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在清朝题材影视剧里,经常可以看到总督、巡抚,还有道台、臬台、藩台这些对官员的称谓,那么这些都是多大的官职?

清朝各个总督和巡抚(清朝的总督巡抚)(1)

【公告,本号由原来头条号“知兵堂光亭”搬迁而来,敬请大家继续关注支持】

在清朝题材影视剧里,经常可以看到总督、巡抚,还有道台、臬台、藩台这些对官员的称谓,那么这些都是多大的官职?

“台”,古时候是称呼对方的尊称敬辞。对不认识的人,表示礼貌通常就尊称为“尊台”,询问陌生人的名字称为“台讳”或“台甫”。官场上,“台”作为尊称就更为普遍了。明清之前,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以及宰相这样最高职位的官员,通常被尊称为“台鼎”。到了明清时期,上至内阁大学士,下至地方州县官员几乎都有对应的“某台”敬称。唯一的例外,就是代行丞相职权的内阁大学士,以及雍正朝设立的军机处大臣,都被尊称为“中堂”,这是因为大学士的办公地点在内阁,中书居东西两房,大学士居中,所以被尊称为中堂。

清末名臣李鸿章官居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所以下属都尊称为“中堂大人”。

在经典老电影《甲午风云》里有这样一个场景:

  由王秋颖饰演的李鸿章与洋人谈判,洋人出言不逊,激怒了在二堂等候,由李默然饰演的邓世昌,他忍不住将茶盅重重一磕,说道:“一派胡言!”邓世昌此举惊动了里面的洋人和李鸿章,李鸿章喝道:“谁在二堂喧哗!”李默然走进正厅:“回大人,是标下邓世昌,拜见中堂大人!”

多年以后,王秋颖病重,临终前很想见李默然,正在外地拍戏的李默然闻讯后立即赶到医院。医务人员不准他进病房,双方起了争执,就在这时,病房里的王秋颖问道:“谁在二堂喧哗!”李默然闻声,一把推开医务人员,闯进病房,将衣袖左右拂扫,趋步上前,单腿打千,低头道:“回大人,是标下邓世昌,拜见中堂大人!”

弥留之际的王秋颖紧紧攥住李默然的手,泪流不止。俄顷,溘然长逝。

清朝各个总督和巡抚(清朝的总督巡抚)(2)

明朝时期,总督和巡抚都是都察院差遣巡视地方军政要务的临时性官职,到清朝才逐渐成为固定官职。而且总督的最初职权是“总督军务”,是负责军事的武官职务,后来才逐渐成为负责行政事务的文官官职。

总督分为两类,一类是地方官职,全称是“总督某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清朝地方行政体系分为省、府、县三级,总督是一省或二三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也是最高级别的地方官员。例如直隶总督和四川总督是只掌管直隶和四川一省,不过直隶总督虽然只负责一省,但地位却最高,为各地总督之首。再如两广总督是掌管广东广西两省,闽浙总督是掌管福建浙江两省,东三省总督则负责东北三省。

还有一类则是负责具体事务的,如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

总督的品秩为正二品。但清朝惯例,总督都会加兵部尚书衔或都察院右都御史,有了这样的加衔就是从一品。由于总督在明朝也被称为“制军”,所以,总督的尊称就是“制台”,清朝官场惯例,下属是不会称呼总督大人,而都是称呼制台大人。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则被尊称为“漕台”和“河台”。如果加兵部尚书或督察院右都御史会被尊称为“部堂”。如果总督加太子少保衔,则会被尊称为“宫保”,加太子少保衔的是特别的优待,要是还尊称“制台”就是不懂规矩了。

今天没有和总督完全对应级别的职务,应该比省级高,但又比大区要低,例如现在的华东区包括了六省一市,大致相当于两江总督加闽浙总督再加山东巡抚。

清朝各个总督和巡抚(清朝的总督巡抚)(3)

巡抚在明朝和总督一样,也是临时性官职,代天子巡视地方、安抚百姓,掌管一省行政、军事、监察、司法等各项权力。到清朝,巡抚也成了固定官职,掌管一省军政、民政、吏治、刑狱、关税、漕政等,是掌管地方一省行政的最高长官,也统辖本省的绿营兵马,并拥有直辖部队抚标营。

巡抚说起来是一省之长,不过由于上头还有总督,所以权力受到了一定削弱。虽然巡抚在名义上受总督节制,但严格来说,巡抚不是总督的属官,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地方大员。但总督毕竟掌管两三省,在一个省的影响力往往不如直接管理的巡抚,加上总督和巡抚都有密折专奏权,巡抚也可以参劾总督。所以巡抚也不比总督差多少。之所以要在地方上既设总督又设巡抚,主要就是这两者相互制衡,以便皇帝集权的巩固。考虑到有的省督抚衙门同在一城,彼此间容易产生矛盾和掣肘,清末专门规定,总督所驻之省不设巡抚,以避免督抚矛盾。

