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博物馆入口(包头博物馆里的女性世界小窥)(1)

包头博物馆入口(包头博物馆里的女性世界小窥)(2)

唐·双鸾衔绶纹葵口铜镜

包头博物馆入口(包头博物馆里的女性世界小窥)(3)

素面铜镜

包头博物馆入口(包头博物馆里的女性世界小窥)(4)

磨镜人

包头博物馆入口(包头博物馆里的女性世界小窥)(5)

妆奁

包头博物馆入口(包头博物馆里的女性世界小窥)(6)

灰陶环

包头博物馆入口(包头博物馆里的女性世界小窥)(7)

骨簪

人类的脚步从蒙昧中走来,跨越百万年,一步一步留下了诸多时代的遗存,有的融进我们的血脉,有的经过时间的洗礼幸运地走进博物馆,使我们能够从中小小一窥古人的生活片段。

每一个博物馆都会有自己的奇妙夜故事,这次,我们跟随包头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岩的脚步,一同走进包博,从文物中感受古代女性的小世界。

梳妆篇

唐·双鸾衔绶纹葵口铜镜,八出葵花形,浮雕鸾鸟,鸾为瑞鸟,赤色五彩,“双鸾”寓意夫妻团圆家庭美满;鸾鸟口衔双穗长绶带,足踏花枝。“绶”与“寿”同音,意为长寿,此类铜镜在唐代十分流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征集于包头市金属公司的宋·仙人龟鹤带柄铜镜,通长18厘米,镜面直径9.9厘米,柄为长方形,圆形无纽,镜面主题纹饰为神仙龟鹤图。此镜为宋代典型的铜镜式样,是当时女性“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真实写照。

金·许由巢父故事纹铜镜,2000年包头市文物商店移交。该镜背面铸造浮雕演绎的是“许由洗耳,巢父饮犊”的故事。

“清早起来菱花镜子照,梳一个油头桂花香。”镜子是女性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我们今天用的镜子多是玻璃制品,但在古代,人们用的是青铜镜,正如诗中所云:“铸镜须青铜,青铜易磨拭。”考古发掘证明,中国在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青铜镜。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后,青铜镜才逐步为玻璃镜取代,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铜镜是中国古代金属器物之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人群最广、反映时代面貌较全面、又对人们生活产生过许多影响的古器物。

如今,我们在博物馆中见到的古代铜镜大都是灰黑色,有绿锈,在很多影视剧中看到的铜镜是黄澄澄的,无论哪种颜色,都很让人怀疑这能“照人前后影”?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铜镜,是青铜氧化生锈后的样子。所谓青铜,并不是纯铜,而是在纯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铜镜刚刚制作出来是无法使用的,需要在镜面涂一层水银并打磨开光,日常使用中也需要时常保养,正如《淮南子·修务训》中有“明镜之始下型,矇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毫可得而察。”明代成书的《天工开物》记载:“凡铸镜,模用灰沙,铜用锡和,开面成光,则水银附体而成。”铜镜的打磨保养还造就了古代一份特殊的职业——磨镜匠人。南北朝的《上清明鉴要经》就记载:“昔有摩镜道士,游行民间,赁为百姓摩镜,镜无大小,财费六七钱耳。不以他物摩也,唯以药涂面拭之,而镜光明不常有。”在包头博物馆也有几枚铜镜恢复其本来面目——银白色。

古人常将镜子称为菱花镜,如《红楼梦》中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影瘦。”菱花是菱角的花,色黄形小,人们之所以常用此花比喻镜子,是因为铜镜在日光照射之下,颜色看上去如同菱花。如宋代《埤雅·释草》中有“旧说,镜谓之菱华(花),以其面平,光影所成如此。”另外,菱花之名还与其形状有关。唐代以前的铜镜,除少数为方形外,多数为圆形,反射日光于墙面,时有菱花之形。南北朝时期庾信《镜赋》中有:“照日则壁上菱生。”后来人们便模仿菱花的样子制成一种边缘如菱花形状的镜子,或者在镜子背面刻上菱花花纹,菱花镜便更加名副其实了。唐代以后,菱花镜是最流行的款式之一。宋代之后,铜镜才有了柄,更加便于手持。青铜镜有大有小,大的一般摆放在梳妆台镜架上,小的手持,也可以随身携带。

