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在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这个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从而根本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它通常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是剥削阶级用来统治劳动人民,反对科学的工具,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什么是主观什么是客观?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什么是主观什么是客观(什么是唯心主义)

什么是主观什么是客观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在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这个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从而根本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它通常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是剥削阶级用来统治劳动人民,反对科学的工具。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人的感觉到产物,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陆九渊和王守仁、英国的贝克莱和德国的费希特等。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之外,有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就是这种精神的产物。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德国的黑格尔等。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他把天地万物说成是有“理”产生。柏拉图把这种精神力量叫做“理念”。黑格尔则把它叫做“绝对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

唯心主义的思想萌芽是由于原始人的迷茫无知,但是,唯心主义做为一种哲学体系,则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而形成。在阶级社会中,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脑力劳动成了统治阶级的特权,他们鄙视劳动,夸大精神活动的作用,这是唯心主义产生的必要条件。唯心主义是一种歪曲现实、歪曲真理的哲学。它最能反映剥削阶级的利益,因而总是得到剥削阶级的支持,为维护其统治服务。唯心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除了社会、阶级根源外,还有认识论的根源。客观事物是极其复杂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如果人们只抓住了认识过程的某一个方面,主观、片面、表面地看问题,把意识和物质形而上学地割裂开来,也会导致唯心主义。

列宁说:“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官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列宁选集》第2卷第7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