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裴如海,多数读者对他的印象仅是潘巧云的奸夫而已。但他还真的不那么简单。

裴如海法名海公,本是裴家绒线铺里小官人(对富贵人家子弟的一种称呼)也就是裴家少爷的大约意思,一个富二代。后来出家在报恩寺中。曾拜潘巧云之父做乾爷,比潘巧云长两岁。并非因贫出家,又另拜他人为干爹,兴许是被逐出家门也说不定。

水浒传的主要人物花和尚(被当和尚耽误的歌星)(1)

被亲爹赶出门,出家再认干爹

这么看大概也不是个什么乖孩子。裴如海在报恩寺也不是个普通和尚,受任阇黎一职。这个阇黎,是梵语“阿阇黎”的简称,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曾简榷翻译为“”正行。谓之能纠正弟子的品行。后来有了个文绉绉的意译之名叫做“轨范师”,以其能为弟子轨范也。属于佛家寺院的六房正式职事之一。瞧瞧裴如海自己的德行,轨范别人?还真是讽刺啊。给这个家伙这职务,啥用意,黑色幽默吗?

本来阇黎唱经,乃是持戒足满的有道僧侣借用民间通俗乐曲以歌唱的形式讲解经文,可能有点类似于基督教的圣歌班。僧侣们郑重穿着,持戴法器,采用为佛事不同仪式制作的不同法曲,结合梵唱以及演奏佛曲的乐器,并掺进中国传统器乐和道教音乐,应用于各种法事典礼上表演并以宣传佛法讲释佛理。

在两宋时期经济发达,善男信女手头宽裕,寺庙香火兴盛,各方面也愈发铺张讲究,法乐也随之更加系统而完整,表演人员不仅益多更日趋专业化,形成了僧众之中的一个独有群体,并逐渐形成了峨眉、五台南北两大流派。其中北五台派又分为东西两路(估计是内卷现象)。东路以太行山东(今河北)为传播区域,以演奏铙钹为主要特征;西路以太行山西(今山西)为区域,以曲调演唱华丽见长,所以《水浒传》中海阇黎唱的音乐当属于东路,但裴如海的个人风格应当是近于西路。而且看来他应该颇有些音乐细胞,还有副好嗓子,演出效果应该很棒。清代折子戏《石秀斗张三》中就有词云:无遮里都言那海公裴阇黎妙音无双人出众。唱吟佛曲呗赞争闻听。

水浒传的主要人物花和尚(被当和尚耽误的歌星)(2)

呦呵,还发现了水浒里除乐和之外的另一位歌星。当时的梵乐可能就比同今日之流行音乐或者洗脑神曲。

俗话说:声色犬马,可见导致人性的堕落方面,美声犹在美色之上。裴如海也许就是用歌声打动了杨太太的芳心,何况早年潘巧云与裴如海义兄义妹也许青梅竹马过,撩拨得潘巧云嫁人两次仍不能忘怀。潘巧云曾亲口有道:“晚间你只听他请佛念经,有这般好声音!”

这个贼秃一日三餐吃着檀越施主的好斋好供,睡着高床软枕,又不用操心KPI,还不就是捣鼓那点破事儿,真的绝对是货真价实的花和尚,更是被耽误了的歌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