铜镜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也是艺术品,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常见纹饰有几何图案、动植物、神兽仙人、民间故事、生活百态、祈愿祝福等内容,既表达了铜镜的主题内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目前,包头博物馆馆藏铜镜比较多,展出铜镜有近20面。最早的是战国时代的素面铜镜,还有汉代的昭明铜镜、乳钉纹铜镜,唐代的双鸾衔绶纹葵口铜镜,宋代的仙人龟鹤带柄铜镜,金代的“富民县官”铭龙纹铜镜、许由巢父故事纹铜镜,元代的素面铜镜等。

古代铜镜所用铸造原料大部分是铜,而铜也是铸币的主要原料,所以,古代对铜镜的铸造管理十分严格,多为官铸,如宋代的造币机构钱监(院)也搞副业——铸造铜镜以创收。

铜镜在近4000年的历史发展中,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深深印入了各时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痕迹,譬如人们常说的“破镜重圆”、“明镜高悬”、“以史为鉴(古书‘鉴’与‘镜’互通)”等,都饱含着不同时代的历史信息,可见镜子不仅能映照容颜仪表,也能见证情感,更能审视人心。

“晨起对镜奁,晓妆点绛唇”。妆奁是古人盛放梳妆用品的器具,也就是古人的梳妆盒。

汉代彩绘妇人陶奁长41.2厘米、宽27.6厘米、高12.5厘米,出土于包头市九原区张龙圪旦汉墓。该陶奁为长方形,方沿宽唇,器底四角及四边带小方足、中有圆孔,足罩红彩。奁长边外壁用红彩绘边框,框内彩绘五个妇人,均侧身跪坐,发髻高耸,双手相抄,身体前倾,衣裙宽大,给人以端庄富贵之感,头顶帷幔高挂,意为五人居于厅堂;短边外壁用红黑两色绘门两扇。该陶制妆奁为明器,是古人下葬时的随葬器物,古人有视死如视生的丧葬观念,就是人活着时用什么有什么,死后也要照样做成明器陪伴到另一个世界。

首饰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有之。"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从古至今,女性首饰分为头饰、项饰、手饰、耳饰、配饰等几大类。

在包头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新石器时代的灰陶环、骨簪,商周时期的羊首青铜耳饰,春秋时期的铜簪子、铜环、绿松石骨珠项饰,北魏时期的金步摇冠饰,元代的铜耳环、金耳环等各色首饰。从质朴高古的陶、骨质首饰到后来极为华丽精致的玉、金、银质首饰,反映的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

新石器时代的灰陶环直径8厘米,厚1.2厘米,1988年包头市西园春秋墓地出土。灰陶环是一只戴在女性手腕上的镯子。无论是叫做环、镯还是钏,亦或是跳脱,都是爱美人士手臂上的风情万种。在距今6000多年的陕西半坡遗址也出土有了陶环、石镯等,学者们认为,先民们在手腕上饰以各种环形物,不仅仅是因为美,也是因为原始手镯的形制和礼器中的玉璧、玉琮等非常相似,所以,佩戴手镯也是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现象又与图腾崇拜、巫术等密切相关。尽管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已经开始对玉的崇拜与追求,但显然,玉手镯不仅稀有而且昂贵,新石器时代先民能否用玉器打扮自己,一方面要看这个地区是否产玉,另一方面要看本部族是否有实力通过买卖交换或者通过战争获得玉器。

镯子还曾以乐器的形式出现。《周礼·鼓人》记载:“以金镯节鼓,形如小钟,而今相沿用于此,即古之所谓钏、又曰臂钗,曰臂环,曰条脱,曰条达,曰跳脱者是也。”相传,唐文宗李昂曾问大臣“古诗中的轻衫衬跳脱,跳脱是什么?”大臣面面相觑,唐文宗得意地笑道,跳脱就是腕钏啊。到了明代,腕钏已经变成手镯。明代的顾起元在其《客座赘语·女饰》中介绍,“饰於臂曰手镯。镯,钲也。

新石器时代骨簪,长20厘米,出土于包头市西园遗址。中国古代除了削发出家之人,无论男女都留长发,所以簪子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最初男女都可以使用,“男以定冠,女以绾发”。杜甫《春望》中就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后来簪子专指妇女绾发的首饰。

