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潮汕古村落(潮汕古村落红岗)(1)

红岗位于揭阳桑浦山之南、榕江之北的平原上。背倚一座高度只有四五十米的山脉,从东至西名为东坑山、池尾山、红岗山和后畔山。山脉前面有揭阳现存最大的瀉湖――红岗池,面积约70余亩。村庄座落在山与池之间,池之南为溪河环绕的平原。池西的后畔山前,有大片芒果林,是地都仅存三片芒果林之一。所产的芒果和红岗池所产的乌鱼(鲻鱼),是揭阳知名度较高的特产。芒果林后面有宽、高各超30米并巍然屹立的石壁,为当地著名胜迹,且附生了一个美丽传说。山后低坡处分布着不少形状各异的海蚀石,与红岗池都是沧海桑田的遗存。土名“狮尾”处有一株榕荫近亩的千年榕树,一木成林,是乡民休憩的好去处。这些自然景观,不少是揭阳所独有。由于村落背倚山岗,所以历史上红岗村名由下岗、凤岗、洪岗而至红岗,一直都带有个“岗”(冈)字。

广州潮汕古村落(潮汕古村落红岗)(2)

相传红岗肇创于宋末,初创时系多姓氏聚居,有张、李、青、黄诸姓,后来张、李、青各姓先后迁徙归并于黄姓。今从村中遗下的一些遗迹,如“青园”地名以及青园员外的传说,可证青姓曾经在此存在过。而考古专家曾在青园一带发掘到宋末时物的陶瓷碎片,被认为是红岗创村宋末的物证。其实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现位于村境的贝丘遗址看,红岗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有人类在此栖居与繁殖,它是揭阳一个远古文明发祥地。

黄氏开基红岗,当在宋代末期,至清代乾隆间已蔚成大族,遂于乾隆戊子年(1768),在村中筑建黄氏宗祠。因其前身是推翻宫庙而建的公厅,民间遂有“红岗黄,拆宫起祠堂”之说。据考,宋代建设公厅,大都在门前安置石狮,成为今石狮巷宋代石狮的来源。而这只石狮,《揭阳文物志》的编者“认定为宋代石雕作品”。

广州潮汕古村落(潮汕古村落红岗)(3)

历史悠久的红岗,积淀了许多传统建筑,主要有二座祠堂、十几座书斋和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宫庙。祠堂座落在建有王爷宫庙的“陆塞地”,由开基祖学仕公的第十三代裔孙于清乾隆戊子年(1768)主持建造。该祠堂坐东北向西南,占地651平方米,建筑面积344平方米,为三开间二进结构,没有包巷。祠堂前方有3座棋杆斗,有高低两级广场,是村中的主要文化活动场所。另一座祠堂系第十三世祖派下各房,于清道光五年(1825)五月动工兴建的“宏园公祠”。占地面积430平方米,除主体建筑外,还有两条火巷。后厅悬挂有“岁进士”匾,左右有“钦令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十级记录十八次魏为”;“道光五年岁次乙亥五月三十日贡生黄发”的题识。“岁进士”即贡生黄发,此条《揭阳县续志》未见记载,或为其所漏,故该匾可补史志记载之缺。(一说“发”非人名,而是颁发之意)。

书斋多间,主要有柱石书斋、培兰轩书斋等,培兰轩书斋曾因作为村政办公地址而经改造。这些书斋的建设,反映了红岗黄氏各房重视对子女的培养教育,这为红岗后来的人才辈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神庙则有王爷宫、木坑宫、积善堂、三山国王庙等。1943年5月23日,侵占地都的日寇为在本村的鸡笼山、烟墩山上修筑炮楼、兵营等设施,曾肆意拆毁本村的宫庙。日寇投降后,才逐步修复。改革开放后,随着村民经济的好转,以及神佛信仰的回升,于是又对部分宫庙进行了重建、重修,使之美仑美奂,成为乡里的地标。

对负有保境安民使命的三山国王的信仰,是红岗民间信仰的主体。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纷至杳来,前到神庙祭拜,正月十九则举行隆重的游神活动。同时还有其他一些本村特有的例俗,这些例俗既反映了红岗黄氏对于祖先的崇拜孝思,也体现对于安定、幸福生活的追求与拥抱。最突出的是元宵和中秋不祭祖;中秋、重阳吃鱼粥和正月初十“祈平安”的惯例。

