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 ——黑格尔

我是个人,凡是合乎人性的东西,我都觉得亲切——马克思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马克思

管理学是一门以人文社会和实践为重的学科。根据马克思的实践观念,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管理学中很重要的部分是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这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命题。实践对人类认知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的人对于马克思的“实践论”的理解也存在着分歧。那么马克思本人对实践概念的表述与马克思的追随者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理解和解释是否可能存在差异?我们又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呢?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对管理学研究又有何启示?

说明:本文是俞吾金教授在2002年11期《哲学研究》上发表的文章。是他对他在《光明日报》学术版上发表《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一文后对学术界引起困惑的一些学者以及杨学功先生的回答。

作者介绍:

俞吾金(1948年6月21日-2014年10月31日)曾任职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暨人文社科学部主席、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暨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中心(985国家级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所长。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1)

导读

俞吾金先生在《光明日报》学术版上发表的《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一文引起了学术界的一些困惑,对此,杨学功先生也更是在《也谈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兼与俞吾金先生商榷》一文(载《哲学研究》2002年第6期)表达了自己的不赞同。为此,俞吾金先生提出了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第一,马克思本人对实践概念的表述与马克思的追随者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理解和解释是否可能存在差异?第二,在人们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实践哲学的前提下,是否必定会肯定并弘扬马克思哲学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的维度?在这里,二者之间的根本分歧点在于: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毋庸讳言,澄清这个分歧点对于当前的理论界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篇文章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1.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真含义

2.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误解

3.马克思概念与人文关怀的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分析和论述,归纳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含义。第二部分则分析了出现的马克思实践的两种误解及其原因。最后一部分则通过具体分析讲述了:当人们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实践哲学的时候,它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维度便有了遮掩。

以下是对文章内容的摘取与总结: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真含义

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特别是康德曾明确区分了两种不同意义的实践活动:一种是“遵循自然概念的实践”,亦即认识论和技术主义意义上的实践;另一种是“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亦即本体论和伦理学意义上的实践。马克思不赞成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关于实践概念的偏狭的观点,即把实践仅仅理解为伦理、政治等领域中的活动,而主张把经济领域和其他一切领域中的实际活动都理解为实践。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但这样一来,他是否也像康德所批评的那样,把两种不同的实践概念混淆起来了呢?其实,马克思这样做是有自己的深意的。

马克思不赞成康德把此岸世界(现象界)与彼岸世界(本体界)割裂开来从而也把两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割裂开来。马克思认为,人的生活世界是统一的,人的实践活动也是统一的。

(1)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构成其统一之基础的是生产劳动

因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就要先解决衣、食、住等问题;“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显然,马克思是在生存论的本体论的基础上统一全部实践活动的。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同时蕴含着“认识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和“本体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这两个不同的维度。当人们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角度,即人改造、控制自然的角度去考察问题时,生产劳动就成了“认识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而当人们从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的角度,即人改造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角度去考察问题时,生产劳动又成了“本体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

(2)在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中,本体论维度是根本性的

马克思始终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谈论实践活动的。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中,本体论维度是根本性的,认识论维度则是植根于本体论维度的。一旦人们撇开本体论维度,从单纯的认识论维度去理解并解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尤其是他的生产劳动概念,必定会否弃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真含义。

我们可以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含义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质是生存论的本体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本质上是“本体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

第二:马克思把实践概念理解为一个涵盖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统一的概念。

第三:马克思把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两种实践的观念改造为同一个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劳动的两个不同的维度。

第四:生产劳动构成马克思实践概念中的基础性的层面。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误解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遭到了双重的误解:一种误解来自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及在他们思想的影响下编写出来的哲学教科书;另一种误解来自当代的某些马克思思想的研究者。

误解一

追随者虽然对马克思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之间的关系缺乏认真的研究,但在思想方法上却深受西方哲学中两大潮流的影响。一是近代西方哲学中重认识论、方法论的潮流;二是由现代西方哲学家孔德所肇始的、拒斥形而上学(当然也包括形而上学的基础部分本体论)的实证主义潮流。

一方面,本体论问题被悬置起来了。马克思从来不像传统哲学家那样去谈论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抽象物质,他关注的是物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应该从实践,而不是从传统哲学家所说的、与人的活动相分离的物质或事物出发看问题。这些论述清楚地表明,马克思的本体论绝不是被他的某些追随者所误解的抽象物质的本体论,而是一种实践唯物主义,即生存论的本体论。

另一方面,认识论以及在认识论的地平线上展开的方法论,则成了这些追随者理解并解释马克思哲学、尤其是他的实践概念的根本的出发点。这样一来,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体论维度和实践概念的本体论维度都被遮蔽起来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成了单纯“认识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

同样,人们分析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生产劳动时,也忽视了生产劳动所蕴含的根本性的、本体论的维度。事实上,只要本体论眼光是缺席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的其他形式一样,也就只具有认识论意义。在单纯认识论的眼光中,生产劳动只在它如何有利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和控制自然的意义上得到肯定,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何种关系、这种关系如何异化、又如何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来改变这种关系等等,就完全逸出了人们的视野。