上古时期,簪被称作“笄”,中国古代汉族女子年满15岁要行“笄礼”,即将头发盘至头顶,用簪子固定,以示成年。簪子一般为单股,形如巨针,双股的因形似叉称为“钗”。簪子的材质有金属、骨质、玉石、木等,贫寒之家用根荆条也可绾发,如有传统京剧《荆钗记》。另外《列女传》中有“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 ”,讲的也是用荆条做钗,因此古人又用“荆钗布裙”表示妇女朴素的服饰,以此又引申出男性谦称自己的妻子为“荆妻”、“拙荆”等。另外,簪子还有一个诨名叫做搔头。相传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时,曾顺手拿她头上的玉簪子搔头,因此得名。

这几年,因为汉服热,很多女性也在穿汉服的时候用簪钗等传统饰品打扮自己。

包头博物馆入口(包头博物馆里的女性世界小窥)(8)

羊首青铜耳饰

包头博物馆入口(包头博物馆里的女性世界小窥)(9)

绿松石骨链

人类的脚步从蒙昧中走来,跨越百万年,一步一步留下了诸多时代的遗存,有的融进我们的血脉,有的经过时间的洗礼幸运地走进博物馆,使我们能够从中小小一窥古人的生活片段。

每一个博物馆都会有自己的奇妙夜故事,这次,我们跟随包头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岩的脚步,一同走进包博,从文物中感受古代女性的小世界。

商或西周时期的羊首青铜耳饰,长8.1厘米,宽4.6厘米。该耳饰前端饰一羊首,右侧有4处柱状凸起,下饰连珠纹。根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耳饰是“玦”,形制为半环形有缺口的玉或石,佩戴时无需穿耳,将玦的缺口夹挂在耳垂上即可,男女老幼皆可佩戴。

到了西周,耳环叫做“瑱”,也是夹耳佩戴。《庄子》中记载“为天子之诸御,不爪剪,不穿耳”。春秋战国时,儒家兴盛,又有“穿耳非礼,毁身不孝”之训,所以,穿耳配饰很长时间不被中原认可。

到了汉魏时期,耳环叫做“珰”,其形制是中空的圆柱形,可穿绳。西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中记载蛮夷的部落首领会在本族女子耳上穿一洞,并戴上能发出响声的耳珰,以警示女子行动谨慎,注意操守。但汉地的女性佩戴耳饰,是将耳珰用丝绳系悬于耳旁,叫做“悬珥”;或将悬珥系于发簪,悬于耳际,叫“簪珥”。因此才有“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珰”的说法,可见彼时有系,亦不是穿耳佩戴。

但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又一次民族大融合到了唐代,穿耳戴饰已经比较普遍了。从唐诗人张籍《蛮中》的“玉环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可见一斑。

穿耳戴环在中国真正风行是在宋、元、明、清时期,据记载,北宋靖康之耻时,金人掳掠了大批皇室贵胄北上,其中就有后来宋高宗赵构的王妃邢氏,后来邢氏摘下日常所戴的一对金耳环中的一只,交给南归的一位大臣请他转交赵构,并寄语“愿早如此环,遂得相见。”

清代时曾有一种“丁香耳环”,其形如钉,需穿耳佩戴,“饰耳之环,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银一点,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此类耳饰也许就是现在耳钉的前身了。

春秋绿松石骨珠项饰是1988年包头市西园春秋墓地出土的。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经懂得收集好看的牙、骨、石、玉、贝等材料,通过组合穿成项装佩戴。

元·凤鸟形白玉冠饰,长4.7厘米,高2.9厘米,厚1.3厘米,包头市固阳县银号大德恒征集。此冠饰以和阗青白玉制造而成,凤鸟肉冠高耸,羽冠修长,双目前视,喙宽而钝,凤尾绚丽夸张,立于莲台之上,引颈长鸣。

冠饰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装饰品,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据《仪礼·士冠礼》记载,早在“三皇五帝”的远古时代,古人就佩戴了冠,但由于古代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女性冠饰的产生晚于男性。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推断,女性冠饰可能在秦朝或者汉朝才出现。《中华古今注》中记载:“冠子者,秦始皇之制也。令三妃九嫔,当暑戴芙蓉冠子,以碧罗为之……”可见女性冠饰最初为妃嫔所佩戴。因为女性爱美的天性,冠饰一经出现,便以极快的速度传播、演变、发展。尤其是在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女性冠饰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其形式开始增多且日渐华丽,我们从电视剧《清平乐》中可以看到很多种类的冠饰,之后元、明、清女性冠饰也都有着宋朝女性冠饰的影子。中国古代以龙凤分别代表男女,凤鸟形白玉冠饰应该也是镶嵌在女性冠饰上的。

