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的高温天一过去,北方的冷空气便带来了浓浓的秋意。乱穿衣的季节,行人分成了两拨,一拨大抵是“非老人”,T恤短裤,秀出了肌肉和身材;另一拨的老人,两用衫里还露出薄毛衣,棉毛裤上身,难怪北方把它叫做“秋裤”。老人也并非清一色的,公园里常常见到一些所谓的“冻龄族”或“忘龄族”,跟年轻人一样抖露着引以自豪的身体。我羡慕地注视着他们,有趣地想到,我也有过那一段“不认老”的时期,似乎举手投足都要把年岁抛在后面;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忽然不忌讳起年龄来了,甚至还会报“虚”不报“实”,拔高一岁,微笑看着对方的表情。

一年四季里,秋天是最“一分为二”的了。可以说它是个“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眼前涌现出丰收的画面:沉甸甸的果实、金色的田野、农民的欢笑……从而感到了生命的饱满和绚烂;但也可以听到“秋风秋雨愁煞人”,体会到了人生过半以后接踵而至的衰老和凋零,联想到“盛极必衰”这些颠仆不破的真理。“乐秋”和“悲秋”这两种调门,永远有唱不完的歌,在文学史上交相辉映。

前几天上网课,听到了欧丽娟老师对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的解读。这首词几乎是人人皆知的,因为它淋漓尽致描绘了生命的况味: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少年是人生最幸福的时段,吃穿现成有书读,广交朋友,还能提前尝尝恋爱的滋味,可偏偏心事重重,柔肠百结。他们喜欢登楼攀山,眺望天下,看一江春水向东流,凭栏嗟叹。他们认为已经阅尽生命的底色,参透人生的百味,于是自怨自艾,感动着自己的感动,甚至悲情不能自己。不该有“愁”却“强说愁”,分明是“吃饱了撑的”,可是谁又没有这个阶段呢!

而今呢,过了少年期才渐渐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生命就是痛苦的链接,而欢乐却是少之又少,瞬息即逝。一粥一饭都需要奋斗,更别谈其他的事情了。可是“识尽”又能怎样呢?“欲说还休”是因为生活的无奈、屈辱、惆怅、悲痛……实在是说也说不完,乃至无从说起,那就干脆不说了;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算了算了。

欧老师的解读是,“欲说还休”并非“说不完”和“无从说起”,因为人有强烈的诉说的本能,哪怕语不成句也渴求有听众,这样才能稍稍纾解痛苦;可是最悲催的是,辛弃疾看透了人性的最深处乃是“自私”。这不是道德的判断,而是每一个人其实从根本上是不关心他人的,所以你即使对谁说了,别人也不会真正用心去倾听;一次两次他还有耐心,还会有同情的表情;可是说多了,你就成祥林嫂了。这么说有点残酷,难道亲人也是如此吗?可是细想想,日久生厌,哪里光是“久病无孝子”呢!所以辛弃疾选择了“休”,再多的“愁滋味”也自己嚼碎咽下。

至于为什么“却道天凉好个秋”,因为从古至今,天气永远是个最安全的话题。忽然想,如果诗人写的是“天凉好个糗”,那又是怎样的效果呢?

美到窒息的简短句子 却道天凉好个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