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提出 “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的诘问,主要是在告诉我们柔和的状态才是符合“道”的。因为“抟气致柔”,指的就是集中精气,达到一种柔和的状态。

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不止一次地提到“婴儿”一类的词语

在第二十章,老子曾说道:“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在第四十九章,老子说道:“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道德经第一章解析(纯洁无染的婴儿状态)(1)

在第五十五章,老子又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需要注意的是,在第四十九章的“孩”和第五十五章中的“赤子”与“婴儿”都是同类的含义。

到此时,我们或许就会问:老子为什么经常以婴孩来作比喻呢?因为在老子的思想里,只有柔和随顺,才是符合道的。

老子在这里,把柔和随顺提升到了哲学的层面。

晋代名将刘琨在《重赠卢谌》一诗中写道:“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意思是,哪曾想到,原本那么坚硬的钢铁,千锤百炼之后却柔软得可以在指间缠绕。

刘琨的原意是表达自己身为久经沙场的英雄而今却无用武之地的悲慨,可是这两句诗却往往给人以另外一种角度的启发,那就是原本强硬的性情,经过辛苦的磨炼之后,可以变得平和柔顺。

这种“柔软”的境界是比“强硬”的境界更高一筹的,套用老子的思想,“绕指柔”的状态才是符合“道”的精神的。

其实,这并非仅仅是老子一人的见解,甚至也不仅仅是中国人这样看。英国人以风度优雅著称,因此被誉为绅士的国度,而英语中的“绅士”一词是如何表达的呢?是gentleman,这个单词由gentle和man两部分构成,gentle是温柔的意思,而man就是男人的意思,从构词上来讲,所谓绅士,也就是温柔的人、和善的人,而这种温柔和善的性情是与高贵的品质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我们去问一个人最好的品质是什么,当然就是温柔与善良了。洪应明的《菜根谭》中说:“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以柔克刚,谋定而后动。”

可见,温柔不是软弱可欺,而是一种大度的包容;温柔不是一味退让,而是一种有态度的教养。温柔是讲话时轻声细语,是待人时体贴细致;温柔是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对世界的善意。温柔是一种力量,它能够让人直面狂风暴雨,依然微笑着把它当作生命的馈赠。

我们这一生,善良的人,其实是内心柔软的人。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的智慧是一种柔弱而又长远的智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人啊,为了生存,要让自己像水一样“柔弱”,不要总像坚硬的石头,这就是人生的柔弱定律:懂得柔弱的人,才是真正的内心强大。

国外有一位政治人物被关了二十几年的监狱,释放出狱后,他接受记者的访问,记者问他是怎么度过这二十几年的,是如何面对陷害和迫害的,这位坚毅的政治家说:“我把自己变得像水一样,你可以打我捶我捏我,也可以撞我拉我虐待我,我的肉体会受苦,可是我的精神依然存在。换句话说,不管环境再如何折磨我、打击我,不管我的肉体承受多少痛苦,但我的内心依然不变,依然强大!”

在人性丛林里,再也没有比这位政治家更懂得生存的哲学了。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当中,多多少少都会遭遇一些挫折、困境、逆境乃至失败,有些时候,顽强地挺一挺就过去了,有些时候,却会让人产生迷茫和绝望之感,这时,面对环境,内心弱小的人很容易丧失自己,也很可能会毁掉自己,

但是,如果一味采用刚烈的手段,以硬碰硬,结果也容易碰个头破血流,甚至永远都无法翻身,真正只靠勇气改变环境的人,少得可怜!

因此,在遭遇挫折、困境、逆境乃至失败时,能做到像水一样的柔软就十分必要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柔弱”的人,活着太没志气,有时看起来的确如此,可是当一个人无力改变环境时,也只能尽量保持“我”的存在,“我”消失了,还能谈什么理想与抱负呢?一个铁锤下来,石头会碎裂,可是水却安然无恙,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水的这种柔弱的力量,才是最令人可畏的啊,而人一旦有了这种力量,无疑也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在印度,有一个谚语,那是一个非常非常深的谚语:“真理永远都会胜利;非真理从来不可能胜利。”

于是,就有人问佛陀:“我们在世界上所看到的刚好相反。你说‘真理会胜利,真理永远都会胜利’,但是,我们在世界上所看到的刚好相反。我们看到谎言胜利了,而跟着真理走的人却被打败了。我们看到狡猾的、不诚实的人胜利了,而诚实的、真诚的人永远都成为牺牲品,永远都被打败了。”

佛陀说:“真理到了最后一定会胜利,非真理到了最后一定会失败。你等着吧!到了最后,在最终的时候,你就会看到胜利属于谁了。”

佛陀的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像水和石头的较量,在刚开始的时候,所有的外表都说石头将会胜利,因为它是一个花岗石,而这个可怜的水,本身没有什么力量,甚至连形状都没有,没有抗拒,那么谦逊,没有任何自我,它非常谦逊,所以一直都在找寻中空的地方来躲藏,它没有野心,它不会想说要跑到道德里去,它只是流向中空的地方,它只是隐藏起来,它只是存在——这个水,它怎么能够胜利?真理似乎就像水一样,它就好像水一样,而非真理是一块花岗石。

