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场战争第25位:灭蜀之战

魏蜀吴三国最后怎么统一的(三国魏蜀吴的命运)(1)

战争概述:曹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征调十八万大军,大举伐蜀,双方在汉中阴平两线展开争夺。蜀汉大将军姜维弃汉中退守剑阁力保巴蜀,双方进入相持阶段。曹魏大将邓艾率万余兵马,从阴平小路经汉德阳(今四川江油东北雁门坝)入蜀,逼迫蜀后主刘禅投降,一举灭蜀,宣告着三国时代的终结

将帅星数:★ ★ ★ ★ ★ ★ ★ ★ 邓艾 姜维 钟会

魏蜀吴三国最后怎么统一的(三国魏蜀吴的命运)(2)

魏蜀吴三国最后怎么统一的(三国魏蜀吴的命运)(3)

魏蜀吴三国最后怎么统一的(三国魏蜀吴的命运)(4)

公元263年冬的江油要塞,显得如此的清冷和败落。老兵卒依然起得很早,他打开要塞门,提着扫帚开始清扫昨夜堆积的积雪,这是他多年的习惯,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

“刷刷”的声音轻轻在山间回荡。老兵卒累了,坐在塞门前的石梯上喘气。

蜀相诸葛亮逝世后,成都方面很快就撤销了阴平郡广武督,说是开销太大并且没有必要。蜀道之险,阴平一带之险不要说敌人,就是鸟都飞不过来,诸葛丞相太多虑了。在阴平、江油、武平一带驻守要塞的将士皆撤离下山。

老兵卒在山上呆惯了,又是孤家寡人一名,不愿下山,申请一个人留守独塞,在山上种了几块薄田,日子倒也过得清静。

一晃快三十年了,这日子过得可真快。

老兵卒突然觉得自己眼花,那山崖间似乎有人影晃动。

他揉了揉眼,并不是眼花,一个接一个从崖边爬上来。

神仙?妖怪?

老兵卒张大了嘴,一股冷风绊着碎雪喝进了肚子。他不知道,这群人,是来结束一个时代的。

此刻,蜀汉的成都,将无法入眠。

魏蜀吴三国最后怎么统一的(三国魏蜀吴的命运)(5)

诸葛亮于公元234年逝世后,蜀汉政权由蒋琬、费祎联合执政十八年。蒋、费二人在内政上继续遵守诸葛亮的执政方略,而外事上则一改诸葛亮时期对魏的采积进攻战略而改为防守为主。这期间是蜀国政治比较清明的时期。

蒋琬、费祎死后,姜维执掌蜀政,凭着对诸葛孔明的崇敬和北上中原不切实际的理想,姜维的对外战略又回到诸葛孔明时代,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略,先后九次北伐。

此时的蜀魏实力对比已经强弱分明,魏国当时的主要精力并不在蜀汉,而是司马氏与曹氏宗族的内部权力争夺,和在吴军在淮南一带的相持。

魏蜀吴三国最后怎么统一的(三国魏蜀吴的命运)(6)

但姜维举全蜀之力,九次北伐也不过取得了三胜三败三次无功而返的战绩。姜维的多次战而无功影响了他的蜀汉帝国的地位和声望,加之姜维常年在外征战,不在成都,放任了刘禅身边的宦官黄皓弄权败政。到后面姜维想除之而不能,反而只能屯兵沓中以避小人之祸,蜀政日益混乱。

与蜀汉政权来说,这是砸锅卖铁倾国力而为之。但对于魏国来说,却无伤大体,经过二三十年的恢复,魏国与吴、蜀之间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在灭蜀前,魏、蜀双方的人口达到五比一)。

而当司马昭平定国内异己势力后,他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对付日益衰弱的蜀汉政权。

但是灭蜀并不容易。且不说关中巴蜀一带群山峻岭易守难攻,而且从三国鼎立的格局形成以来,蜀、魏之间,虽然蜀弱魏强,但弱小的蜀方却一直扮演着进攻者的角色,曹魏方长期处于守势。现在转守为攻,谁可担当大任?

司马昭心中已有人选,灭蜀,非钟会、邓艾莫属。

钟会字士季,颖川长社人。其父钟繇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也是曹操旗下颖川士人集团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荀彧的关系非常密切。钟会年少聪慧,很受当时的名士们赏识,蒋济就曾说过此子绝非常人,以后必有大成。

魏蜀吴三国最后怎么统一的(三国魏蜀吴的命运)(7)

凭借其家世,钟会的仕途之路比较顺利。二十岁不到就出任秘书郎(掌管图书秘籍的官员,六品官员),二十九岁的时候就被封关内侯,成为司马氏的重要支持者。

在司马氏平定拥曹势力毋丘俭和诸葛诞的两次叛乱中,钟会都跟随司马昭出征。特别是第二次平定诸葛诞之乱,钟会正在为老母亲守孝,司马家的江山事大,钟会孝也不守了,屁颠屁颠跟着司马昭去平定叛军,出谋划策,被司马昭称为张子房再世。平叛结束后,司马昭升他为太仆,钟会不干,说我只要跟着大将军你干,当个心腹就行。

