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重头戏《心居》如期播出,首周便引爆话题。

热议话题中,除了围绕剧情相关的讨论,自然也少不了对主演之一海清的评价。

从09年的《蜗居》,到20年的《安家》,再到22年的《心居》,荧屏中的海清,似乎总与“房子”话题深度捆绑。

台词功底好,表演感染力强的海清,为何屡屡在生活剧中主动选择重复经典人设?

海清对自己最不满意的一场戏(从小欢喜到心居)(1)

《心居》“冯晓琴”海清

01

海清的三大荧屏经典形象

确切来说,除了有对“买房族”这类角色有过完美诠释外,海清在影视角色的输出上还有两大经典。

一类是以《媳妇的美好时代》《双面胶》为代表,国产家庭剧中“媳妇”角色的演绎。

海清对自己最不满意的一场戏(从小欢喜到心居)(2)

《媳妇的美好时代》可爱的毛豆豆

一类是加入柠萌与黄磊打造的“小系列”后,成功诞生出的“虎妈”形象。

海清对自己最不满意的一场戏(从小欢喜到心居)(3)

《小欢喜》“虎妈”童文洁

且由于海清生活化的表演风格,和极强的情绪渲染力,海清饰演的人物往往承担着点燃故事冲突和导火线的重任,极易出彩。

加之多年来深耕生活剧,既而在中老年观众群体中积累起来的超高国民好感度,海清的号召力几乎可以媲美都市剧赛道的刘涛、孙俪。

此番《心居》,人设上成功融合了海清三大经典角色元素的“冯晓琴”,遇到了擅长都市情感题材的导演滕华涛,一个负责营造氛围,一个完成最终呈现,绝杀!

海清对自己最不满意的一场戏(从小欢喜到心居)(4)

《心居》的灵魂人物冯晓琴

02

选择被市场标签化的外因

当然,这种“绝杀”的另一面,自然也免不了海清荧屏形象被定型。

这一点,也是在坊间热议的内地青衣女演员比拼中,海清总被忽略的原因。

《媳妇的美好时代》《蜗居》《小欢喜》等国民级生活剧的角色滤镜,既奠定了海清的地位,同时也将其困于该类角色中。

海清对自己最不满意的一场戏(从小欢喜到心居)(5)

海清早期代表作《蜗居》

且与其他演员渴望突破、转型不同,成名后的海清,总是会主动选择被市场标签化。

这一行为的背后,既受外在客观环境因素影响,也不乏海清本人在文艺创作上的追求目标。

国内生活剧同质化现象严重,许多有演技的好演员,往往囿于剧本人设限制,最终呈现出的效果总是差强人意。

海清对自己最不满意的一场戏(从小欢喜到心居)(6)

在《正青春》中饰演女强人的殷桃

强如殷桃,在《正青春》《婚姻二重奏》中的角色高光,也远不及《鸡毛飞上天》《人世间》。阔别多年回归电视荧屏的高圆圆、白百何,也无法凭借个人魅力掩盖掉《完美伴侣》《我们的婚姻》剧本、台词上的不足。

所以,对于主攻生活剧的海清来说,主动选择市场正向反馈多的角色,明显比风格变换来得更加现实。

海清对自己最不满意的一场戏(从小欢喜到心居)(7)

《完美伴侣》高圆圆

03

海清的角色创作目标

即使离《蜗居》已过去十多年,“房子”依然是国民关注的社会热点。婆媳关系,两性情感、亲子教育,更是国产都市情感里亘古不变的“流量密码”。

《蜗居》里,“海清饰演的海萍是否是妹妹海藻走向最终堕落的幕后推手”,成为观众争论不休的话题。

海清对自己最不满意的一场戏(从小欢喜到心居)(8)

《蜗居》里海萍教育妹妹海藻

那《心居》在首周播出不到10集的内容中,海清的新角色“冯晓琴”身上便承载了姑嫂关系、夫妻关系、全职妈妈、外地媳妇等多个话题点,每一个都能成为被无限放大成为议题,供观众各抒己见。

无论是怒怼顾家人、还是过失导致丈夫身亡、起诉邻居三个小高潮,均以冯晓琴推动为主。换句话说,《心居》的成功与否,与海清塑造的“冯晓琴”这个灵魂角色有着莫大的关系。

海清对自己最不满意的一场戏(从小欢喜到心居)(9)

《心居》

比起转型,或许表演上的层次感、人物的共情能力,以及如何在相似角色处理上体现出细微不同,是海清本人更愿意去钻研和挖掘的。

经典在前,倒也并不意味着不能再创造出下一个受观众认可的角色。

转型,既可在广度,亦可在深度。

本文由娱评白小黑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