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她是家里的小公主,每天在2000平的大花园里随心所欲玩耍,想要什么,祖父都会给她。

小时候,她想像黄瓜一样,想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想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是这么自由。

长大后,在爱情上,她是典型的恋爱脑,跟着感觉走,抓着梦的手。

她一生爱过6个男人。

她的名字从自己爱过的男人而来。

对每个自己爱的男人,她都是一腔赤诚,真诚地袒露自己的灵魂,用尽全力去爱,然后被伤得体无完肤。

因为男人在看清她的真后,知道她不会跑,都不珍惜她,最终把她逼到尘埃里。

萧红一生最后的下场(萧红一生任性爱过6个男人都和性与性别相关)(1)

她就是萧红,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1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出生于东北小城呼兰的张氏家族,张家是当地的大地主,吃穿不愁。

萧红是张家的长女,由于重男轻女思想,父母和祖母对她不太重视。但是祖父对这个宝贝孙女视若掌上明珠,那真是要啥给啥,要星星不给月亮。

家里有一个大花园,她每天跟着祖父在花园里玩,要多自由就有多自由。

萧红一生最后的下场(萧红一生任性爱过6个男人都和性与性别相关)(2)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萧红每天观察着自然的自由,每天由着孩子天性胡闹,任性玩耍,祖父照单全收。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头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网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年幼的萧红就是这样和宠爱他的祖父混在偌大的后园里,随心所欲地生长着。

祖母死后,萧红开始跟着祖父念诗。年幼的萧红并不知道那些句子都是什么意思,只觉念起来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跟着喊。夜里这样大喊大叫,影响了家人睡觉,母亲说再喊打我。但是,萧红认为乱叫的习惯不能改,如果不让叫,念它干什么。

每当祖父教我一个新诗,一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就说:

不学这个。

祖父于是就换一个,换一个不好,我还是不要。

宽容溺爱小孙女的祖父由着萧红来决定念哪首不念哪首。萧红从小就有自己的主意,从跟着祖父学诗就可以看出来。这个主意很多时候也是小孩子玩过家家,由着性子来的。

小猪掉井里,爷爷用黄泥包起来烧了给萧红吃。萧红觉得很美味:从来没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

鸭子掉到井里,爷爷也用黄泥包起来烧了给萧红吃,萧红觉得鸭子比小猪更好吃,所以,最喜欢吃鸭子,吃了很多。

然后她就等鸭子掉井,可是等了好久,再没有鸭子掉井。于是她就拿着杆子往井里赶鸭子。

祖父说:你在干什么?

萧红说:赶鸭子,鸭子掉井,捞出来好烧吃。

祖父说:不用赶了,爷爷抓个给你烧着吃。

萧红想: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烧呢?

于是萧红挣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

童年的萧红就是如此任性、执拗,不能不说,这任性里还有一点可爱。

萧红一生最后的下场(萧红一生任性爱过6个男人都和性与性别相关)(3)

童年的萧红在祖父的宠爱下无忧无虑成长,养成了任性和恣意妄为的性格,想要什么就必须立刻得到。得不到时,就会各种制造事端,一哭二闹三上吊,最后总会达成所愿。

萧红小学毕业以后,父亲不让她上中学。萧红在家里各种闹,最后撒泼、打滚,以出家做姑子为要挟,祖父也在旁边助攻,最终迫使父亲同意了她去哈尔滨上中学的事。

就这样,萧红在爷爷的娇惯和庇护下长大了。

萧红的这种性格是她的原生家庭培养出来的基础性格。这个性格伴随了她一生。

在成长过程中,萧红常常因自己的任性和执拗遭到父亲的压制和毒打。每逢挨了父亲打的时候,爷爷就会抚摸着她的头安慰她: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

随着时间推移,萧红长大是长大了,可是并没有好。

心理学家说: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萧红就是如此,她在自己接下来的人生中,像个小孩子一样胡冲乱撞,到死都没能走出青春期。

萧红一生最后的下场(萧红一生任性爱过6个男人都和性与性别相关)(4)

