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有没有脑瓜子嗡嗡的?别急!接下来梳理梳理就明白了。

海龙囤是播州土司的军事城堡,原名龙岩新城、龙岩囤,修建于南宋末年,本为南宋王朝与播州杨氏土司联合抵御元军的战略工程。然而,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重修海龙囤的目的却是使之成为对抗明廷的军事堡垒。

贵州天堂寨介绍(你不知道的贵州)(1)

值得注意的是,龙岩新城、龙岩囤的称呼仅见于播州土司对海龙囤的指称,史料记载中均称之为海龙囤。那么,问题来了。海龙囤位于西南山区,距海遥远,既无海也“无龙”,何以称之为海龙囤呢?

网上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龙岩囤”被焚毁,易名“海龙囤”,意思就是“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但是,所谓“龙入海”不能兴风作雨,此说与常理不符!因为,龙入海正好可以“兴风作浪”,民间传说中四海龙王不正是管控风雨雷电吗?

根据史料记载,海龙囤在平播战争中就被称之为海龙囤了,完全不是平播后才改的名。平播中,左监军杨寅秋在给自己儿子的信中,称该囤为海龙囤,在《黔中与子嘉祚》信中,他说“扎营于养龙,距(老君)关十里,待克关之后,贼登海龙囤,环而围之。”《临皋文集》中曾8次出现海龙囤的名称,而不是龙岩囤。可见,在平播战争中,海龙囤的名字已经流行。

贵州天堂寨介绍(你不知道的贵州)(2)

《临皋文集》

还有一种“军师说”认为,杨应龙的军师孙时泰建议将龙岩囤改为海龙囤。据传,龙岩囤重建以后,杨应龙的军师孙时泰说,龙为深水神物,游浅水尚遭虾戏,居岩上尤为不利,因而将“龙岩囤”更名“海龙囤”,并派人在囤前修筑拦河大坝,蓄水成湖。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坝未筑成,负责筑坝的将军被处死,因而筑坝处被民间称为将军堰。关于这种说法,貌似有一定道理,然而却没有一篇史料有相关记载。

贵州天堂寨介绍(你不知道的贵州)(3)

另外,还有一种风水说,认为杨应龙把龙岩囤改名为海龙囤,并拦河造海龙坝,是“按民间传说,龙应该生活在天空或海里,基于此,杨应龙将龙岩囤改名为海龙囤。”“深谙堪舆破解之法的杨应龙,为解龙岩囤缺水困局,他在重修龙岩囤时用风水之法破解‘旱龙’格,首先将龙岩囤更名为‘海龙囤’,使‘旱囤’(龙岩囤)带水。此‘水’非一般之水,而是‘海’水,他借此意喻自己是海之龙,非一般江河小龙可比。”

军师说、风水说是民间传说,并未见诸于史料记载,这种说法为塑造杨应龙形象而产生,此说也与海龙坝的历史相矛盾,海龙坝并非杨应龙修建的拦河坝,而是盛产稻米的河谷盆地。

贵州天堂寨介绍(你不知道的贵州)(4)

现今遵义海龙坝

当年海龙屯考古遗址发掘领队李飞考察了龙岩囤和海龙囤名称产生的背景,分析了使用龙岩囤和海龙囤名称的主体,指出“龙岩囤是播州杨氏内部使用名称,海龙囤则是外界所用名称,这应该是内外有别,龙岩囤这个名字早于海龙囤。但‘龙岩囤’或‘龙岩新城’的称呼,只出现在‘严禁碑’和‘杨文神道碑’这类由杨氏自己撰写或托人撰写的碑刻铭文中,并没有出现在杨家以外的人所书的传世文献里。相反,‘海龙囤’之名在杨氏的文献里毫无痕迹,只出现在中央王朝的文人言论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杨应龙重修海龙囤,目的是将其作为对抗明军的堡垒。杨应龙在《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中仍用龙岩囤名称,其原因在于龙岩囤是南宋末年播州地方权力集团杨文报效南宋王朝的见证,代表了杨氏家族忠君报国的理念。据清代学者郑珍考证,杨应龙自署名为“海龙囤骠骑将军”,这一署名是有道理的,当时,龙岩囤已经被称为海龙囤了,人们已经不太知道龙岩囤的名字了,这也是明代典籍中只出现海龙囤一词的原因。

实际上,海龙囤名称来源于附近的海龙坝,海龙坝并非杨应龙所修的拦河坝,而是盛产贡米的平坝,海龙坝名称由来已久,是播州杨氏土司的官庄田,因附近的海龙塘而得名。

贵州天堂寨介绍(你不知道的贵州)(5)

值得一提的是,海龙囤现在的名字已经变为海龙屯了,2000 年6 月,遵义市文化局申报海龙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以“海龙囤”上报,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其进行评审,认为海龙屯是我国宋、明时期的军事设施,主要功能是屯兵而非屯粮。2001 年6 月25 日,国务院则以“海龙屯”公布。至此,海龙囤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地名。据此,历史遗产的用名为海龙屯。把历史上“海龙囤”的名称更名为了“海龙屯”。

体验多彩贵州 乐享温暖人生

一键转发,为贵州点赞!

资料来源: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郗玉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