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姚广孝曾经奉旨到苏湖赈灾,这其实是朱棣特意给的闲差,为的就是能让姚广孝衣锦还乡。当姚广孝到长洲拜见姐姐时,姐姐闭门不见。姚广孝寻觅旧友,故友只是托人传话:和尚误矣。

这是一位足以和汉初张良,明初刘基相提并论的谋士,是被朱棣奉为“靖难首功”的元勋,却也是一位不被世人理解的佛门子弟。不是因为迫于生计,不是因为追逐权势,姚广孝的造反,似乎只是单纯为了造反而造反,于他而言这更像是一场人间游戏。

但是我也许能理解他。因为时势,因为年纪,因为他博采道法儒三家之长。

姚广孝后世贡献(以佛自渡以道施术)(1)

姚广孝 像

姚广孝出生于苏州,家族世代行医。吴地人杰地灵,儒风盛行,姚广孝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十四岁那年进入佛门做了一个小沙弥,十八岁的时候正式剃度出家。

元末的天下大乱没有影响到姚广孝的清修生活,他先是修习法华宗,后又投于禅宗。期间还在灵应观道士门下读书学道,兼习兵法韬略,阴阳五行。他周游天下,遍访各地名士,取经论道,论古谈今。从姚广孝后来辅佐朱棣发动“靖难”和治国理政上来看,姚广孝走的又是广义上儒家的路子,且深谙此道。

可以说,这是一位精通三教的全才。

姚广孝后世贡献(以佛自渡以道施术)(2)

儒家精义

大乘佛法讲究渡己渡人,所以做和尚要心怀慈悲,劝人为善;道教精义说的是清静无为,所以做道士要远离尘嚣,独悟天道;儒学理法教育的是经世济民,所以做儒生退要独善其身,进要兼济天下。

姚广孝无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个体。

云游之时,他悲悯众生之苦,曾以虫害秧苗来比喻元末的乱世;而当有相士以嗜杀异僧比他之时,他又大喜狂笑;他反感洪武年间朱元璋的残忍嗜杀,不少好友因此含冤而死;而他帮助朱棣缔造的永乐盛世,又是以屠戮建文旧臣而拉开的序幕。

姚广孝后世贡献(以佛自渡以道施术)(3)

故宫

其实姚广孝一直都是那个姚广孝,始终未曾改变。

年少之时,家族在谈论姚广孝未来人生时,其伯父曾有一语:为学有成则仕于朝, 荣显父母,不则就学佛,为方外之乐。这是两套方案,而首选方案是做官。朱元璋建立大明的时候,姚广孝已经是颇有名气的大僧了,而此时他也已近50岁。

他不是没有想过做僧官。朱元璋建国后,每年都会邀请天下的名僧来南京礼佛诵经,为亡灵超度,为百姓祈福。洪武元年的时候,姚广孝大病了一场,没有赶上。洪武八年的时候,姚广孝好不容易赶上了,却一直待在京郊的寺庙里,未能再进一步。

姚广孝后世贡献(以佛自渡以道施术)(4)

明太祖朱元璋 像

直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要为儿子们随身配一名和尚,想让诸王能受到佛法的熏陶,也为了能给已故马皇后诵经超度。姚广孝再次来到了南京,并与朱棣见面。二人聊得很投机,从那一刻之后,二人的命运似乎就被捆绑在了一起。

从建文帝登基以后,姚广孝就一直是怂恿朱棣起兵造反的首席说客。不客气地讲,朱棣最后敢造反,甚至成功攻下南京城,姚广孝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文帝上台后,轻徭薄赋,重用文官,当时是颇得民心的。朱棣就曾说过,朱允炆此刻如日中天,民心所向,现在造反恐未到时机。姚广孝当场就回了一句:臣知天道,何谈民心!