误解二

当代的马克思思想研究者从否定的意义上把它误解为“认识论解释框架内的时间概念”。汉娜·阿伦特和哈贝马斯两位学者的观点可以用来刨析这种误解的具体表现形式。

阿伦特试图从古希腊哲学家著作中的一些见解做复归,对实践概念做出新的诠释。在他的著作《人的条件》中,她把人的活动分成了三种基本类型:劳动、工作、行动,作为人们在一个共同体内进行的政治活动,主要涉及到公共领域里人与人之间的实践关系。在阿伦特看来,在古代城邦社会,公共领域的行动乃是最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兴起和发展,劳动作为私人领域的活动显得越发重要。她认为,这个过程中马克思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按照阿伦特的观点,马克思主要是在劳动层面上讨论了人的活动,对工作和活动都缺乏重视。她的误解在于她只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认识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的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这就完全忽略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中本体论的维度。

另一位学者哈贝马斯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受阿伦特影响。哈贝马斯将人的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劳动”,第二类是“相互作用”。劳动和相互作用之间的根本区别为出发点。从这个出发点,哈贝马斯批评马克思实践概念:“马克思对相互作用和劳动的联系并没有做出真正的说明,而是在社会实践的一般标题下把相互作用归之为劳动,即把交往活动归之为工具。”显然,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批评也是站不住脚的。在马克思那里,社会实践包括其基本形式生产劳动在内,都具有认识论和本体论这两个不同的维度,而后一个维度则是根本性的。事实上,哈贝马斯在相互作用的概念下讨论的内容正体现在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本体论维度中。其实,哈贝马斯与阿伦特相同,都是仅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所以必然导致对这一概念的误解。

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单纯理解为“认识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观念”会遮蔽马克思本体论的维度。如果人们不认真加以清楚这方面的误解,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真含义将始终在人们视野之外。

马克思实践概念与人文关怀的内在联系

当人们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实践哲学的时候,它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不一定会向理解者敞开。人们一旦把马克思实践概念理解为“认识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反而会被遮蔽。

(一) 人们把马克思实践概念“囚禁”在认识论牢笼中时,本体论上就会出现空场,而这个空场通常将由抽象物质的本体论来填补。而抽象物质与人相分离,这样的出发点是不会重视具体的人的。因此这样的哲学见解是难以向人文关怀的观念敞开的。

(二) 人们在“囚禁”了马克思实践概念后,还进一步把认识论圈定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范围内。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任何社会相分离的抽象的自然界的。既然如此,隶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怎么可能去探讨人的问题,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呢?这种抽象自然的本体论的渗入同样会把人文关怀的维度封闭起来。

(三) 由于整个认识论是研究认识的起源和本质的,所以,实践概念的内涵也会被这一研究范围所窄化,人们无法通过这个概念把人文关怀的全幅内容都安顿到认识论中来。堂吉诃德曾作过这样的尝试,企图把人文关怀中的自由引入到认识论中。其实,康德早就告诉我们,思辨理性和认识论关系到自然规律,而实践理性和本体论才与自由有关。换言之自由之关系到社会规范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进入了自由,那么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就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人了。

(四) 认识论的宗旨是通过实践的概念来凸显人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目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表明:蕴含在认识论研究中的这一宗旨恰恰是与人文关怀相冲突的。只有自觉地植入生存论的本体论的视域,认识论才有可能限制主体的无限欲望。

总结来说,只要人们停留在“认识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上,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文关怀维度就会自行闭合起来。我们必须把对马克思哲学,尤其是对他的实践概念的考察转移到本体论的立场上。这种本体论传统哲学中的世界本源论或理性本体论,也不是抽象物质的本体论或抽象自然的本体论,而是马克思意义上的生存论的本体论。从这样的本体论出发,马克思实践概念首先是“本体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更确切地,可以说是“生存论的本体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人为了生存,必须从事生产,生产劳动乃实践的基本形式。本体论导引人们从人与人的关系去理解生产劳动。正是这样的视域内,人文关怀的全幅内容才会向我们敞开。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2)

对管理学研究的启示

人人都在谈论实践概念,而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又遭到普遍误解和滥用的情况下,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和历史经验出发,恢复这一概念的本来含义就成了一项刻不容缓的理论任务。只有当人们走出单纯或抽象的认识论的解释框架,进入生存论的本体论的解释框架时,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理解才变得可靠,而马克思人文关怀的全幅内容也会向我们展现。

管理学是一门以人文社会和实践为重的学科。根据马克思的实践观念,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管理学研究所结合的实践应当是生存论的本体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要尽可能避免陷入认识论实践概念的误区,防止抽象事物抢占本体论中实践部分的空场,从而减少以人文为重的管理学在人文关怀上出现受限甚至缺失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管理学中很重要的部分是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这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命题。管理本身也是人为了生存所从事的生产的一部分,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的管理学理论想来可以从本体论解释框架内引导人们从人与人的关系去理解生产劳动。好的管理学研究,可以是充满人文关怀且具有真正意义的实践价值。

END

欢迎关注公众号:思得学术(wisdomsci),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