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 有机融合”[2],明确提出“五育融合”的教 育发展目 标国家教育方针力图改变以往只注重学生学习成 绩的获得,即五育中“智育”的培养,而忽视其他各 育的平衡发展,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不止是“应 试型人才”,而是可以从不同维度考察的活生生的 “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往的学校教育是让学生 在“记中学”的过程中获得事实性知识(学科知识), 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率低下,很多学生知其然不 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如何将知识内化于心并加以应 用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打破这种 僵化的局面,提倡“做中学”“悟中学”,从而获得方 法性知识(学科方法)和价值性知识(学科意义),使 学生从理性的科学世界回归现实的生活世界,在其 所亲身经历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探索 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解 释 性 意 义 ,了 解 知 识 背 后 的 价 值,建立并加强其 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激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 思考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提升学生的社会融入 能力,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如何开展五育特色活动的策划?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如何开展五育特色活动的策划(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问题与策略)

如何开展五育特色活动的策划

2019 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 有机融合”[2],明确提出“五育融合”的教 育发展目 标。国家教育方针力图改变以往只注重学生学习成 绩的获得,即五育中“智育”的培养,而忽视其他各 育的平衡发展,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不止是“应 试型人才”,而是可以从不同维度考察的活生生的 “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往的学校教育是让学生 在“记中学”的过程中获得事实性知识(学科知识), 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率低下,很多学生知其然不 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如何将知识内化于心并加以应 用。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打破这种 僵化的局面,提倡“做中学”“悟中学”,从而获得方 法性知识(学科方法)和价值性知识(学科意义),使 学生从理性的科学世界回归现实的生活世界,在其 所亲身经历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探索 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解 释 性 意 义 ,了 解 知 识 背 后 的 价 值,建立并加强其 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激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 思考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提升学生的社会融入 能力。

本研究将对“五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梳理,揭示“五育融合”视角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难点,进而提出如何在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中凸显“五育”价值。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贯彻“五育融合”的可行性

1.目标的一致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和“五育融合”的提 出都是为转变以往应试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 质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其目标具有一致性。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以国家规定的课程指定领域 与非指定领域的校本化课程方案设计与实施为媒 介,解决目前学生存在的高分低能、知行疏离、德才 不兼等问题,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参与各 种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培育学生实践 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向价值观,为学 生综合素养全方位发展创设良好环境。“五育融合” 强调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德智体美 劳全面融合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完整的人。 两者都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体验书本之外的世界,综合学科知识学习与实践能 力塑造,融合智育与价值、劳动、审美教育,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公民。

2.内容的关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明“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四大 指定领域”[3]。“五育”内容简单概括来讲就是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第一,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志趣为 出发点,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线索提出研究主 题,设计解决方案,提出假设并用科学方法加以验 证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 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以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为线索选 择研究主题,通过自身实践及探究获取、应用知识 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了解并能够运用科学研究 方法,夯实科学文化基础。和它相对应的是“五育” 中的”智育”,它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基 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它 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充分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知 识的迁移和活用。第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可以 使学生以“社会人”的身份进入社区和社会,在服务 他人、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学生服务意识和 奉献精神。如参与传统革命教育、红色采风等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家国意识和社会责 任感,培养学生德行,在有形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 道德教育。第三,美育与德育相连,是培养人的审美 情趣,陶冶道德情操的教育[4]。如学生在参与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对真、善、美的识别 能力,并以此为榜样进行发扬与借鉴学习,培养高 尚的道德情操。第四“五育”之“劳育”不只是在田 野、农场中,在新时期更应该利用劳动信息技术来 创造更高效的生产力,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劳 动与信息技术教育不谋而合。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不同内容与“五育” 对应分析主要是为了说明问题,在实践中不应加以 界限分明的区分。不同课程内容之间及其与“五育” 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存在着相互渗透性和不可分割 性,它们之间不只是一一对应关系,也有着内在的 相互关联性。

