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的抗战家书 缅怀抗战家书笔墨纸砚下的家国情怀(1)

在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中,无数爱国将士甘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以身许国、浴血奋战,却只给后世留下一封封饱含赤子情怀的沉重家书。

正能量的抗战家书 缅怀抗战家书笔墨纸砚下的家国情怀(2)

穿越历史硝烟,重温革命情怀,我们依旧可以通过这拳拳相报的誓言去触碰那个永不磨灭的时代。捧读壮怀激烈的绝笔、聆听殷殷期盼的嘱托,我们也依旧可以通过这些挥毫泼墨书写的文字去体悟革命志士的伟大胸襟和浩然正气。

1张自忠:尽忠报国 取义成仁

正能量的抗战家书 缅怀抗战家书笔墨纸砚下的家国情怀(3)

人物小传: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向城战斗、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壮烈殉国,时年49岁。

正能量的抗战家书 缅怀抗战家书笔墨纸砚下的家国情怀(4)

家书感怀:

一封家书,一份家国情怀。将军戎马倥偬,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枣宜,换得马革裹尸慷慨以还。将军以身许国,选择了以最为沉重、最为壮烈的方式实现了“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铮铮誓言,却在理应是温情流露,叮咛细嘱的家书中,将军只给家人留下了不含一丝儿女情长的寥寥数语。如此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直可谓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像将军一样千千万万尽忠报国,取义成仁的民族英雄,才会在五千年的岁月长河中勇敢顽强地屹立着。缅怀张将军。

2戴安澜:为国而死 事极光荣

正能量的抗战家书 缅怀抗战家书笔墨纸砚下的家国情怀(5)

人物小传:

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安徽省无为县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著名抗日将领,以远征缅甸闻名。1904年出生,1924年加入北伐军,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翌年参加北伐。1939年12月在广西昆仑关与日军第5师团激烈鏖战,戴安澜指挥有方,重伤不下火线,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赢得著名的昆仑关大捷。1942年3月戴安澜率200师西出云南,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5月16日戴安澜于指挥所部撤退途中,不慎中弹负伤,至5月26日逝世,享年38岁。

正能量的抗战家书 缅怀抗战家书笔墨纸砚下的家国情怀(6)

家书感怀:

“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难以揣测书到此处,内心中要翻涌起多少酸甜苦楚。父母兄长、家乡父老、家妻爱子梦中依依作别;山川江河、苍穹大地、日月星辰血色层层浸染。为着五千年继承下的血脉、五千年传递下的江山,拼死也要抵抗到底。“望勿以我为念。”带着这份决绝,看着国家的沧桑巨变,38岁的将军用生命来开拓辉煌。

3赵一曼:血沃中华 笑看旌旗

正能量的抗战家书 缅怀抗战家书笔墨纸砚下的家国情怀(7)

人物小传:

赵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

正能量的抗战家书 缅怀抗战家书笔墨纸砚下的家国情怀(8)

家书感怀:

铁马征戈几十载,在最后一刻,她终于想起了幼小的儿子。“我最亲爱的儿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行动来教育你。”作为一位母亲,她什么也没能做,但反过来说,作为一位母亲,她同样什么都做了。她是那个特殊年代下所有母亲的一个缩影。国破,家何在,为了生命中家的信念,为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她奉献出女性的温润与恬静,在炮火纷飞的岁月中用一生来教儿子两个字:家国。

4蔡炳炎:国将不保 家焉能存

正能量的抗战家书 缅怀抗战家书笔墨纸砚下的家国情怀(9)

人物小传:

蔡炳炎(1902―1937),安徽合肥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和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毕业生。曾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任国民党陆军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一旅少将旅长,参加淞沪抗战。

正能量的抗战家书 缅怀抗战家书笔墨纸砚下的家国情怀(10)

家书感怀:

“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言语温暖,但在蔡炳炎的最后家书中“国将不保,家焉能存。”却读来深沉。战火燃烧的大地上,中国军人扛起的大旗,不是光荣与梦想,而是这个国家最前沿的危机感。黄埔一期,北伐征战,他是中国最早挺起腰杆子的军人中的之一。危难当头,重重困境中不畏个人生死,挑起注定坎坷的国家命运。这份踯躅,值得这片大地上生长的中国军人永远铭记。