2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后升入中学。

在中学二年级时,家里给她订了亲。对方是顾乡屯的汪恩甲,与萧红家算是门当户对。

对这门婚事,她并没反对,反而有点兴奋和喜悦。毕竟自己长得成人了嘛。

汪父去世,萧红还以未过门的儿媳妇的身份参加了葬礼,在当地广获好评。

所以说,萧红并没有反对过传统。最开始对汪恩甲,对汪家,她都是认可的。

转眼间,萧红中学毕业,她想到北平念大学,她还想退婚。可是父亲把她大骂一顿,让她赶紧回家成亲。

可是,任性的萧红跟着表哥陆哲舜去了北平,这件在当地耸人听闻的“私奔”恶行让张氏家族身败名裂。

到了北京之后,萧红并没有跟表哥同居,在陆哲舜看来顺理成章的事情,萧红却有自己的看法。她到北平来主要是为了上学,并不是跟男人同居。

当然,这也源于她的任性。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而忽视了男人的想法。男人不是无私的动物,如果人家只是想帮助你,那是另一说了。但是陆哲舜不是。

后来,双方家庭都施之于经济重压,停寄生活费。陆哲舜很快投降,准备回家了。汪恩甲也来北平接萧红回家。无奈之下,萧红跟着汪恩甲回到了北平。

回到哈尔滨的萧红和汪恩甲住进了东兴顺旅馆。这一住就是六个月,两人坐吃山空,欠下了旅馆600块钱的账。

萧红的任性、依附心理在这件事中展露无遗。这一刻,萧红忘记了当初为何逃婚。想来,也只有任性的小孩子才可以做出这样的事,前一分钟和你翻脸,下一分钟又跟你和好。

后来,汪恩甲说回家拿钱,一去不返。萧红被旅馆扣留为人质,这时她已经怀有7个月的身孕。

后来,在萧军等一众友人的救助下,萧红逃出旅馆。

萧红一生最后的下场(萧红一生任性爱过6个男人都和性与性别相关)(5)

这之后,萧红就跟萧军在一起了。

跟萧军在一起源于萧红的任性,也是迫不得已。两人的闪恋就是搁到现在,也显得过快,何况在那个封建气息还很浓厚的时代!

萧红渴望在萧军面前尽情展示自己的天性,但可惜萧军不是祖父。现实中没有谁能成为她的祖父,事事包容她。

萧军了解萧红的任性,他高兴时会叫萧红“小孩子”;不高兴时会对萧红大打出手。

萧军对萧红有救助之恩,而且萧军带萧红进入文学的殿堂。

从某种程度上说,萧军是萧红的师父。

甚至萧红的名字也从萧军的名字而来。

但是,萧红的小孩子任性的性格有时也让萧军招架不住,再加上萧军本身拈花惹草的本性,他的“爱便爱,不爱便丢开”的所谓爱的哲学,这些都给两人的生活带来了持久的矛盾和痛苦。

萧红不停做着挣扎,她企图离开萧军去画院学习,被萧军的朋友找回;1936年,在鲁迅以及朋友首肯下,萧红终于独自去日本疗愈感情的伤。

萧红和萧军在一起6年,只有开始时短暂的甜蜜,这是萧红第一次不任性,代价是长久的痛苦。

在萧军和黄源的老婆许粤华搞到一起后,黄源也不责怪萧军,反而把脾气对着萧红发。

这说明一个问题:朋友都不把萧红当一个成熟的人看,把她看做一个小孩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萧红决定要离开萧军。

这真的很任性。

因为此时的二萧已经成为文坛上一个佳话,一个耀眼的品牌。此时二萧拆档单飞,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都非常不划算。

萧军本来也有分手之意,但是后来后悔了,可能就是从这个角度思考的。

但是,任性的萧红不管这一套。

她坚决提出了分手。

当然萧红的任性背后也有根基,因为她身边有了一个端木蕻良。

这跟萧红的小孩子性格有关系。萧红骨子里的不自立、依赖性格在二萧分手这事上体现地淋漓尽致。

她归根结底是个任性的小孩子,她的底气全部来自于心底的祖父。那人最开始出现的时候,她都会偷偷拿祖父来做比较。

萧军武力值强大,危难时刻确实能护萧红周全,可是在大多数时候像个土匪,萧红在这段感情中受尽委屈。

这次她找了一个温柔体贴的端木,跟萧军完全不一样,希望可以获得幸福。

萧红一生最后的下场(萧红一生任性爱过6个男人都和性与性别相关)(6)

结果呢,端木的的孩子气比萧红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是出身于大地主家的公子哥儿,从小被家人宠到无极。

