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多少年龄毕业(初中毕业那年)(1)

图片来自网络

一九八二年七月,刚满十六岁的我初中毕业,满打满算,整整念了八年书,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忆八年读书生涯,实属不易,大多是用洋芋疙瘩,炒面干粮(青稞面做的)垒大度过的。尽管当时农村生活困难,好坏还算垫饱肚子,终究没挨饿肚儿,比我们年长几岁的人比较幸运,毕竟躲过了三年困难时期。

一转眼,到了开学的时间,班里的溅颗(尖子生)儿们自不必说,稳稳当当地进入高中或师专,继续学习,还有一部分原级复读,经过努力打拼,两三年后事业爱情双丰收,人人抱得美人归。惟有我们这些筛子底下的秕麦子,鼠目寸光的不骀骇、不日怠们在人生的丁字路口优柔寡断,徘徊不前,最终放弃学业,辍学务农,原地踏步,永远定格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说句酸心话,甭说再啥?就连班里班外,包括村里村外的攒劲、欢旦们都被他们这些尖钻(机灵),神不知鬼不觉地提前号完着哩。害得我们这些铜里去不(哈),铁里去不了的囔帮、没本事把娘老子盘下地绵,成天背上两包糠大茶,托媒人,寻媳妇,要不是尕阿哥叶子麻,说不定还在打光棍着哩。

少儿读书不用功,不知书中有黄金。谁知这一绯徊不前,注定了我一生历经艰难困苦,常年漂泊在外,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涯和苦难生活。

父母显得无奈,外出务工嫌岁数太小,放心不下,留在家中有些事情指不拙(靠不住),只好连在身旁,呆在家里,力所能及地帮他们拉一些尕务拉(打杂),吊两年坯子了再说!这两年里,山坡上、田野里多了一位跟着牧羊大叔学唱“花儿”的少年,乡间土路上多了一位骑着毛驴,甩着响鞭,哼着“花儿”驱赶着牛羊的牧羊人。

初中学生多少年龄毕业(初中毕业那年)(2)

图片来自网络

而就在那一年秋后,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的家乡顺应政策,不为人后,敢为人先,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分得土地、耕畜的农民喜上眉梢,劲头十足,发自内心,感谢党的好政策,暗自庆幸赶上了好时代,好日子有了奔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包产到户的各项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我所在的生产队近六十户人家,二百五十余人,六百亩耕地。按上级的有关会议精神,经集体讨论决定,制订出了切实可行的分配方案。

山旱地按远近、肥瘦情况分四个等级,水浇地分一个等级,均按家中实有人口分摊编号抓阄,我家相应分到了二亩水浇地和七亩山旱地。十个指头有长短,地有沙窝碱滩。手气好的,抓上地瓤儿且整块的,喜形于色,手舞足蹈;点子背的,抓上地边地尾巴的,绌鼻齉嗓,捶胸顿足。我家除二亩水浇地心满意足外,七亩山旱地均不尽如人意,气得父亲一段时间内时常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乡民纯朴、憨厚,有的人为了抓个好阄,手气好,竟然用柏枝熏手,嗑头点香,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

牲畜同样按家庭人口多少合理搭配抓阄,大牲畜一般由大户人家(指人口多的)无条件地优先抓阄,人口少的家庭绝对沾不上边,除非两至三户搭在一起抓一个阄儿。我家当时因人口少,也不愿和他人合伙抓阄,只得按有关杠杠(规定)抓阄分得了一头四牙枣红色犍牛及一只产羔母羊。

至于农具,除马车(旧时大木轮板车)分给拥有大牲畜的人家外,其余的如铧、犁头、胳子、腩头、皮绳、碌碡等根据自己的所需合理调配。父亲根据自己的所需,捡了一个带三角铧的老式木犁、一只牛胳子和一根皮绳,如获至宝,兴高采烈地抗回家中。

除此之外,原生产队的仓库房、牲畜圈舍尽皆拆到,按木材大小,人口多少,均分给农户。我家共分得五根檀条,十几根椽子,够一间土担梁的木料。

父亲提前搭伴,约定和他的好友承林叔一块相互变田劳动,两家一对耕牛,近二十亩耕地,所差的农具经两人忙里抽闲的料理准备,一应俱全,只等翻年开春插铧犁地。平时有事没事,父亲总会喜欢到地里转悠一圈儿,闻闻泥土的芳香,整整地里的克朗土块,没上几年,将原本贫脊的土地务劳成膏腴之地。

初中学生多少年龄毕业(初中毕业那年)(3)

图片来自网络

而就从这一年开始,接过父辈的牛鞭,踏着父辈的足迹,学着父辈的吆喝声,在黄土地里,甩动牛鞭,与耕牛共舞,在戈壁滩上,挥汗如雨,与日暮争辉,不知不觉地扎给了“四牙”(意调教好的四岁耕牛),踏上了犁沟,传承了父辈们的农耕文化,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起早贪黑,辛勤耕耘,与黄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这一辈农民头上,农业税取消,耕地补贴,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相继出台,有效地助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规模化种植、养殖、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推波助澜,有力地助推乡村经济,提升乡村振兴战略。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眨眼间四十年过去了,我们这一代改革开放以后的首批新型农民,靠党的富民政策,如虎添翼,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强筋壮骨,经济、生活实现跨越式发展;由原始单一的二牛抬杠模式,逐步演变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现代农业机械化;由过去的缺吃缺穿逐步过度到解决温饱从而实现整体脱贫。打造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系。毫不夸张之说,为之感到骄傲和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