佛陀说:“是的,到了最后真理将会胜利,非真理将会被打败。它或许需要花上很长的时间,它或许需要花上七千年的时间才能够使尼加拉瓜大瀑布溶解掉它附近所有的山,但是七千年对永恒来讲算什么呢?它根本不算什么,甚至连一秒钟都算不上。”

如果我们注意看永恒,越柔软的东西就是越胜利的,越坚硬的东西就是越会被打败的。但是,如果我们用一种很短视的眼光来看的话,似乎是那个比较坚硬的会赢。如果我们看到佛陀和亚历山大站在一起,我们会认为佛陀将会胜利吗?

我们当然不会这样认为,我们会认为亚历山大将会胜利,所有的逻辑都会说亚历山大将会胜利。如果我们看到老子站在希特勒的旁边,我们会认为老子将会胜利吗?老子将会很谦虚,而希特勒将会很自大,希特勒是一块花岗石。

但是,就长远来看,如果我们用智慧的眼光来看,我们将会看到所有的希特勒都变成沙子,所有的亚历山大都溶解成沙子,而老子和佛陀,他们一直继续在胜利。他们不抗拒,但是他们却赢了,而那些抗争的,他们都被打败了。

道德经第一章解析(纯洁无染的婴儿状态)(2)

故此,这才有了世界上最柔软的东西能够穿透那最坚硬的东西。

我们曾经爱过某一个人吗?爱是那么地柔软,我们不可能想到爱会赢,但它一直都是胜利的。男人总是遭到挫败,但是女人从来不会遭到挫败。

如果一个女人遭到挫败,那么我们可以确定,一定有男人的成分进入了她的灵魂里,而如果男人胜利,我们就可以确定说,这个男人的里面具有某种女性的特质,而这种特质肯定是柔软的。因为柔软的会胜利,坚硬的不会胜利。

我们可以打击我们所爱的女人,我们可以强迫她去做事,也可以打击她的自尊心,但是最后她将会胜利。如果她爱我们,那么她将会胜利。如果我们爱她,那么我们将会被她打败,她从来没有真正去抗争。如果她开始抗争,她将会被打败。这样的话,她就丧失了整个柔软的品质,这就是在西方所发生的情形。

在西方,新的、解放运动的女人并不柔软,她非常硬,因此她将会被打败,她试图用男人的方法来对付男人,她将会被打败, 即使她不被打败,她也将会被单独留下来,因为在她的灵魂里已经没有了爱。

我看过很多女人好像沙漠一样,枯干了,爱的气氛已经从她们的生命中消失了,她们变成了战斗者,她们丧失了水的光辉和柔软,她们变得很坚硬,结果他们失败了。

如果一个女人跟男人抗争,如果一个女人使用男人所发明的方法来跟男人抗争,那些方法将会完全榨干那个人的女性风采,她里面那些柔软的东西将会消失。那些方法适合男人,因为男人很硬,男人是花岗石,它们根本就不适合女人。一旦她试着去使用那些方法,她将会好像男人一样,当然那个女的就会觉得更强而有力,但是那个女人这样做,她是愚蠢的,因为她不知道到了最后,力量永远无法胜利,到了最后只有谦逊会胜利。

我一直以无数的方式在观察男人和女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纵使男人有很多伪装,但我也没有去考虑,我只是在看最后的结果,就是男的几乎都是失败者,他们被内在的柔软击败了。

内心柔软的人,他们没有那种倔强的脾气,因为善良的人总是不忍心欺负别人,总是不忍心把自己的快乐放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他们是内心柔软的人,是充满着温暖的人,他们的长相不是凶神恶煞的。

内心柔软的人,是一种让人感觉到温暖的人,他们心中满满的都是对人的爱,他们充满了爱与希望,充满了温暖。

女人可以让男人假装说他是胜利者,但是所有的女人都知道说她们是胜利者。事实上,说任何一个先生怕太太是错的,因为所有的先生都是怕太太的。

不可能有另外的情形,因为女人是那么地柔软,就像水一样,完全准备好要去适应,男人怎么能够摧毁她呢?她的柔软会渐渐地战胜男人。

亚历山大在他自己的家外面或许是一个伟大的战士,但是当他进入了他的家,他只是一只普通的老鼠。没有女人相信男人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即使她这样说,即使她说服自己去承认男人是家里真正的主人,但这只是表面的,但很多时候男人还是听女人的。

这就并不是我在说女人在玩手腕来反对我们,不是这样的,那只是一个自然的现象,这个现象就柔软的东西总会赢,而女人比男人更柔软。硬的东西有它们本身的用途,就最终的胜利来讲,那个胜利是属于柔软的。

当然,如果男人是女性化的,其他的男人也无法战胜他。一个佛不会被一个女人所打败,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佛比任何女人都来得更女性化。老子不可能被打败,他比任何女人都来得更谦虚。