5吉鸿昌: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正能量的抗战家书 缅怀抗战家书笔墨纸砚下的家国情怀(11)

人物小传:

吉鸿昌(1895-1934),字世五,原名吉恒立,抗日英雄,爱国将领,河南省扶沟人。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军长,骁勇善战。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主任委员,秘密印刷《民族战旗》报,宣传抗日,联络各方,准备重新组织抗日武装。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工部局逮捕。为置吉鸿昌于死地,宋美龄不遗余力,她拿公款向租界行贿,将吉鸿昌引渡到北平军分会。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吉鸿昌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正能量的抗战家书 缅怀抗战家书笔墨纸砚下的家国情怀(12)

家书感怀: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将军征战二十载,却只用这冷硬决绝的只言片语来注解自己这戎马倥偬的一生。人生坎坎坷坷,国家曲曲折折,百感交集犹在喉,浮光华影眼前过。只此一句,继而慷慨从容。可饶是如此,将军临刑时心中又怎能释怀那郁结在胸中的满腔恨懑。恨魑魅魍魉作祟猖狂,恨己身沉冤待雪壮志未酬,恨不抗日死,恨作今日羞。回首仍是苍茫萧索河山,将军虎目蕴着热泪依旧投向遥远的南方。那里是自己家国的方向,是他征战一生的信念所系。终于他不敢太多留恋,他昂首向天,横眉冷嘲仇雌,只为给后人刻下一座不朽的丰碑。

6谢晋元:四行孤军 八百壮士

正能量的抗战家书 缅怀抗战家书笔墨纸砚下的家国情怀(13)

人物小传:

谢晋元(1905年4月26日-1941年4月24日),字中民,广东镇平(今蕉岭)人,二次大战期间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军官,民国抗日将领,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历任国军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师部参谋(参议官)、旅部参谋主任等。1905年4月26日出生于广东蕉岭县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12月,考进黄埔军校第四期。曾奉命率部死守上海四行仓库,坚守4天4夜,击退日军6次进攻,毙敌数百人,被当时的报纸媒体与楚汉相争时田横的八百义士作比较,被称作是“八百壮士”,而谢晋元的英名也被人民广为传颂。1941年4月24日被刺身亡。

正能量的抗战家书 缅怀抗战家书笔墨纸砚下的家国情怀(14)

家书感怀:

留给世界的言语淡如水,泛不起一丝涟漪。留给世界的声响,却奔腾出万千惊雷。临战一刻,号角吹彻,千古意气穿膛过。“勿以为念。”暗藏之下的是八百壮士,视死如归的愤怒。率部死守,这一仗,将黄土上将士吃过的苦,让敌人也饱尝。古时田横八百义士为后人诠释了何为忠义,而坚守在四行仓库的中国军人却是用行动向暴力、侵略证明了中华民族的铁血骨气和挺拔脊梁。

7左权:千古浩气 留得清漳

正能量的抗战家书 缅怀抗战家书笔墨纸砚下的家国情怀(15)

人物小传:

左权(1905年3月15 日--1942年5月25日),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生,是八路军的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学习;1934年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长征到达陕北后,左权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红军东征。1936年,他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西征并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协助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粉碎日伪军"扫荡",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年仅37岁。牺牲后,延安和太行山根据地为其举行追悼会,并改辽县为左权县。

正能量的抗战家书 缅怀抗战家书笔墨纸砚下的家国情怀(16)

家书感怀:

“别时容易,聚时难。分离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对家的思念何时能了,对国的悲伤何时相却。国家,国家,国在前,家在后,即便忍受着国与家的双重精神折磨,但抗战“抛家弃子”的何止一人。但愿重逢的一刻,山花遍野。

后 记

岁月的流逝可以抹去一个人的记忆,却永远不能抹去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共鸣。

重温抗战家书,缅怀革命先烈,我们在重返那个永不磨灭的时代的同时,也在接受着一次深入骨髓、直抵灵魂的心灵洗礼。

正能量的抗战家书 缅怀抗战家书笔墨纸砚下的家国情怀(17)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作者:程宇一 洪仕悦 熊伟;

投稿邮箱:jfjbwx@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