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蜀山江哥。本是后山人,偶作前堂客,喜欢信手涂鸦,关注时事热点。关注我交个朋友吧!


小的常听老人们讲一些农村俗语,懵懵懂懂不知什么意思,后来呀在生活中慢慢的体会了一些个中的道理。比如“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饭前不训子,睡前不骂妻”、“师徒不对坐,叔侄不对饮”等。到底有哪些寓意,欢迎大家关注留言一起讨论。

民间名言如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1)

网络配图

父在不留须

大家看到小编的头像虬髯满面,可能也知道了,很是想念父亲。

在我国古时,男人成年之后都会蓄须,只有极少数人不留胡须(例如太监)。而且儒家思想告诫世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在古代,留须不仅是一种风尚之美,胡子是美男子的标配,而且也包含了孝义遵从和男子成熟之意。我们家乡过去去看医生,先看医生的年纪,也就是看他长须了没有,意思是到了一定年纪的人不管做什么事都有一定的经验和成熟稳定的性格。

《汉书》中描写刘邦的容貌写道:“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后来还形成了一种风俗,父母都在世,不留须,父亲去世,留上唇胡须,母亲去世,留下巴胡须,双亲都故去,才会上下一起蓄须。当然,现在社会流行多元审美,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哪些皮肤白净的“小鲜肉”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很多男人早已不再蓄须。

民间名言如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2)

汉文帝亲侍母病(网络配图)

母在不庆生

古人说的“庆生”并非指过生日,而是指“过寿”。按照古代礼制规定,幼儿、青年、中年人都是不能过寿的,人只有过了50岁,过生日才能成为过寿。按照《周礼》记载:六十为下寿,八十为中寿,一百岁则为上寿。而且就算年过50,但家中父母尚在,也不会做寿,因为“尊亲在不敢言老”,这体现了对老人的一种尊敬和孝心。

而当下很多年轻人,喜欢在外与朋友大办生日宴,却总是记不起母亲的生日,只留老人在家苦苦期盼。俗话说:儿的生,娘的难。作为儿女,还请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让他们能够度过一个儿孙绕膝的安乐晚年。

民间名言如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3)

网络配图

师徒不对座

我的父亲在世时是我们家乡比较有名的木工师傅,也带了几个徒弟,每次来家,吃饭或聊天时,师兄们都是挤坐在侧面,明明对座及父亲所坐板凳有空位,当时一直无法理解。后来在工厂拜了一位台湾师父,每次发信息都是称的师傅,师父忍无可忍训斥了一些道理。

古时的师父那个“父”是父亲的父,也就是说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虽然师徒没有父母那种血缘关系,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父母是生我身,而师父则是教我生存本领的,一个是先天我的生身之父,一个是后天教育,教养我成人的师父。而“师傅”只是对陌生人或 同事或年长人的一种社会尊称而已,而没有了一种师与父的传承与亲情。

既然“师父”如父,那么就有了孝义的规矩。对座或平座往往是平等身份或是对立谈判之间的一种表式,我们工作常见这一种关系。大家还记得特朗普与武契奇对座的照片吗,这就是一种对立的表式。当然在当下平常的生活中,大家已经不太讲究座席次了,但是在工作或一些正式场合中,座席却是一种非常大的学问。主位、主宾位、陪宾位无时不体现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场合中。

民间名言如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4)

特朗普与武契奇对坐照(网络图片)

叔侄不对饮

记得我们村里有一次喜酒,族侄比族叔年纪要大一些,族侄非拉着族叔一起喝酒以示尊敬,但酒至酣热族侄拍了拍族叔举杯而言“来,我们兄弟伙再干一杯”,顿时族叔甩杯而去甚是尴尬。在中国,非常重视长幼尊卑的礼节,在外出参加酒席的时候长辈一般同坐在一桌,并且桌子位于前排中心位置,而小辈也按照辈分坐在一起,桌子分别环绕着主宾席,也就是长辈的桌椅。父亲和儿子在这样的场合中是不能坐在一起的,否则就违背了长为尊的中华传统美德。就算是一家人吃饭,长辈也要入座上席,小辈只能坐在下座,如果有其他长辈来家中做客,如果桌椅不够坐,小辈必须等待长辈用完餐后才能再入席用餐。

叔侄不能一同饮酒的原因是酒能够麻痹人的神经,会让人胡言乱语、酒后失态。叔叔同样是长辈,如果和侄子一起饮酒难免会出洋相,酒过三巡后大家称兄道弟、互开玩笑,失去了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礼节、礼仪和尊重,在农村这样保守传统的地方是不允许发生的,侄子可以向叔叔敬酒,但是不能够过度开怀畅饮。

民间名言如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5)

叔侄不对饮

不知大家有没有好的俗语与农村言语,欢迎大家关注并在评论区中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