北魏牛面鹿角神兽首形金步摇冠饰,1981年10月出土于达茂旗西河子黑沙图村。通高17.5厘米、最宽处10.5厘米、重92克。牛面轮廓,鼻梁满饰连珠纹,上嵌松石等宝石,大部分已脱落,双耳如笋直立,头顶两鹿角异常雄壮,耳尖及角端做成环,挂水滴型金叶14片。采用铸造、锤揲、镶嵌、焊接等工艺制作而成。北魏马面鹿角神兽首形金步摇冠饰,1981年10月出土于达茂旗西河子黑沙图村。通高16.2厘米、最宽处8.5厘米、重70克。头顶鹿角,角端为环,上挂水滴形金叶9片。此冠采用锤揲、镶嵌、焊接等工艺制作而成。两款步摇冠饰十分奢华,草原风情浓郁,可能是鲜卑贵族遗物。

包头博物馆入口(包头博物馆里的女性世界小窥)(10)

步摇

步摇出现在汉代,其名源于“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早期是贵族女性专享,也是皇后谒庙必戴之首饰,民间不得僭越。《后汉书舆服志》描述当时的步摇“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雀)九华(花)。”就是以黄金做底座,缠绕桂枝,串以珍珠,饰以花鸟,可见其精工奢华。汉朝时步摇插于发间,警示女子行动时保持端庄得体,“步摇”不摇,相当于“紧箍咒”,但因为它实在是太美了,引得民间女子争相效仿,后来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的首饰。步摇有钗脚,用法如同簪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步摇也附着于冠或帼上为步摇冠。

包头博物馆入口(包头博物馆里的女性世界小窥)(11)

凤冠

凤冠

凤冠因其饰有凤凰样珠宝装饰而得名,是古代妃嫔的冠饰。据说是平民出身的明太祖马皇后特别恩准民间嫁娶时,新娘子也可戴凤冠霞帔,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很多博物馆中都有凤冠陈列,此类凤冠是“先用金银做成一顶圆框形的帽子,再用做成花树的金花固定在帽上,并增加龙凤等装饰物。”清代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有记载:“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在包头博物馆的“鹿城往事—包头民俗文化展”展厅就展示了一件民间嫁娶的凤冠。

头饰

还是在清代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样的记载,“乌兰察布盟未嫁之女均梳辫,如壮男。既成婚,乃梳双髻,盘两耳旁,垂两颊,以方二寸许之银片夹之,上散珊瑚等物。额有护发银片一枚,后脑银片大小各三,均镶嵌珍宝,耳环下坠,练长尺许,下缀三小穗,如鞭鞘然。王公格格之护发饰品,则以金制,耳环之外,又有抹额,以珠钻、珊瑚缀结而成,光耀夺目。贫者护发以银片,无镶嵌,亦有以白铜嵌色石、玻璃而成者,亦奇丽可观。妇女妆饰均运自归化。”这个记载正好与包头博物馆展示的蒙古土默特部镶嵌珊瑚松石银头饰相印证。

包头博物馆入口(包头博物馆里的女性世界小窥)(12)

蒙古土默特部镶嵌珊瑚松石银头饰

蒙古土默特部镶嵌珊瑚松石银头饰由银箍、额顶饰及额穗三部分组成,额箍以黑色棉布围成一周,上缀前、左右鬓侧饰,左右护耳、脑后饰银板7块,银板上以花丝编焊蒙古族传统图案并嵌珊瑚、松石;额顶饰分为左右两部分,用银链相连,左右垂饰以嵌珊瑚松石银饰,珊瑚、松石、银米珠相间穿成穗,底端缀玛瑙,垂及腰部;额穗以黑色棉布围城一周,上缀嵌珊瑚、松石火焰、寿字、圆形银片,额穗中间以珊瑚松石、银米珠相间串成哈那网格,下垂穗,两旁颊侧饰以大颗珊瑚、松石、花丝嵌珊瑚银片、银米珠连缀而成,长可及腰。该头饰采用铸造、锤揲镶嵌、花丝、编接、连缀、焊接等白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较为奢华。

(包头日报记者:范思慧;通讯员:张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