关于元宵不祭祖中秋食鱼粥的风俗,是传说宋朝末年,元番大举入侵,中秋节下午,红岗黄员外一家正在杀鱼炊芋准备祭祖,忽传来元兵已经杀至山后的消息,大家匆忙准备进山避祸,黄员外吩咐家人赶紧以蒸熟的芋头充饥,然后立即上山。说完他自己拿起一块芋头塞进嘴里,由于进食过急,芋头塞住了员外的咽喉,顷刻间被鲠死。家人被这意外惊呆了,把刣好的鱼煮粥吃后,马上料理丧事。由于事情抓的紧,员外得到妥善安葬,逃过灾难的黄家不但因得过祖宗庇佑而安全,而且日益兴旺发达。于是,红岗黄氏立了元宵、中秋不拜祖;中秋、重阳食鱼粥的规矩。以此来表达对于祖先的怀念,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至于正月初十“祈平安”(村人转称为“忌安”),则是又一个隆重庄严的禳安活动。祈安日,全村男女老少像过年一样穿上新衣服,早早就在灶公前摆上炒乌豆、甜粿、大吉等祭品,祈求神明保佑全家当年平安顺。此俗有不成文的规范:当日在村内的人不能外出与劳作;在外地要归家的人则必须提前至初九或拖后至十一,而不能在初十正天回来。还禁忌当日服药、扫地、打骂小孩、打破盘碗,特别禁忌外人包括亲戚朋友来家做客,若遇到有人来了也不去理他。就连来送番批的,也只准把番批或钱物放在门前而不能进屋。以为这样,双方才不会碰了晦头,才有利于保障一年的安好,否则就怕有坏事降临。。以至产生了一句俗语:“正月初十,要食去邹堂,欲死去红岗”。正月十九的当日,村里挑选出来的几个青壮年在队伍前面持着香船,先从村后面(北厝)的古寨门出发,走至西头(地名)的荒田埔,沿着后滘溪“赶香船”(把香船放进溪上,让其漂走),而后把船烧化,再沿“安路”游村一圈,然后集中于大宗祠前拜祖。

广州潮汕古村落(潮汕古村落红岗)(4)

民间信仰属于特殊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在历史上特殊的文化环境下形成并传承着,由于其实也给信众带来了娱乐,带来了鼓舞,因此经久不衰。而民间文化生活,远非神灵信仰,特别是潮乐演奏与潮剧演出,在红岗愈是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早在民国时期,红岗村里就已有不少弦间、乐社、锣鼓队。其中较出名的是群乐居、平清居等。乐社的人平时有空就到社里练习技艺,晚上开展演奏,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之外,也培养了大批潮乐与表演人才。新中国成立前,有不少人在各戏班充当导演、演员、司鼓或弦乐艺人,为红岗赢得美誉。

广州潮汕古村落(潮汕古村落红岗)(5)

新中国成立初期,红岗率先在当时的十八区(今地都镇前身)成立剧团和宣传队,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开展宣传活动,除开展清唱、快板、相声等曲艺节目演出外,还演出了传统、现代潮剧《刘明珠》《杜王斩子》《双义山》《小通讯兵》《党的女儿》等,在当地有着很大的影响。 由于人员多,技艺精,活动持久,红岗的乐社、锣鼓队、剧社成了当时地都的一张名片。

红岗的文化艺术创作,向来人才辈出,佳作颇产。如侨居泰国的黄勉、黄甲昂兄弟,是五六十年代泰华文坛的健将。黄勉长于杂文,结集有《永远的微笑》一书,评论家魏登有着较高的评价;其弟黄甲昂,则散文、小说都擅长,结集的《战斗的史诗》一书,在泰华读者群中,有着广泛的影响,而在摄影艺术方面,也颇有成就。旅港音乐家黄育义,早年留学西德,返回香港后在香港音专、浸会学院和清华书院多间高校担任教授,创作过各类体裁的音乐和歌曲,有的还成为中小学校的教材。70后青年艺术家黄鹏辉擅长雕刻,有多件作品在全国各类艺术评比中获奖。

广州潮汕古村落(潮汕古村落红岗)(6)

自民国以来,红岗各类人才蓬勃成长,在军政、科技、经济、教育、文化各个领域各领风骚。其中有泰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黄初荣、泰中友好协会原副会长黄南荣、基督教汕头锡安堂原堂长黄木文、广东省公安厅调研员黄奕祥、揭阳市工商联调研员黄奕云、揭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黄锡辉、揭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黄树鹏、揭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局副局长黄树练、揭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黄昭伟、珠海斗门区人民法院院长黄伟锋、全国优秀教师黄娇兰等等。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选育出高产水稻品种的农民育种家黄智合,也因在农业生产上的特殊贡献,早就名载史册。

富裕了的红岗,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向前进,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古老而现代的乡村,正朝着小康社会大步迈进。

红岗,正前所未有地红火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