与钟会显赫的家世相比,邓艾则是草根庶族出身。

魏蜀吴三国最后怎么统一的(三国魏蜀吴的命运)(8)

邓艾字士载,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自幼丧父。公元208年,曹操南征,攻占荆州后,将当地百姓北迁,十一岁的邓艾随母亲迁到到汝南,家贫的邓艾只得为农民放牛为生,十二岁,邓艾又随母亲迁移到颖川。

出身低贱,邓艾本人又有严重口吃,看起来要想出头确实很难。

但知识改变命运。

邓艾虽然出身贫困,但家教甚好,在其母的教诲下得到良好的教育。当时北迁的屯民中,能识文弄字的很少。邓艾半个读书人的身份让他脱离了农间耕作,被任命为都尉学士。

但因为结结巴巴的,一句话都说不清楚,邓艾并不受上司重用,只是被任命为管守稻草的小吏。

直到他遇见了司马懿,被当时还任洛阳太尉的司马懿所赏识,征召他为太尉府的掾属。不久被司马懿派到东南巡察屯田,这正是邓艾的强项。邓艾回来后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被司马懿所采纳。

魏国的屯田搞得风声水起,邓艾的功劳很大。

邓艾开始他的戎马生涯,是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正始四年(243年),他出任参征西军事,后来转任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太守,开始与蜀国的正面交锋。

邓艾对抗蜀汉大将姜维,并不落下风,多次让姜维的北伐行动无功而返。

最重要的是邓艾在所任守之地,十分注意民生的安定和农业生产,这位文职出身的武将,打仗、治政都是好手。

在司马氏与曹氏政权争夺的内战中,邓艾算是司马氏的家臣,自然坚定不移地站在司马氏一方。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叛司马师起事,邓艾得知二人起事的消息,时任兖州刺史的他没有等司马师布置下令,就率兵抢先奔赴乐嘉(今河南商水境)搭建浮桥,为司马师快速平乱抢得了时间。后来邓艾又率兵大败叛军主将文钦,把文钦逼到东吴。

之后,邓艾被司马昭任命为安西将军,与陈泰一起抗击蜀军,在段谷大败姜维。

诸葛诞据寿春反叛,联合吴与司马昭在寿春激战,双方共投入近五十万兵力。蜀汉姜维也想乘火打动,再次北伐,却被邓艾拒在骆谷动弹不得,眼巴巴看着司马昭平乱成功。

平蜀,这是司马昭手中的两张王牌。

虽然邓艾资历更深,对蜀作战经验更为丰富,也更比钟会可靠,然而司马昭还是决定任用钟会作为平蜀的主将,个中原因除了两个不同的年龄和身世外,邓、钟二人对待平蜀的态度也至关重要。邓艾多次向司马昭上书,认为现在蜀难险关重重,又有姜维这样的一方大将镇守,还不是平蜀的最好时机。钟会则附和司马昭急于灭蜀建立自己威望的心理,大力支持举兵平蜀。

景元四年(262年)五月,司马昭征调大军十八万,其中钟会率十万大军从骆谷、斜谷(秦岭的南北通道),邓艾率三万大军从狄道(今甘肃临洮)向甘松沓中进军,拖住姜维的大军,再由诸葛绪率三万大军从祁山向武街桥头进军,切断姜维向汉中的退路。

邓艾、诸葛绪都是偏师,钟会才是主力部队,主攻方向。

魏蜀吴三国最后怎么统一的(三国魏蜀吴的命运)(9)

对于魏兵的大规模起兵,姜维有所预见和准备,但是他对此作出了一个错误的战略选择。有鉴于之前北伐“歼敌不多”,姜维决定一改过去诸葛亮时代在汉中将兵力分布在险关外围防御,改为在敌人来犯时,将兵收聚于汉、乐二城,等魏军深入攻关不克,退兵时各城出动,一举歼灭。

姜维的决策无疑于自弃险要,开门迎盗。

八月,魏军各路大军从洛阳出发。而蜀汉方面,令右车骑将军廖化往沓中支援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赴阳安关口增援,令外围各兵马放弃坚守诸围,退守汉、乐二城。

蜀汉方的战略让东线钟会主力在无抵抗的情况下就进入了汉中平原。

钟会在汉、乐二城稍作攻击,攻城不利的情况下,绕汉、乐二城不顾,继续西行,攻击阳安关口,阳安关口守将蒋舒率部投降,魏军攻克了阳安关,守关主将傅佥被杀。

阳安关一失,姜维伟大的战略构想宣告破灭。

而西线邓艾、诸葛绪则企图拖住姜维的五万蜀军以确保钟会主力作战。在沓中的姜维部得知钟会入汉中后,惟恐阳安关失守,快速向汉中移动。双方有过几次短兵接触,在邓艾诸葛绪的围追堵截下,姜维提前一天通过桥头,完成了战略移动。

