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弯新月缀苍穹轻倚疏窗望夜空(回看天际下中流)(1)

在中华诗词中,渔翁是一个很重要的描写对象,因为渔翁代表着一种闲适、隐逸的人生态度,渔翁的生活,有一种远离红尘纷扰的宁静。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或许不会去注意“渔翁”这个群体的存在,对他们终年在风波里出没的日常,也并无向往。

可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无休无止的追名逐利令人厌倦,我们便渴望在内心的后花园里有一片天地,在那片天地里,你可以自由地放牧,也可以悠然地垂钓。

于是,一生颠簸在水上的渔父,在我人到中年的时候,浴着江上的阳光走进了我的视野,也进入了我的心里。

一弯新月缀苍穹轻倚疏窗望夜空(回看天际下中流)(2)

我最早读到的一首关于渔翁的诗,大概是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应该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学到的这首诗吧。当时老师一遍遍地,教我们用童稚的声音朗诵。我也隐约记得,读这些诗时,我们是那样快乐,我们的学习的劲头是那样足,好像吃了什么好东西似的。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我们之所以那么快乐,是因为一个孩童对那些优美的古诗,已经有了他自己敏锐的感受能力,尽管当时他们对这首诗并没有多少理解。

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江上渔者》这首诗,从儿时就一直存储在我的心里,当今天我再次与它相遇,我一下子感觉到了它的经典,我也有了年少时读它所没有的感动。

我终于知道,江上渔者并不潇洒,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而范仲淹对这些辛劳的渔者,寄予了真挚地同情,那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出于天然的良知对天下众生的关心。

一弯新月缀苍穹轻倚疏窗望夜空(回看天际下中流)(3)

我读过的另外一首,印象特别深的关于渔翁的诗,就是在中国普及度非常之高的《江雪》了。

我相信很多中国的小孩,都会背《江雪》这首诗,但是除了能感知一些诗歌本身的韵律之美外,一个孩子对这首诗的内涵、对柳宗元写作时的心境又能理解多少呢?

但是依然没关系,如果你曾经读过《江雪》,你终究有和它的作者心灵会晤的那一天。

我也是在读完《江雪》很多年以后,在研究柳宗元的生平和经历时,才重新走进了这首诗。

原来《江雪》中的这个渔翁,并非真正的渔翁,他是作者的化身。他之所以选择在一个冰天雪地、销声匿迹的背景下垂钓,象征的其实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以后的危险处境和心境的孤独凄凉。

在偌大的天地和广袤的宇宙之间,柳宗元觉得没有人能理解自己,于是他化成了一个孤绝、坚韧的背影,在那个清寒、冷寂的江面上,专注地垂钓。

如果说范仲淹笔下的渔翁,日复一日的艰辛捕捞令人同情,那么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则是一个硬汉,他身处逆境坚守自我的精神与气节,永远值得世人敬重。

一弯新月缀苍穹轻倚疏窗望夜空(回看天际下中流)(4)

其实,古诗中有很多渔翁,他们的形象,并不总是如以上两首词一样令人沉重,有很多渔翁的生活,还是很闲适惬意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想必读到它的每一个人,都会非常地喜欢,因为它的格调是那样明亮欢快,它的诗歌意境是那样美不可言。

与其说《渔歌子》是一首词,还不如说它是一幅画。在这幅画面上,各种江南典型的景物和谐搭配,颜色明艳而清丽:有桃花灼灼,流水潺潺;有白鹭高飞,鳜鱼肥美;有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一弯新月缀苍穹轻倚疏窗望夜空(回看天际下中流)(5)

在这幅画面上,似乎大肆铺陈景物才是重点,而人却被一笔带过。其实,人才是画面的中心,有了这么美的背景,自然就能烘托出渔翁恬淡的生活和内心的悠然自得了。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除了张志和的《渔歌子》,柳宗元的这首《渔翁》意境也很美。

在这首诗中,柳宗元一反在《江雪》中宁静、清寒的情调,而是以一个在西山下夜宿的渔翁第二天的活动轨迹,为我们展示渔翁的另一种生活和作者的别样心境。

在这首诗里,没有冰天雪地,所有的景物都是那样鲜活,满眼的青山绿水,袅袅的楚竹轻烟,高亢的山野民歌,漫卷漫舒的岩上白云,怎不令柳宗元暂时忘了自我,流连忘返?

两千多年前,屈原对渔翁自由自在、满足自得的生活就十分认同,他在《渔父》中写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两千多年后,我在诗词里执着地寻找着,一个又一个渔翁的身影,我想看看那辽阔的江面,我想听听那江上的风声。

我还想做柳宗元笔下的那朵白云,在天上任意舒展,与江上的渔翁自由嬉戏。

-作者-

张风莉:笔名雨枫,中学语文教师,甘肃省白银市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