巡抚的品秩为从二品,比总督差一级。清朝惯例,巡抚通常会加兵部侍郎衔,那就是正二品。巡抚的官职最初就是安抚百姓,所以尊称就是“抚台”,除了“抚台”巡抚还有一个尊称是“中丞”。

现代和巡抚相对应的级别很清楚,就是相当于现在的省级主官。只有总督、巡抚才能被称为封疆大吏。

清朝各个总督和巡抚(清朝的总督巡抚)(4)

巡抚之下就是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布政使在明朝初年是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后来设立了总督和巡抚后,布政使的地位、官阶和权力就逐渐下降。到了清朝,布政使就成了仅次于巡抚,算是巡抚的副手,是明确的上下级关系。但从官阶上看,二者级别是一样的,布政使的品秩也是从二品,如果巡抚没有加兵部侍郎衔,品秩就是和布政使一样,都是从二品。只有加了兵部侍郎衔的巡抚是正二品,这才比布政使高了一级。加上布政使也有密折专奏权,同样可以直达天听,并不比巡抚逊色多少。

布政使的尊称是“藩台”,现代和布政使相对应的级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

在布政使下面是按察使,掌管一省的司法、治安、刑狱,品秩为正三品,比布政使低了一级,和布政使一样都是巡抚的属官。按察使的尊称是“臬台”,现代和按察使相对应的级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省公安厅长还兼法院院长和检察长。

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的抚台、藩台、臬台被并称“三台”。巡抚是全面总抓,布政使是主管副省长,按察使则是分管公检法的副省长。

省一级官员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就是提督学政,简称学政,负责掌管一省文化教育和科举考试。学政没有固定的品级,甚至都不属于地方官员体系,学政是由皇帝任命,直接向皇帝负责,任期满了就离开,而不是在地方上逐级升迁,属于过路菩萨,但由于是皇帝直接任命,有点钦差的性质,所以在地方上地位超然,连巡抚都要客气三分。学政的尊称自然是“学台”,和学政相对应的级别,应该就是省教育厅厅长。

清朝各个总督和巡抚(清朝的总督巡抚)(5)

省级以下是道,有人认为清朝地方机构是省、道、府、县四级,这是不太严谨的,道和总督很相似,那么照这样的逻辑,应该是督、省、府、道、县五级了,所以将道作为一级行政区划是不确切的。

道的官员叫道员,和总督一样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布政使、按察使的副手,负责协助布政使、按察使和地方各府之间上传下达的角色,布政使的左、右参议,叫分守道;按察使得副使、佥事,叫分巡道。分守道和分巡道都简称道员。分守道可以管辖一个或几个个府,分巡道与分守道相同,不过主要侧重司法诉讼方面。分守道和分巡道最初不具备地方行政职能,但后来却逐渐成了介于省和府之间的一级行政职能,其中有些道员还获得了密折奏事权,职权更是在知府之上。

第二类是专责道员,是在一省之内专门负责一项事务的官员,如粮道、河道、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等等,这类道员一般由当地同品级官员兼任,当然也有专任的情况。

道员的品秩为正四品,也有个别道员高配从三品甚至正三品的情况。道员的尊称自然就是“道台”了。作为布政使、按察使副手的道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分管副省长。负责某一项具体事务的专责道员,,一种具体负责某一项工作,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粮食厅厅长,水利厅厅长。

道以下就是府,府是中国古代一种地方行政区划,下辖若干县。辛亥革命后,府这一级机构就被取消了。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是知府,掌管一府的行政,总领下属各县,职权包括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各种政务。

知府的品秩为从四品,尊称就是“府台”,行政级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地级市的市长市委书记。

清朝各个总督和巡抚(清朝的总督巡抚)(6)

府以下就是县,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称“知县事”,简称知县,民间俗称县太爷,只有知府以上官员才能称大人,知县只能称老爷,所以民间俗称太爷。知县主要掌管一县政治、经济、军事、诉讼等,通常科举考上进士就可以出任知县,由此开始仕途。知县的品秩为正七品,尊称就是“县台”,行政级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县长县委书记。

尊称为某台,通常都是对文职官员,而武职的尊称就不用某台了。例如提督,全称是提督军务总兵官,是统领一省绿营兵的军事长官,品秩为从一品,相当高了,地方上最高官员的总督才不过正二品,总督只有加兵部尚书衔或都察院右都御史才是从一品,刚刚和提督平级。提督的尊称是“军门”,像北洋水师的提督丁汝昌,部下就是称呼“丁军门”。提督的品级很高,差不多可以相对于现在的中将上将,但从职权上看,却只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

可见,清朝的管制还是很复杂的,等级分明,各级官职对应的尊称也各不相同,要是叫错了,轻则被斥责,重的恐怕还会挨板子。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网名光亭,长期从事军事战史研究,曾多次在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担任军事栏目嘉宾。出版过二十多本军事书籍,可在微店“知兵堂书店”、某宝网店“知兵堂书店”上咨询购买。现在喜马拉雅上有个人专栏“老周军事”,制作军事类音频节目。在各大视频平台都开设“老周新观察”视频号,解读军事热点,敬请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