钟会攻陷阳安关,姜维的五万主力也退向剑阁,力保蜀中。

钟会攻破阳安关后,大军沿金牛道前进。自古入蜀,必走金牛道,走金牛道则必过剑阁。

剑阁,姜维部在等着钟会,恃险而守,钟会的十万多部队没有机会,不能前进半步。

双方相持一月有余,姜维油米不进,钟会搞的政治煽动也不见效,钟大将军有了撤军的想法。

姜维摆脱邓、诸两人围堵,回援剑阁。路过阴平北口时,他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此处有樵猎小路,可通此路出绵竹、达成都,但鉴于此路山高岭峻,大军是不能通行的,于是姜维没有留下部队守此路口。

他认为只有疯子才会想到从此路通行。

邓艾追到阴平,将目光放到了这条樵猎小路上。他决定精选士卒,从此路突破。

魏蜀吴三国最后怎么统一的(三国魏蜀吴的命运)(10)

另一部偏师主将诸葛绪对邓艾疯狂的念头不感兴趣,以不是上头派下来的任务为由拒绝了,赶到剑阁与钟会主力会合,与姜维打持久战。

司马昭正愁于蜀中战事陷入困境时,接到邓艾从阴平突进的报告,没有过多的犹豫,批准了。

邓艾率领万余精锐,沿着那条不是路的小径出发,翻山越岭,竟然将这条路走通了。

十一月,邓艾的部队到达江油,进入了蜀中。

江油以下,高山险水,道路傍山背水,来者只能以左肩担物,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江中,号称左儋道。邓艾军经左儋道,通过七百里无人区,抵达涪县。

当邓艾军出现在成都平原时,蜀汉后方其实仍然有四万余兵,对邓艾的万余部队占据优势。但是对于魏军的出现,蜀廷没有任何准备,能打仗的将士都在剑阁、汉中前线,无奈之下,只有命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兵抵抗,诸葛瞻没什么军事才能,无法抵挡邓艾精锐部队,军败被杀。

面对来到成都平原的魏军,年迈的刘禅再也无心抵抗,出城投降,向邓艾的万余部队献上了二十八户、十万余甲、四万吏的士民薄。

建国四十二年(如果按刘备攻入成都的时间算为四十九年)的蜀汉政权宣告灭亡。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

邓艾:

灭蜀一战,作为偏师的邓艾在主力受阻的情况下,以万余奇兵从阴平小路千里奔袭,出现在蜀后方,一举灭蜀。这样的灭蜀方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不可复制的神话。

功高必然震主。灭掉一个国家,对于还不是皇帝的司马昭来说,实在是想不到有什么赏赐能与邓艾立下的战功相比。另一方面,攻蜀的主将钟会眼看灭蜀大功落于邓手,心也有所不甘,于是向司马昭告发说邓艾意图谋反。

这给司马昭处理邓艾落了借口,司马昭下令将邓艾押入囚车遣回洛阳。这时钟会已反,邓艾的部将追上囚车,放出邓艾。但监军卫瓘接到的是司马昭下达的必杀令,并不太在意邓艾是否冤枉,于是派田续在绵竹杀掉邓艾。

后来司马昭考虑到邓艾之死在朝中颇有争议,而且可以把屎盆子往钟会头上扣,于是帮邓艾平了反,其孙邓朗被任为郎中。

钟会:

钟会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当他率领二十万大军入蜀,一个聪明人必然产生的想法诞生了,凭借这二十万大军,据蜀自立,司马昭能奈他何?

入蜀后,钟会开始积极考虑反叛司马昭之事,先将诸葛绪、邓艾两大将先后装进囚车押往洛阳,再慢慢在军中排除异己。

很可惜,钟会的资历太浅,即使挤走邓艾诸葛绪,也无法稳定军心和手下那帮大将。钟会要反叛的消息传出后,被部将起事杀死。

姜维:

姜维是诸葛亮死后蜀汉军界的第一号人物,也是蜀汉政权实际的第五代执政者,只可惜姜维迷恋于诸葛丞相北伐,疯狂地向曹魏发动进攻。在曹魏即将大举进攻时,又制订了错误的战略,放弃汉中险要,从而加速了蜀汉政权的灭亡。

后主投降邓艾后,姜维看大势已去,也投降了钟会。不过他还是不甘心,并看出了钟会的反意,鼓动钟会反叛司马昭,试图从中浑水摸鱼。

钟会起事失利,姜维也被杀死。

纵观姜维一生,当一个驰骋沙场的战将有余,做一个持国当政的一方枭雄不足。

战争猜想:

邓艾成就灭蜀的传奇,一方面是邓艾惊人的军事观察能力、勇气和决心,一方面也是蜀汉方的大意与疏忽。如果姜维哪怕只在阴平小路要塞上设置千余兵力防守,邓艾的美梦恐怕也要落空。

此战魏军若退,那蜀国还能坚守多久?蜀国不灭,吴国又何尝不能坚挺。考虑到一统吴蜀后的司马西晋王朝短暂的表现令人失望,中国又陷入了比三国时代更糟糕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三国归晋,就一定是历史的最好选择吗?

当初邓艾率领着他那万余兵马,在众山险峻间寻找出来的,是一条改变了中国命运的小道。

夜狼啸西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