按照老子的说法,如果我们想要胜利,我们就必须是柔软的、谦虚的、不抗拒的。正是那个柔软的东西,那个无形的东西能够穿透那个无缝的。即使花岗石没有裂缝,水也能够穿透它,它将会通过它,因为它不具任何形状。

水非常谦逊,我们可以给它任何形状。我们将它放在瓶子里,它就变成瓶子,我们将它放在水桶里,它就变成水桶,它从来不抗拒、从来不吶喊、从来不抱怨、从来不抗议。

道德经第一章解析(纯洁无染的婴儿状态)(3)

水是软弱的,它只懂得退让,因此它可以变成任何形状,它从来不害怕。我们想要给它任何形状,它都准备接受,因为在任何形状之下,它都保持一样。形状或形式并不是真正的要点,因为水最内在的本质仍然保持一样。

这就是老子为什么要说,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很多人都明白怎么进,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怎么退。在生活中,“进退有度”才是大智慧,在合适的时候奋发向上,用合适的智慧达到自己的期望。当外界条件不符合自身状态的时候,就选择退,用于保全自己。

就在前几天,有人问我:为什么当我们恨的时候,我们恨得那么强烈,而当我们爱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爱得那么强烈?

我回答道:“因为我们只知道一种强烈,那就是坚硬物质的强烈。我们不知道液态物质或液态现象的强烈。我们只知道钢铁的坚硬,我们不知道花的柔软。”

我这样回答,其实是在说:较硬的东西会害怕,较硬的东西比较害怕,它们比较不确定它们最内在本质的核心,它们比较执着于外在的形状。石头会害怕说如果它的形状被打破,它还会存在吗?但水并不害怕。形状并不是它的本质,不论形状怎么样,它都会保持一样。爱并不害怕,它能够采取任何形式;恨会害怕,恨是一个坚硬的东西。

当我们恨的时候,我们可以恨得非常深,我们可以恨得很全然,我们可以完全将敌人摧毁,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给我们的爱人这么创造性的能量。我们可以摧毁自己的敌人,我们可以对我们的敌人下毒,将他杀死,但是,如果我们的爱能够像我们的恨那么强烈,我们就可以将生命给自己所爱的人。它是同样的现象,恨是毁灭,爱是创造。在恨当中,我们会摧毁对方。在爱当中,我们会摧毁自己,把自己完全给了对方。

不,我们从来没有将自己那么全然地给出去,我们总是保留着自己,我们主要的部分总是保留着。谁知道,事情随时都会改变,那么,我们就可以退回来,我们只是将自己的手放进爱里面,整个身体都停留在外面,好让事情有不对劲的时候,我们随时都可以将它抽回来。

只是一部分……所有的结婚都只是部分的结婚,因此结婚永远无法免于离婚。部分的结婚怎么能够免于离婚?法律是否允许并不是要点,只有全然的结婚才能够免于离婚。全然的结婚意味着一个融合,而唯有当我们是柔软的,才能够有融合。如果我们是坚硬的,我们怎么能够融合呢?

老子于是说:“那个无形的能够穿透那个无缝的。透过这个,我知道了无为的好处。因为所有的行动都是男性的。行动具有大男人主义的味道。在每一个行动的现象里都有积极性存在。爱不可能是行动,它只能够是不行动。祈祷不可能是行动,因为它是最高形式的爱,它只能够是不行动。那就是为什么我们越在乎成功,往往会错过成功,而那个不在乎成功的,却在无意之间走向了成功。

我们之所以错过成功,就是因为我们太渴望成功了,所以我们的思想太活跃了,我们就一直在祈祷,我们就一直努力去做,结果是:我们的自我一定是变得越来越精微、越来越强、越来越强,它一定变得好像刀锋一样,很锐利、很强、很精微,结果我们就错过成功了。

而那个无意之间走向成功的,他并没有刻意去渴望成功,他不断地思考,只是把成功当作是一个发生,所以他成功了。

正是老子认识到了这些,他就接连问道:“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这都可以看作是对“无为”的观念从不同角度的表述。爱护国家和治理人民,应当持守“无为”之道;自然的感官在接触外物时,要做到平和宁静;明白各种事理之后,也能够不使用机巧。

这里阐释一下“雌”的概念。与“婴儿”一词相似,“雌”在《道德经》一书中也不止一次地提到,在第二十八章,老子又说道:“知其雄,守其雌。”

道德经第一章解析(纯洁无染的婴儿状态)(4)

那么,“雌”的含义是什么呢?通过直观的体验,我们可以感知到,不论是动物,还是人,雌性或者女性,都是比较温柔的,所以,“雌”象征着阴柔、娴静的性情特点。老子一再强调,做人要收敛锋芒,要功成身退,这都是要求人们以保守、退让的态度来处事,而雌性的阴柔正是符合此道的,所以,老子提倡“为雌”。

由此可见,这所有的一切,老子都是在以反问形式作为证道次第论的检验提出,最后指出积累玄德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