何月下追韩信》、《三上轿》、《玉堂春》、《疯僧扫秦》、《走麦城》、《华容道》、《古城会》、《徐策跑城》等。

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四进士》、《萧何月下追韩信》、《三上轿》、《玉堂春》、《疯僧扫秦》、《走麦城》、《华容道》、《古城会》、《徐策跑城》等。

一些京剧名角留驻安东,并组成戏班,比较活跃的戏班有张子森、荆宝贵班,刘兆琪班,赵松樵班等。

安东城里影响比较大的演员有白玉昆、雯蒻彧等,当时流传唐(韵笙)占奉天、白(玉昆)占安东的说法。

老安东的茶社和戏园子非常多,星罗棋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安东的京剧票友和业余剧社也非常多,主要活跃在粮市、银市、丝茧市、海关俱乐部等处。本文中的介绍一下安成舞台。

安成舞台最早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926 年同乐茶园, 后改为安成舞台。同乐茶园在广济街上,和聚仙茶园很近,聚仙茶园就是后来发生了火灾的满洲舞台。

京剧富贵长春第三集剧情介绍(道听途说话安东)(2)

王其珩曾用名齐璜、启航,评剧作曲家,评剧宗师韩少云的爱人。代表作品有《小女婿》、《小姑贤》、《小二黑结婚》、《红楼梦》、《杨三姐告状》、《洪湖赤卫队》、《杜鹃山》、《江姐》、《红嫂》、《友谊之歌》、《梅雪遇》、《家》、《沂蒙山人》、《貂蝉》、《风还巢》》、《天雨花》、《西施》、《疙瘩屯》、《秧歌情》、《风流寡妇》、《雪花飘飘》等,并荣获文华音乐创作大奖。

沈阳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王其珩曾经撰文写到:1937年我在金汤小学读书,学校的后门正对着安成舞台,里边演出,声响能飘出场外,这对我是一种引诱,为了看小科班的练功,我起早赶去看,早晨戏院的大门是敞着的。放学后大轴戏还在唱,我为了看大角的演出,给把门的角八分的就进去了。日久成迷,开始设法看整出戏了,在安成舞台演出的唐韵笙、白玉昆,在满洲舞台演出的小杨月楼,在永乐舞台演出的王芸芳、绿牡丹、李万春,在永安舞台看的评剧演员李银顺、李桂荣、碧艳霞,以及上电影演出《海棠红》的白玉霜等都给我留下了印象,我当时虽属年幼孩童,但在戏中的故事里,学到书本中没有的文化和历史知识,特别当我学唱时,初步明白了辙和韵是怎么回事。

由此可见,当时的安成舞台和安东的京剧艺术氛围对王其珩先生成为音乐家、艺术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创建于1946年 11 月的安东私营京剧科班咏风社也是依托安成舞台开展教学和演出活动的。咏风社小科班里培养出许多在全国知名的演员,有王咏华(王晶华)、郝咏梅、司咏梅、高咏媛和刘琪等。

咏风社里积聚了一批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主要有白玉昆、马宗慧、徐盛达、邢威明、姚承旭、杜斌信、张和元等, 他们在安成舞台领衔主演许多精彩大戏。

新中国成立之后,以安成舞台的班底改建成辽东剧院, 1952 年,辽东剧院改为辽东省京剧院,隶属于辽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文化处领导。

1953 年,辽东省京剧院和安东京剧团合并,组成辽东省京剧团。1954 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辽东省京剧团改称安东市京剧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