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者灯节,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时间,这一天,人们吃元宵、挂彩灯、猜灯谜、舞龙灯、踩高跷、舞狮子,让年味更足,家家户户其乐融融,相比于其它传统节日,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更注重“阖家团聚”,所以这一天也是春节后节日气氛的小高潮。

过完元宵节,人们就开始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到唐宋时期,元宵节几乎成为全民狂欢的节日,这一天解除宵禁,男女青年夜游灯市,相看两不厌者或可有缘成为夫妇。正是:“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歌钟喧夜更漏暗,罗绮满街尘土香。”

苏轼描写中秋佳节的词牌名(苏轼写元宵节的词)(1)

宋代元宵节比之前更加隆重,加上宋词本是花间之语,文人墨客描述元宵节的作品数不胜数。辛弃疾写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几乎成为元宵节的代表作。

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从杭州移守密州,从山柔水润的人间天堂到了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穷乡僻壤,生活之困窘流露在笔端:“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金虀玉脍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临风饱食甘寝罢,一瓯花乳浮轻圆……”

1075年,苏轼到密州上任,此时正是密州蝗灾最严重的时候,他勤政爱民,仁爱天下,一边治理蝗灾,一边在凄清落寞中迎来了在密州第一个上元节,他写了这首词:

苏轼描写中秋佳节的词牌名(苏轼写元宵节的词)(2)

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题解:

此词创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词人刚到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心情落寞,去街上看灯、赏月时感怀过去,万般思绪涌上心头,故而写下此词。

这一年,他的发妻王弗去世十年。词中除了表达对杭州的怀念,也有对亡人的深切思念,所以,在五天之后,他再一次将胸中未尽之意诉诸笔端,一气呵成写出了天下第一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表达对王弗的深沉思念。

苏轼描写中秋佳节的词牌名(苏轼写元宵节的词)(3)

注释:

1.蝶恋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今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

2.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正月十五元宵节。

3.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

4.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5.山城:此处指密州。

赏析: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杭州的元宵节灯火彻夜不灭,天上的明月如霜一般洁白,可以照见如画一般的故人。高门大户笙歌燕舞,香雾缭绕,没有一点人间烟火气。

作者的词题明明是“密州上元”,然而起句却从杭州的上元节写起。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三年,在苏杭一带过了三个元宵节,他当然知道天堂一般景致的杭州,那里的元宵节多么离尘隔世,苏轼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首先点出灯夕的盛况。

苏轼描写中秋佳节的词牌名(苏轼写元宵节的词)(4)

这时候作者将视线上移,就看到了一轮明月,“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而“月色”越发引人遐思。元宵节这一天,街上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女子盛装而出,在灯光月光之下,“照见人如画”了。

这里的“人”是游人还是故人,作者并没有说。但是五天后作者写了《江城子》,起句就是催人泪下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所以这里的人,当然包括故去的妻子王弗。王弗是苏轼生命里最重要的陪伴,越是在繁华热闹的时候,越是会怀念故人。

接着作者宕开一笔,写富贵人家庆赏元宵佳节的排场和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细细勾勒江南的明山秀水,就像人间天堂一般,衬托出下片密州的“火冷灯稀”。

苏轼描写中秋佳节的词牌名(苏轼写元宵节的词)(5)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在不惑之年赴任密州,初来乍到,看到民不聊生,心里非常孤苦寂寞,即便也有鼓声箫声,却都是来自农家院落的祭祀活动,在春寒料峭的霜露之下,街上火冷灯稀,节日的气氛十分惨淡,举头看去,大雪过后,乌云密布,笼罩四野。

下片起句就是作者的心情“寂寞”,情绪陡然一转,气氛急转而下,和上片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之所以“寂寞”,一来因为密州百姓生活困顿,作为父母官,苏轼深感责任重大,而他初来乍到,各种工作千头万绪,又没有可以相帮相携的挚友,故而寂寞。

二来,他到密州本来是想和在济州任职的弟弟苏辙离得更近一些,但是密州到济州几百里路,和弟弟并无机会见面,所以心情难免郁郁寡欢。最后,杭州和密州的生活差别太悬殊,一时无法适应心里生出落寞也可以理解。

苏轼描写中秋佳节的词牌名(苏轼写元宵节的词)(6)

可是苏轼并没有因此寂寞下去,他深知,之所以派他到密州,是因为他一直是一个肩负使命,乐观前行的人,密州的百姓更需要像他一样的知州来救万民于水火。

他重温少年时读过的《庄子》,将自己从情绪的低谷抽离出来,重拾信心,他说“我生百事常随缘”,他认为“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他超然旷达的性格让他从“小我”的儿女情长中跳出来,认真思考长治久安之计。他亲自修葺破败的官舍,使自己的居所成为“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暖”的所在,闲时可以观“雨雪之朝,风月之夕”,苏轼在这里其乐无穷。

杭州的人杰地灵使得苏轼愈发浪漫潇洒,俊逸多情,密州的荒僻质朴让苏轼变得雄浑豪健,狂放不羁。

苏轼描写中秋佳节的词牌名(苏轼写元宵节的词)(7)

这一年的十月,苏轼亲往常山祭祀,祭祀仪式结束之后,在金风送爽的秋日,他和同僚一起会猎,词人头戴锦帽,意气风发如同少年,想起不久前辽国犯我国土,宋朝失地七百里,内心涌起以身许国,效力疆场的万丈豪情。

词人立马握剑,写下了令密州壮士抵掌顿足、吹笛击鼓的豪迈之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尾句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一首《蝶恋花密州上元》用粗笔勾勒的手法,通过对比,有声有色地写灯、写月、写人,写鼓乐、写白雪、写四野,声色交错,时空转换,即再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又反衬出密州节庆的萧瑟冷寂。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肆意抒发,笔亦随情,全词不求工而自工。

苏轼的上元之夜,表面上意象凄清,实则折射出他心中的希望,尾句之“雪”字,暗喻“瑞雪兆丰年”。词之境界跳脱出来,作者因“凡耳目之所接者”而接受密州的穷困,抒发了苏轼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