3.发展的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实 践课程,综合即综合各学科与活动,不只 是 某门学 科知识的系统学习,打破了以往的分科学习的课 程模式。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都蕴含着丰富的 理念和内涵,它们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 作用、相互联系的,要想切实达到课程目标应该将 四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5]。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 方面的全面发展也并非是分别进行或者割裂进行,而是五个方面的融合统一发展。或者说,学生的全 面发展主要是一个表征整体质量的概念,而不是德 智体美劳五个基本面发展的机械总和[6]。无论是“综 合”还是“融合”都旨在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来考虑。作为一个整体,他有不同的“侧面”,任何一 个侧面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面,任一侧面的 缺失都不能构成完全意义上的整体。故二者都强调 学生各方面均衡、全面且融合发展,强调其整体性 以及不同部分之间的综合影响、渗透影响。

二、“五育融合”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实施中的现实问题

1.课程开设的形式化与浅表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是必修课,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强调 “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培养学生 在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 的意识和能力[7],对于促进学生“五育”发展具有特 殊的功能和意义。国家考试选拔制度的存在致使学 校、教师、家长等主体处于为提高学校升学率与学 生考试成绩而教与学的教育焦虑之中,“成绩中心 论”等教育功利化传统惯性的存在使得各教育主体 没有额外精力顾及其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 实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形式化的问题,同时学 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并未给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足 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第一,在部分学校实践过程 中,并未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促进学 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并未得到应有的课程地位。课程设置形式 化,学期末、考试周综合实践课程经常出现被其他 学科课程挤占的情况。甚至有些学校的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只存在于课表之上,实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缺位,无法为学生提供互动体验和探究式的学习方 式,因而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第 二,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实践投入不足。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大部分学校是指定学科教师兼 任,缺乏相应激励手段,学校内未成立专门的教师 研讨小组进行课程研讨与改进。第三,学校层面顶 层规划不到位。部分学校并未设计相应的课程规划 及方案,有些虽有课程方案及规划,但敷衍性、浅表 化特征明显,影响课程资源开发及课程实施的效 果,削弱其实践育人价值。

2.学科设置的条块割裂、五育分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校本化落地实施过程中, 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机械割裂各部分内容,将各 部分内容单独作为一门学科来讲授,难以体现综合 性[8]。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内部四大领域之间的条块割裂,将其看作 一个个独立的板块,划分为具体课程开设,或有指 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之分。另一方面是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与各学科的割裂,许多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仅视为一项活动,并未给予其课程定位,活动 化倾向、形式化色彩与表演痕迹严重,且缺乏对各 学科知识的统整和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科知 识脱离应用场景,学生没有机会将其获取的知识在 实践中进行运用、检验、内化,知识沦为应对考试的 工具。

在各学科壁垒分明、学科分离倾向较严重的背 景条件下,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融合全面发展成为难 题。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五育”也常常被割 裂和分离,表现为“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 劳”,导致“片面发展”“片面育人”,远离了“全面发 展“全面育人”这一教育宗旨[9]。具体表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功利性的实用主义、知识本位 倾向,出现只注重智育发展而忽略智育与其他各育 的全面均衡发展的现象,注重知识的掌握而忽视知 识的内化与应用,注重学业成绩的获得而以牺牲学 生身心素质与道德品质培养为代价。另一方面,德 智体美劳分别对应不同的课程,德育课培养学生德 行,体育课锻炼学生体魄……各科之间“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在“五育”之间人为地建立了隔阂和屏 障,无法体现“五育”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对德 智体美劳全面融合发展的整体教育目标实现产生 负面影响。

3.价值体认的忽视与缺失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明确规定其首 要目标是价值体认。所谓“体认”,即体察、认识、认 可、认同。价值体认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积 极意义的价值体验 ”“ 加深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 验”“深化社会规则、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从而培 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情感[10]。指导纲要还阐释了价值体认的完成过程:“价值体 验—价值澄清—价值内化—价值引领,这是一条相 互衔接、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价值链”[11]。学生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际开展,最重要的不应只 是社会参与、获得知识、解决问题,而更应该关注活 动背后的实质,对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有新的体 验和感悟,并形成内心的价值积淀。“实践育人”往 往只是注重了实践而忽略了育人,现实中许多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仅停留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固定套式,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缺乏更深层次的 价值挖掘,长此以往容易异化为一个机械化、程式 化的流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本身对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价值体认认识不足,缺乏对学生进行深 层次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构建;另一方面是部分学校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追求课 程的形式创新,重表演、走过场,漠视课程价值体认 目标的引领,忽视了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内在 生成的隐性知识的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要 勇于打破“五育”边界,推动“五育”协同融合发展, 并坚持德育为先,重视学生价值取向和情感意识的 培养,形成正向的价值信念、价值信仰,从而实现立 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五育融合”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的实施策略

