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宋代诗人宋伯仁的《清明插柳》道出了清明节插柳风俗早在远古时代,就有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清明戴柳、插柳有什么文化含义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古人清明插柳的文化内涵?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古人清明插柳的文化内涵(古人清明插柳的文化内涵)

古人清明插柳的文化内涵

“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宋代诗人宋伯仁的《清明插柳》道出了清明节插柳风俗。早在远古时代,就有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清明戴柳、插柳有什么文化含义呢?

清明戴柳、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神农即炎帝,为农业之神,是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一位贤圣的帝王,与黄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在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春天里,柳条最先萌芽吐叶,并且南北方都普遍存在,所以人们以戴柳、插柳的形式纪念他。

《燕京岁时记》载:“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由此而引发清明上坟扫墓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到了唐朝黄巢起义时约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每逢清明,家家户户都在井边插柳,成语“井井有条”即来源于此。唐朝诗人宋之问的“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韩翃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都记述了清明插柳习俗。

在古代,柳条还有挽留、惜别之意。杨柳吐翠,柳条摇曳,有万木生发、欣欣向荣之感,是春天的标志,人们向往春天,欲留住春天,让春常驻。再者,“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相赠,有难舍难分、恋恋不舍之意。《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句;唐刘禹锡《杨柳枝词》曰:“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所以,唐人送朋友东出西安至灞桥,折柳相赠,就此别过。古代地理专著《三辅黄图》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白居易在《青门柳》一诗中吟诵道:“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折柳赠别风靡全国,沿袭历朝历代。晚唐诗人雍陶出任简州(今四川简阳县)刺史,有一天送客到简阳城外沱江上的情尽桥边,向左右问起桥名的由来,身边的随从回答说:“送迎之地止此。”雍陶听后,大为伤感,联想到灞桥的折柳赠别,提笔将桥名改为“折柳桥”,并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郑学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