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 娄花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为了解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助力大学生更好就业创业,推进全市“双招双引”工作,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支撑,12月23日,半岛记者采访获悉,市统计局对驻青10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了就业意向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毕业大学生留青就业创业意向明显提升,就业意愿提高,创业意愿增强,择业观念更趋理性,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人才吸引力影响因素?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人才吸引力影响因素(人才吸引力强劲)

人才吸引力影响因素

半岛记者 娄花

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为了解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助力大学生更好就业创业,推进全市“双招双引”工作,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支撑,12月23日,半岛记者采访获悉,市统计局对驻青10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了就业意向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毕业大学生留青就业创业意向明显提升,就业意愿提高,创业意愿增强,择业观念更趋理性。

59.84%的毕业大学生愿意留青工作

本次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共调查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恒星科技学院、青岛工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10所高校,涉及100多个专业,3197名应届毕业大学生。其中,男性占53.05%,女性占46.95%;分户籍地看,青岛本市的占16.89%,省内(不含青岛,下同)的占57.37%,外省的占25.74%。

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就业意向、就业去向、就业培训、报酬预期、择业考虑因素、就业面临主要困难、对政府支持大学生就业政策知晓度等。

大学生留青就业创业意向明显提升,外省大学生留青意愿上升显著,去年以来,后峰会效应凸显,本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再上新台阶,城市品质和城市吸引力显著增强。调查结果显示,59.84%的毕业大学生愿意留青工作,比上年提升4.44个百分点;18.67%的选择到省内其他城市工作,提升2.37个百分点;21.49%的选择到外省市工作,下降6.81个百分点。分地域看,89.2%的本市学生、59.56%的省内学生、40.87%的外省学生选择愿意留青工作,其中外省学生选择愿意留青工作上升6.78个百分点,有较大幅度上升。

61.36%的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

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意向大幅提升,考研比重明显下降,受访大学生中,61.36%的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比上年提高8.36个百分点;3.52%的选择自主创业,上升0.92个百分点;3.33%的选择暂不就业,上升0.43个百分点;2.78%的选择出国,上升0.28个百分点;29.01%的选择考研,下降10个百分点。

近半就业首选国有(集体)企业和学校科研院所,自主创业和去民营企业比重有所上升,从就业选择方向占比排序看,大学生对选择到国有(集体)企业、学校科研院所比较青睐,占比分别为27.43%、22.51%。从七大类主要就业方向占比变化看,比重上升的3类为事业单位(11.03%)、自主创业(4.18%)、民营企业(13.66%),分别上升3.43个、0.34个、0.06个百分点。比重下降的4类为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11.89%)、外资企业(8.52%)、国有(集体)企业,分别下降1.69个、0.91个、0.18个、0.17个百分点。

缺乏实践经验排就业困难第一位

缺乏实践经验、就业信息不足、专业不对口是大学生就业面对主要困难,不公平竞争因素影响明显降低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就业面对的主要困难排在前三位的是缺乏实践经验、就业信息不足、专业不对口,占比分别为70.63%、50.74%、45.73%,比上年分别下降5.74个、4.75个、17.98个百分点。大学生对这些困难认知度下降,说明更加重视自身能力素质,更加注重主观因素,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客观困难因素。如认为专业不对口的比重下降近20个百分点,说明大学生求职择业更加灵活,不再硬性追求专业对口,是就业观念的一个较大转化和进步提高。认为就业仍存在如户籍政策和性别歧视等不公平竞争因素的占12.17%,下降16.54个百分点,这也表明本市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完善进一步加强,并被大学生认可接受,就业市场更加公平公正透明。

六成多大学生参加过校内指导培训和校外社会实践,所占比重均有提升, 为打牢基础,缩短就业适应期,实现更好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大学生愈加注重提前参加指导培训和社会实践。调查结果显示,62.51%的大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就业相关指导和培训,比上年提高2.51个百分点;61.43%的在校外参加过社会实践,比上年提高0.63个百分点。

发展机会、薪酬待遇、工作环境是择业考虑前三因素

从大学生择业考虑因素看,对发展机会、薪酬待遇、工作环境三项因素考虑最多,占比分别为71.07%、59.27%、55.43%,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9.93个、16.13个、20.07个百分点。其他考虑因素依次为工作稳定性、工作地点、社会地位,占比分别为42.63%、25.21%、12.54%,均较上年有所下降。考虑因素占比下降较大的为工作地点和社会地位,分别下降30.19个、21.16个百分点,这也反映出大学生就业观念更加趋于理性和直面现实,能够更好实现就业创业。

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学校知名度对就业影响最大,专业知识超越学校知名度位次前移,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学校知名度四项因素对就业影响最大,所占比重分别为77.54%、68.31%、66.06%、65.69%,比上年分别下降1.06个、6.09个、1.24个、6.61个百分点。选择专业知识的占比超越学校知名度,位次较上年前移一位。其他,选择学科优势的占41.07%,选择外语能力的占40.32%。

学校就业网、招聘会、招聘网站是大学生获取招聘信息三大主要途径

从大学生获取招聘信息途径看,学校就业网、招聘会、招聘网站是三大主要途径,占比分别为65.41%、60.81%、47.98%,比上年下降12.83个、12.63个、9.59个百分点,位次顺序与上年相同。其他,通过单位网站和宣传册的占29.9%,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占22.49%,通过报纸期刊的占10.63%。

应聘中注重展示兴趣爱好、能力素质、胜任岗位需求,对推荐材料、现场沟通引人注意等因素注意力下降,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为突显自己,最看重的是事先了解单位情况,表示自己有充分的兴趣和准备,占比59.65%,比上年下降7.98个百分点;其次是注重展示自己的能力素质,占比为53.17%,下降11.5个百分点;突显自己特长,表示能胜任岗位需求的占52.99%,下降9.42个百分点。其他,选择通过制作精美推荐材料的占30.5%,下降15.77个百分点;选择加强沟通,努力让招聘方关注自己的占32.5%,下降17.18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