他比萧红小,在萧红面前像个长不大的等待保护的小男孩,无奈何,萧红只能压抑自己任性的孩子气,转而照顾端木。

孩子气的端木在乱世中几次抛下萧红独自逃命,这让心底住着一个小孩子的萧红无论如何接受不了。

这时候她又开始怀念萧军。

跟端木在一起的萧红心底有一种不安全感。她不敢相信端木,只能被迫武装自己,自己保护自己。

但其实,端木没有那么差。

在萧红最后的岁月里,端木托付骆宾基照顾萧红。

他出去找机票、找医院、找钱。

等他回到医院,就是给萧红接小便,刷痰盂,还帮她吸痰,如果没有爱,如何能做到?尤其是吸痰,谁不知道,肺结核是很严重的传染病。

这样一副任劳任怨的丈夫形象不是装装样子就行的。

相反,是萧红不信任他。当然端木可能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但也极有可能,是萧红自己的问题,是她心底的不安全感在作祟。

医院诊断出她喉部有瘤,建议做手术。端木不同意,因为有结核病的病人一旦开刀,伤口不易愈合。

端木拿自己二哥举例,二哥做了手术后,在病床上躺了八年。这可是活生生的人间惨剧。

可是,萧红急着马上恢复健康,自己签了字做手术,结果却是庸医误诊,根本没有瘤,最终送了自己的命。

另一方面,萧红跟粉丝骆宾基的相处也是充满了任性的孩子气。

她对初来乍到的小同乡骆宾基,交浅言深,托付终身。

后来,端木的夫人钟耀群说过,端木蕻良之所以离开萧红,把萧红扔给骆宾基,是因为见到了两人的私情,愤怒出走。

骆宾基自己也说,萧红说等自己病好了,要嫁给他。

这还是小孩子的任性。

不过在那种死亡的边缘,身边需要一个死心塌地的人照顾她。萧红小孩子气地用这种许诺换取骆宾基对她的不离不弃,也是很正常的。

毕竟,她的文名,在文坛上的地位,都是骆宾基心向往之的。

萧红潜意识里一直住着一个任性的孩子,比如她的第一次婚姻,最早她跟汪恩甲的那个包办婚姻,萧红当时,只不过是十九岁的无知少女,既叛逆,经济又不独立,还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萧红一生最后的下场(萧红一生任性爱过6个男人都和性与性别相关)(7)

可以说,萧红的行为,是青春期少女的匪夷所思,得过且过,做事非常不靠谱。

萧红是一个拥有童年创伤的作家,跟张爱玲也有点相似;然而又不同,张爱玲最终选择了委屈求全;而萧红选择任性、叛逆。

她的孩子气的反抗,从与表兄私奔开始,包括对汪家“骗婚”尔后状告汪兄“代弟休妻”等,做的多是“出格”的事情。

她对自由的追求,始终以一种不计后果的青春期叛逆形式进行,由此招致许多痛苦和屈辱,导致心理问题。

很多身边的朋友在回忆萧红的时候,都描述过她“神经质”的笑声。

仔细分析萧红这种孩子气的任性,不是缺爱,而恰恰是爱太多了,她童年时期得到了祖父太多予取予求的溺爱,而且这种爱是不需要回报的,因而是不平衡的。

这导致了她以后的为人处世风格:不愿长大,永远如小孩子般莽撞、不顾一切,没想明白做一件事的代价和风险,就靠一腔热血去做了,这就是一种小孩子的任性。

3

萧红在萧军的引导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开始,萧红跟在萧军身后,写抗日进步题材。很快,萧红就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题材,以及更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

她写记忆中的故乡,写《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写知识分子的劣根性《马伯乐》……

她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当时,萧红写了《呼兰河传》之后,很多人评价她,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陷入了个人的寂寞孤独。

但是,萧红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有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萧红一生最后的下场(萧红一生任性爱过6个男人都和性与性别相关)(8)

就是这么任性。

后来有人评价说,当时很多作家写战时速写,写报告文学,写短篇,写活报剧,……而萧红的《呼兰河传》在当时显得非常不合时宜。

但是,经过了历史的淘洗,如今我们再回头看,发现《呼兰河传》就是一朵汉语文学世界的一朵奇葩,潜藏在历史的深处。

一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喜欢萧红的作品,而当年骄傲的萧军,他的书已经很少有人看了。除非说到二萧之间的情感纠葛时,才有人提起他的名字。

有一个网友这样评价萧红的文字:纤细柔美与苍茫阔大的生命气象同在,在我看来这是男性作家很难达到的境界。

萧红之所以是萧红就是因为她的的任性,所谓成也任性,败也任性。她的婚恋失败、受伤害是因为任性;她文学史上留名也是因为任性,她思考自己的思考,写自己想写,所谓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有才任性,所以,萧红才是萧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