1.引入有效的评价体系

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促进一项政策有效落 地实施的动力因素之一,对于教育教学活动具有一 定的导向作用,可利用评价体系倒逼实施过程,使 育人效益达到最大化。评价内容可以从德智体美劳 “五育”的角度出发,建立“五育融合”的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多元评价体系,考察学生所参与、设计的活 动是否能够对其德智体美劳产生有益影响,或者对 “五育”中的某一育产生主要影响,进而由一育对其 他各育产生辐射、关联影响,突出考查学生道德品 质、学业发展、身心素质和实践创新等的全面发展。 在评价方法方面,一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在 实践过程中的体验性和个人成长与收获,而不仅指 向最终的成果展示;另一方面注重个性化评价,以 学生为中心,参与实践的每个学生都具有差异性, 对待不同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评价,将每个学生 进行纵向的自我对比,而不是和其他同学进行比 较。在评价主体方面,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组 内其他成员的评价、其他小组评价、指导教师评价、 班主任评价、家长评价以及活动所涉及的其他主体的评价。对不同的评价主体应赋予不同的权重,为 突出学生主体原则,可赋予学生最大权重,其他主 体根据其与具体活动的关联程度依次赋权。在评价 体系中可引入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真实客观地 回顾自己参与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出彩之处、收获心 得以及可改进之处,在下次的主题活动评价中参照 对比,形成每个学生独有的成长记录册。

2.重视学科统整与“五育融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向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 面均衡发展,但现实中各部分独立进行或与学科相 分离的现状显然违背其综合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应注重初期的课程方案设计与整体规划,体现 出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贯通和渗透,而 不只是通过某一项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某一方面 的能力。在设计活动主题时,可以以某一领域或某 一学科为统领,同时辅以其他领域和学科,将活动 体验和知识技能的掌握相结合,挖掘其内在联系, 实现不同领域和学科的有机整合。同时,将德智体 美劳“五育”融合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既可以丰 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又能帮助实现学生全 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 部分是课程内容的融合,即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指定与非指定领域的课程内容与德智体美劳“五 育”相整合;第二部分是课程评价的融合,即基于学 生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发展既是课程目标,同 时也包含于课程评价内容中,建立“五育融合”的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3.注重价值的体验与内化

实践学习的根本宗旨是导向学生的自我发展。 它以生命实践活动为基础,能激发生命主体的生命 自省、生命自觉、生命自悟三种内在精神活动[12]。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育人价值,它不仅仅是一 项活动、一门课程,更关注对学生创新思维、人格品 质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它使学生不仅在“做 中学”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性知识,更在“悟中学”的 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反思从而塑造自己的价值 内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和实施不应只是浮于表面和形式主义,更应该强调学生的沉浸式体 验,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认真感受、亲身体验,培养学 生的共情能力,而不只是理性的探索事实。一方面, 教师自身要加深对价值体认的认识和理解,在学生 的价值体验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加强 实践性反思,强调内心感悟的获得和积淀,促进学 生的精神成熟和自我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中引入价值体认目标相关 的可操作化、具体化指标,通过评价定位实施效果 中价值体认与目标设定中价值体认的差距,通过信 息反馈不断进行调整改进,最终使其无限接近目标。

参考文献

[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18-09-13(010).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7-09(00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 6/jcj_

kcjcgh/200106/t20010608_167343.html.

[4] 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西 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03):5-14.

[5] 李莎,李芒.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反思[J].课程·教 材·教法,2004(09):11-15.

[6] 李松林. 全面发展 教 育 的 关 键 在 于 整合 [J]. 教育科学究,2019

(06):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指导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10/30/content

_5235316.htm.

[8] 黄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立意与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 刊,2018(02):68-72.

[9] 李政涛,文娟“.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 电化教育,2020(03):7-16.

[10] 黄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立意与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 刊,2018(02):68-72.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价值体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目标 的价值引领[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 zl_2017

n/2017_zl60/201710/t20171030_317774.html,2017-10-30.

[12] 郭元祥,舒丹.论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及其条件[J].教育发展 研究,2019,38(10):25-29.

[作者:张 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本文选自《教学与管理》2022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