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鑫

《剃刀边缘》创作中的野性思维,助其在人物设定和叙事模式上全面打破以往谍战剧的固有格局。从“边缘人”的塑造中引出大格局,以核心矛盾联结闭环式叙事结构的剧作实践,或将为国产谍战剧提供新方向。

从《潜伏》到《黎明之前》,从《悬崖》到《伪装者》,近十年来,这些谍战剧之所以能够屡屡抢占荧屏、制造收视热点,在于它们对于谍战剧的不断破格与颠覆,并在一次次的破旧立新中建立谍战剧的典范。时隔数年,《剃刀边缘》的热播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国产谍战剧创新的空间与张力。

相比于其他同类题材作品,《剃刀边缘》的最大亮点在于其剧作创作中的野性思维,在人物设定和叙事模式上全面打破以往谍战剧的固有格局。以上世纪三十年代伪满洲国占据东三省为年代底色,该剧讲述了哈尔滨伪满警察许从良在波谲云诡的环境下与各方势力搏斗,从能力出众却没有信仰的边缘小人物成长为一名真正共产党人的故事。

评价最好的谍战悬疑片(一部非常野的谍战剧)(1)

“小人物”与“大格局”

《剃刀边缘》的野性集中表现在对于边缘人物许从良的塑造。以往的谍战剧习惯着墨于“局中人”,无论是《潜伏》中的余则成,还是《伪装者》里的明楼,他们纵然身份多变,却是手中握有资源、心中拥有信仰的核心人物,换句话说,他们都是“剃刀”们。《剃刀边缘》另辟蹊径,将叙事重点放在边缘人物上,刻画了许从良这一乱世中的“小人物”,并由此铺设情节,引出主题。

他是“钓鱼用的‘鱼饵’”,也是“鸿门宴中的‘小人物’。无力搅弄风云却被迫为了生存而周旋于各方势力。剧中的许从良呈现的是一个夹在各方势力中艰难生存的小警察形象。通过表现大时代下小人物苦痛挣扎的成长经历,寻求与观众的情感共振。如此设定人物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观剧快感,却使得人物更为贴合现实,贴近观众。

无关信仰,而关乎生存。小人物的心路历程及其信仰建构是本剧的核心看点。前期为了自证清白,许从良不得不卷入一个又一个的阴谋诡计,而在营救战俘的情节中,通过人物心理独白、角色对白,旁白等手法不露声色地将主人公从伪满警察向共产党人靠拢,完成了人物从生存到信仰的建构。

基于大时代的转折点,革命者以这样的姿态进入,逐渐确立正确方向。这样的叙事基因带领观众在乱世中透视信仰。透过凝结在小人物身上生存哲学的呈现与转变,既彰显出了信仰的力量,也拉动着观众的情绪,同时借由把“个体信仰”巧妙地植入到主旋侓叙事中,打开了本剧的创作视野。

“闭环结构”推动情节发展

如果说对于“边缘人”的设定是本剧的破局之处,那么以“寻找剃刀”为核心矛盾的情节设置则保证了此番野性思维能够扎稳脚跟。

《剃刀边缘》这部剧中,在其谍战的主题材之余,处处可见悬疑、探案、喜剧、爱情、办公室政治等元素,多线条的叙事节奏一方面使得本剧人物关系饱满,情节矛盾充盈,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自乱阵脚”的可能性,使观众迷失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从目前播出的剧集来看,本剧整体上完成度很高,各类元素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共同统合在“寻找剃刀”的核心矛盾下。

以“闭环结构”推动情节发展已不新鲜,本剧编剧余飞早在谍战经典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就有尝试。不同于以往的是,本剧在保留了“谁是剃刀”的主线外,对于人物的设置和情感的表现方面更显成熟、丰满。通过令“边缘人物”许从良卷入寻找中共地下党“剃刀”的线索,层层迭进,推进情节发展。从最初许从良被怀疑是“剃刀”,到警察厅长金三普设计甄别警署高层是否藏有“剃刀”,再到营救日军战俘营中许从良再次被质疑与“剃刀”接触。在这样的叙事结构中,一个小闭环紧接一个小闭环,借由“寻找剃刀”这一核心矛盾又将每一个小闭环有序地串连在一起,使各段分剧情弥合在同一个主题之内。正是在如此严谨的叙事脉络之下,才使得悬疑、探案等富于悬念感的紧张元素能与喜剧、爱情等轻松幽默的舒缓元素有机搭配,并在这一弛一张、一松一紧中牵动观众的神经。

作为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良好的类型剧之一,谍战剧一直以来都是备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题材。然而近年来谍战剧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状态,均在既有的格局中架设剧情、设定人物,少有破局之作。在这一背景下,《剃刀边缘》的出现就显得更为珍贵,其以破格新奇的野性思维为国产谍战剧注入全新血液。无论是其着眼于“边缘人”的人物设定,还是以核心矛盾联结故事结构的叙事模式,或将为国产谍战剧提供新方向。

评价最好的谍战悬疑片(一部非常野的谍战剧)(2)

《剃刀边缘》改编自小说《谍战1933》,需要注意的是,囿于脱胎自原著的缘故,小说本身的人物丰富、关系复杂。本剧虽对一些人物角色进行了“合并”,但依旧显得尾大不掉,支线人物及其剧情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对于核心矛盾的表现,也使得观众读解剧情的成本过高,无法从一而终。此外,闭环式的叙事结构加快了本剧的叙事节奏,也使得悬念感贯穿全剧始终,但在本剧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却存在一种“悬念的断裂”现象,前一个悬念尚未解决,新的悬念渐次产生,减弱了观众的参与感,尚需精简与打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