姚广孝后世贡献(以佛自渡以道施术)(5)

明成祖朱棣 像

好一句天道胜民心,这妥妥的造反言论。但不可否认,在封建王朝,这样的言论的确是有巨大的鼓动性。因为说白了,姚广孝是把道统论和血统论对立了起来,以道统压血统,这就是古时候所谓的天命。

这句话其实最早是孟子说的,当时孟子的说法是君王临朝,既要符合血统,也要符合道统。姚广孝一句话,就拔高了道统,其实是在偷换概念。

但历朝历代,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哪怕是明朝,后来嘉靖皇帝在讨论自己生父是否配享太庙时,严嵩也是用道统和朱棣的例子来帮助嘉靖皇帝完成心愿。

姚广孝后世贡献(以佛自渡以道施术)(6)

太庙

只此一句,足以表明姚广孝对儒学的深刻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解缙初修《永乐大典》时,朱棣觉得不满意,马上就换上姚广孝去主持的原因之一。

姚广孝懂兵法,知阴阳。朱棣有三次重大的战略决策,都是由姚广孝确定下来的。朱棣围攻济南三月不克,姚广孝让朱棣退兵;朱棣于东昌兵败欲做休整,姚广孝让朱棣整装再战;朱棣苦闷于战争的漫长,姚广孝让朱棣直捣南京。

再比如,朱棣誓师出征的时候,狂风卷落了屋顶的瓦片。全军骇然,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姚广孝却哈哈一笑,言神龙腾飞之时,必定风起云卷,此为大吉。几句话便安定了军心。

姚广孝后世贡献(以佛自渡以道施术)(7)

明军 图卷

这是韬略兵法,也是阴阳之学,更是道家的辩证思维。冷不丁地来一下子,以奇招取胜,这倒是很符合朱棣以燕地一隅而抗建文帝全国的情形。而在姚广孝这,他用了道家的术,而舍弃了道教的势。

“靖难之役”以朱棣的最终胜利而告终,功成名就的姚广孝婉拒了朱棣要他蓄发还俗的请求,依旧住在京郊寺院里,以和尚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只是白天上朝的时候穿官服,下朝之后穿回僧袍。而皇帝赐给的金银美女,他都一一谢绝,仅有的那点私财后来回乡时也分赠给了族中亲友。

很多人觉得很奇怪,如果姚广孝只是想不负平生所学,那么他大可以在朱棣登基后隐世而居,为何仍愿意做官?如果姚广孝愿意入仕为官,为何又不愿意放弃和尚身份?

姚广孝后世贡献(以佛自渡以道施术)(8)

姚广孝 画作

其一,朱棣太像朱元璋,功勋之臣绝非无后顾之忧。

这点可以理解为姚广孝表现出对名利的淡薄,是在安朱棣的心,也是在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避免自己步了洪武年功勋老臣的旧路。

其二,姚广孝要的还没有完全得到。

儒学讲“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姚广孝当时应该是没考虑这么多,这多少也算是后人的工作。立功做到了,朱棣登基,大明的年号改成了永乐。那么立言呢?姚广孝后来参与《永乐大典》的编修工作,无疑也是为了完成自己这份心愿。

姚广孝后世贡献(以佛自渡以道施术)(9)

《永乐大典》

其三,佛家清修的理念。

佛门弟子,戒贪,戒嗔,戒痴。这就要求不能有太过浮夸的物质生活,以免乱了心境。多年的清修生活,早已经融合进了他的血肉。更何况他要的并不是锦衣玉食,位高权重。他不是看透,而是要的东西更高级。那种精神上的满足,远远比周身简单的物质供给,更为重要。

姚广孝此举,得到朱棣一家的尊敬,从朱棣,到儿子朱高炽,再到孙子朱瞻基,都发自内心地尊重这位和尚。姚广孝也是明代唯一一位担任实职的太子少师。明宣宗朱瞻基就经常受姚广孝的教导。

姚广孝后世贡献(以佛自渡以道施术)(10)

明宣宗朱瞻基 像

所以,说了这么多,我最后可以给我眼中的姚广孝下结论了。

他披佛家之衣,行道家之事,成儒家之功。本质上,他是一位眷恋红尘的儒生,以道家所学施展抱负,只是不知道最后他能不能以佛法来原谅自己。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