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当我们犯错时,他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责怪我们,认为我们是由于粗心大意或其他内部原因而犯错。

例如,在公交车上,如果有人踩了你一脚,你会认为他是没站稳才踩你,还是被别人撞了一下才踩的你呢?

很明显,人们的第一反应普遍是前者,并且会愤怒地盯着对方,而不会帮一个陌生人去“开脱”。

面对这种突发情况,人们普遍会将别人的行为归因于其内部因素。

最近一段时间,高考是当之无愧的热门话题,很多新闻都直击现场,为人们展示高考的全过程。

每年都有那么一些学生,要么把准考证丢了,要么莫名其妙地在前十分钟突然冲出考场,亦或是以几十秒之差而错过了当年的高考。

心理脆弱是如何走出来的(我们应该感谢那些)(1)

面对这些学生的“错误”,网友们的回答可谓是出奇得一致,其中最受欢迎的评论就是“高考这么重要的事情,自己不上心,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以上两个例子就是典型的基本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响。

就拿高考生来举例,他们之所以丢失准考证,或许是因为昨晚激动地失眠,于是选择熬夜复习,这才导致了第二天的神志不清。

他们之所以迟到,或许是因为父母突发疾病,不得不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但是人们不会想这么多,前文已经说过,基本归因偏差是人们普遍的归因偏差,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责怪别人本身。

心理脆弱是如何走出来的(我们应该感谢那些)(2)

罗特提出了控制点理论,按照控制点在个人内部或者外部而把人分为外控者和内控者。

对于内控者来说,他们自觉能够凭借对事情的投入来控制事情的结果,即认为自己能够靠努力来控制环境。

而对于外控者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无法控制环境,认为是外部因素例如运气、命运或者他人的操控决定了自己的人生,从而放弃对生活负责。

内控者在对自己的失败或错误行为进行归因时,倾向于认为是自己的努力和投入不够,外控者则经常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表现之一就是责怪他人。

例如,当他们考试失利时,学生会认为是老师水平不够,或者认为父母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心理脆弱是如何走出来的(我们应该感谢那些)(3)

成年人则会认为是别人,例如室友,打扰了自己,或者认为是出题人把题目出得太难、太偏。

可见,外控者由于养成了外部归因的习惯,因此责怪他人这一行为总是会高频率地出现。

实际上,外控者喜欢责怪别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人是社会人,人存在于社会就必定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交叉的。

换言之,他人对我们造成的影响会导致我们考试失利,但他人为什么会这样对我们?

还不是因为我们是“这样的人”,他们才会选择特定的方式对待我们。这个时候,他们其实我们的镜子,让我们认清自我。

所以,外控者看事情应该更加全面,这样才不会总是去责怪别人。

心理脆弱是如何走出来的(我们应该感谢那些)(4)

面对那些张口闭口“都怪你”的人,我们该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不存在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唯一能告诉大家的是,责怪别人基本上是每个人都喜欢干的事。

当自己受到别人的责怪时,我们或许会感到很愤怒和羞愧,以至于对对方感到不满,但是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喜欢责怪别人?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思想,这样一来就能够尽量避免没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夸特龙以归因过程的双梯级模型来解释基本归因偏差,认为人们不由自主地、自动化地先做出内在归因,第二步才可能有意识地、选择性地做出情境归因,这时候才有可能把内在归因打折扣。

心理脆弱是如何走出来的(我们应该感谢那些)(5)

然而有时候人们会停止在第一步。

这一研究结论给我们的启发是:虽然当我们犯错或失误时,别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责怪我们,但由于各种因素,例如人际关系深浅、心情的好坏等,人们随后会进行二次归因。

这时候便是消除误会、得以证明清白的最好时机。

当然,如果两人关系本就不好,亦或是对方心情不好,那么对方一般不会做出情境归因,更多的则需要我们的忍耐或者进一步的沟通。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ehavioral Psychology》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