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追海豚 郑成功骑鲸的传说(1)

郑成功追海豚 郑成功骑鲸的传说(2)

文/汪毅夫(作者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

关于郑成功骑鲸的传说,在范咸纂修的乾隆《重修台湾府志》里有一条记载:“顺治辛丑攻台湾,红毛先望见一人冠带骑鲸从鹿耳门而入,随后成功舟由是港进”,说的是清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窃据台湾的荷兰人“先望见一人冠带骑鲸而入,随后郑成功舟由是港入”。光绪年间,马清枢《台阳杂兴》有句并注曰:“骑鲸人去天难问(郑延平攻台湾时,红夷望见一人骑鲸从鹿耳门入)。”这简洁的一句诗、一条注里,有郑成功骑鲸的两个传说:攻台时骑鲸而来,逝世亦骑鲸而去。日据台湾时期,台湾新竹诗人郑鹏云也有诗语涉郑成功骑鲸而去的传说,诗曰:“石不能言笑口开,读书深处有莓苔。草鸡莫问当年事,鲲海骑鲸去不回。”末署“台阳郑鹏云题”。这首诗用隶书题刻于厦门太平岩的石壁上,至今保存完好,其近傍有名胜“石笑”和古迹“郑成功读书处”。

郑成功追海豚 郑成功骑鲸的传说(3)

台海洋面常见鲸鱼出没,在台湾海岸还发生过鲸鱼集体自杀的自然生态事件。如,清光绪年间何澄《台湾杂咏》有注曰:“(清代)同治十一年九月,有大鱼七尾登噶玛兰海口,又一尾至沪尾登岸。鱼大如轮船,多无目。又有最大一尾,背高如山,似押解登岸者。”

1962年2月1日适逢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厦门日报》1962年1月20日头版一条新闻的标题,就是一条标题新闻:“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本市热烈筹备纪念活动,郑成功纪念馆举行预展,《郑成功传》初稿写成,《复台记》剧本正在排演,学术讨论会准备举行。”这里说的“学术讨论会”即“福建省郑成功研究学术讨论会”,后于1962年1月26日在厦门召开。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陈孔立教授当年全程参与该会的筹备、召开和会后的综述报道。他回忆说:“这次会议实际上是由傅衣凌教授主持,他邀请了许多历史学家参加,可以说是台湾史研究的一次盛会。从此以后,傅先生要大家继续收集有关郑成功和台湾历史资料,他自己设法买到台湾出版的《台湾文献丛刊》,为台湾史研究打下了数据基础,并且组织大家开展研究,也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院)的成立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时间过得真快,60年过去了,当年有着花样年华和才华的陈孔立教授,于今已是92岁高龄。2022年2月1日是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纪念日,让我们“热烈举办纪念活动”吧!

郑成功追海豚 郑成功骑鲸的传说(4)

诗句歌咏骑鲸人

我在中国评论新闻网写了《郑成功骑鲸的传说及其他》,学界友人陈荣凯兄读后,即抄示歌咏郑成功骑鲸传说的诗作多种,诗、句情真意切。兹整理编次如下:

1.谢家树《赤嵌楼》诗曰:“荡荡漆城事可嗤,糖糜合筑欲何为。谁知鹿耳骑鲸客,梦入楼头月落时。”谢家树是福建明溪人,康熙年间到台,曾任台湾府学训导。是诗收乾隆《重修台湾县志》(鲁鼎梅纂修)。

2.杨浚《澎湖吊古歌》诗有句曰:“将军骑鲸去不返,空令赋手歌大哀。”杨浚是福建泉州人,清咸丰举人。

3.王则修《延平郡王祠古梅》诗曰:“骑鲸人去老梅妍,古色寒香二百年。数点欲流亡国泪,一枝尚带故宫烟。魂归月下心偏冷,春涌阶前品是仙。正气独扶王气在,漫将无地为伊怜。”王则修是台湾台南人,清末秀才。

4.林朝崧《春日杂感,次粤台秋唱韵八首》其七曰:“炎荒十七纪前开,破浪骑鲸说渡台。山水无情频换主,英雄埋骨易成灰。挽回沧海关天运,叱吒风云仗霸才。不信可人当代有,吾将物色遍蒿莱。”

5.林朝崧《观潮》诗曰:“百丈群飞白练寒,酒酣独立海门看。有灵曾助骑鲸客,惆怅东宁霸业残。”

郑成功追海豚 郑成功骑鲸的传说(5)

6.林朝崧《谒延平王祠》诗有句曰:“一夜骑鲸鹿耳门,荷兰名王竖降幡。”林朝崧,台湾台中人,清末秀才。

7.洪弃生《吊郑延平》诗有句曰:“痛哉骑鲸人,一去水”;《国姓涛歌》诗有句曰:“骑鲸直入鹿耳门。”洪弃生是台湾彰化人,清末秀才。

8.郑鹏云《吊郑成功》诗曰:“已从金厦据双门,还要骑鲸到七鲲。能使红毛归故物,敢将赤手抗中原。英风飒爽飞鸾岛,旧雨凄凉梦蝶园。三百年来明养士,如君才算报君恩。”郑鹏云是台湾新竹人,清末秀才。

9.吴德功《咏怀延平郡王》诗曰:“雄心誓与国存亡,蹇蹇精忠气激昂。诸葛一生终辅汉,沙陀三世永称唐。招徕频却天朝诏,拓辟来开盘古荒。堪叹骑鲸人去后,朱家苗裔孰扶匡。”吴德功是台湾彰化人,清末秀才。

10.连横诗《春日谒延平郡王祠》诗有句曰“骑鲸怅逝川”;《登赤嵌城》诗有句曰“骑鲸何处吊兴亡”;《春日游海会寺》诗有句曰“骑鲸何处水朝东”;《宁南门春眺》诗有句曰“极目骑鲸人不见”;《东游杂诗》有句曰“骑鲸人去风雷”;《万石岩》诗有句曰“东海骑鲸去不回”。连横是台湾台南人,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11.黄赞钧《鹿耳门》诗曰:“骑鲸人渺霸图空,鹿耳潮高旭日红。谁遣蛟龙终困此,惊涛怒吼海门风。”黄赞钧是台湾省台北人,清末秀才。

附带言之,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文学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的师生经常有友好的合作,同事、同学及师生关系融洽。他们在工作、学习之余,相谈甚欢的话题之一却是文史之辨,是“文学家长得不像历史学家”。我听他们谈笑,心里是认同“文学家长得不像历史学家”的。譬如,郑成功骑鲸的传说是文学家作诗的好题材,却不是历史学家论证的真证据;即使是文学家兼历史学家的连横,也是两副笔墨写文章:骑鲸传说可以入诗,却不在其《台湾通史》里作为论据。

本文选自泉州历史文化中心《泉南文化》2022年第1期

郑成功追海豚 郑成功骑鲸的传说(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