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清局势

喜欢近代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晚清时期,也就是1860年前后。世界各国,只要是没有彻底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基本上都走向了崛起的道路,开始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社会发展进程。

其中,就有: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沙俄的1861年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美国的南北战争,清朝的洋务运动。

统一、改革、维新、战争、运动,虽然名称不同,但实质都是一样的。德国、意大利、沙俄、日本、美国,这五个国家,继英法之后,走向了大国崛起的道路,成为工业强国,成为世界列强。

这五个国家,和清朝一样,都被英国或者法国揍过。其中,德国是挨揍次数最多的国家。同样地,清朝也和这五个国家一样,进行了洋务运动,意在工业强国。

晚清灭亡时有多强大(为何晚清无法崛起)(1)

然而,结果却截然不同,清朝失败了。最后,沦落到只能跟那些彻底沦为殖民地的国家相比较了。

更有意思的是,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经过分析发现,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前,也就是1895年之前,晚清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一。

1895年之后,才被英国超过。1905年之后,又被美国超过。清朝覆灭,是在1912年。也就是说,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起,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条约的清朝,是世界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度。

这就能解释很多问题了:

1. 为何晚清面临内忧外患,还能维持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

2. 为何太平天国运动无法推翻满清的统治?

3. 为何晚清没有被西方列强瓜分,彻底沦为殖民地?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晚清的实力,在1840年前后,虽然遭到英法联军的入侵,可是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弱小。真正拉开差距,还是在1860年前后。

1840年之前,英国同清朝的贸易,长期入超。对于英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除了输入鸦片,竟然找不到能够与清朝竞争的方法。从这一点来说,一方面可以看到小农经济对贸易的排斥,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小农经济的稳固。

1840年前后,清朝是道光皇帝主政。这个皇帝即位后,就开始了励精图治。首先是改组军机处,整顿吏治,清查陋规。其次是漕粮海运、改革盐法、允许开矿。最后是平定回部,任命林则徐主持禁烟,进行鸦片战争。

再看看英国。在1840年前后,完成了三件大事。首先是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飞速发展。其次是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最后是依靠东印度公司对外殖民扩张掠夺,打下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英国在进行海外殖民掠夺的过程中,对清朝发动了鸦片战争。仅仅通过一支四千人的军队,就击败了清朝,迫使清朝签下了《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失败,清朝都签下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天朝”梦还没有醒?那这个睡眠质量也太好了。

二:地理环境

晚清无法崛起,主要是三个因素:地理环境、人口结构、国家意志。这三个因素,是递进式的。因为地理环境,影响着人口结构,而人口结构又决定着国家意志。

许多历史学家研究发现,中国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只是,这种萌芽状态只表现在茶叶的种植、生产、销售这一个生产领域,并不涉及其他生产。汉武帝晚年下了罪己诏,桑弘羊推行的许多政策也被视为与民争利,被废除了。

到了宋明两朝,朝廷推行了盐铁茶等专卖制度,一些容易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全部被收为朝廷官营。仅仅在纺织业生产,出现了许多的手工作坊,有多台人力纺织机,表现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清朝时期,纺织业生产,除了被朝廷设立的织造局垄断外,民间的纺织作坊,拥有多少台纺织机,也有具体的限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直无法发展起来,更无法推广到其他生产领域。

其中根源,就在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于其通过气候、地形、资源等自然条件,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运行成本,包括生存成本和生产成本,进而决定这人类社会的人口增长率,包括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

同时,人类社会求得生存与发展,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进行生产。人与人之间的依赖程度,决定着集体的力量。

南方地区,指的是淮河、秦岭以南,南岭以北的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两岸的省份。南方地区,气候适宜,丘陵环绕,小型冲积平原较多,水网密布。

因为气候适宜,社会中的个人,无须摄入高热量食物抵御严寒,也无须储备大量衣物,就能够生存下来。因为丘陵环绕,动植物资源丰富,且生长周期较快,社会中的个人,通过农耕、畜牧、渔猎这些初级的生产方式就能够生产下来。

气候与资源两者的作用,南方地区的人口,消耗少,产出多,生存成本极低。这里的人口,无须相互依赖,就能以少量的人口进行社会生产。或是一个家庭,或是一个宗族,仅仅通过由血缘缔造的社会组织,就能够建立起社会生产秩序。

由此,南方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极高,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的人口增长特别高。基本上,就是一个农村家庭能够生养七八个小孩,不用担心养活不了,很容易形成庞大的宗族社会。一个宗族可能覆盖几个村庄,甚至一个小镇。

晚清灭亡时有多强大(为何晚清无法崛起)(2)

这意味着,在古代农业社会,宗族与宗族之间争夺水源、土地等矛盾是南方社会的主要矛盾。宗族与宗族无法打破界限,族规往往凌驾于法律之上。古代皇权不下乡,就是迫于这样的社会形势。

由于生存成本低,一个人无须依赖于另一个人就能够生存下来,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也就比较低。这就无法集中人口,构建庞大的严密的社会组织,通过社会分工,去发展经济效益更好的社会生产。

经济效益更好的产业,无疑是盐铁茶等为社会生产提供工具制造的产业,或者是为民众生活需求提供保障的产业。放到现代社会来说,就是高端制造业以及信息产业、航空产业等。前者就是制造各种生产机器,后者为信息化时代提供通讯服务。

南方地区,发展出经济效益更高的产业,在历史上,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王朝南迁,为了抵御北方入侵。第二种是王朝分裂,军阀混战。一般情况下,这种强制性的发展,非常缓慢。所以,在古代中国,南方地区基本上都是被统一的地区。

三:人口结构

南方地区,小型冲积平原或者河谷比较多,十分利于精耕细作,粮食产量很高。山地丘陵地带,又十分有利于经济作物的种植。加上长江流域,水量大,有利于通航,水运便利。

粮食产量高,那么农业生产领域就能涌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去从事其他的社会生产。经济作物丰富,水运成本低,使得农商经济十分繁荣。农商经济繁荣,说的是:有大量的农产品能够流入市场,变成商品,进行贸易。很多手工业作坊,实际上都是家庭式的农产品加工作坊,给农产品带来的经济附加值并不高。

晚清时期,整个南方地区的商品经济繁荣,就是这种农商经济的繁荣,极度依赖于大地产储备更多的农产品。这种生产,无法发展出大型工厂,为更多的人口提供工作。只会催化土地兼并,使得更多的人口沦为佃户,通过经济掠夺佃户,降低生产成本。

佃户失去耕地之后,在生存成本极低的情况下,艰难地存活着。农商经济因为无法发展,根本无法为这些失去耕地的佃户提供工作岗位,将他们从农民变成手工匠人。这个时候,南方地区,除了没有相关产业革新技术之外,还抑制了人口的自然增长。

所以,在没有技术革新的情况下,南方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就会陷入停滞。这就是古代南方地区,依赖于中原人口南迁才得以开发的根本原因。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才得以开发。

总结来说,南方地区生存成本和生产成本双低的情况下,十分不利于技术革新,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在大一统王朝的作用下,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引动着整个王朝内部的人口结构。大量人口被吸引到南方地区,而资本总是追逐着人口流动的方向。

对于清朝来说,整个版图内,在地理环境影响下,人口生存成本与生产成本双低的地区,只有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由此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核心。继而导致了整个社会的人口无法向工业生产领域流动,大量人口囤积在农业生产领域。

四:国家意志

国家意志,即全体国民求生存与发展意志的集合。这个定义来源于两个方面:

1. 马克思有一个伟大的发现:人只有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需要,才能做其他事情。

2. 叔本华哲学的一个发现:人类与其他生命一样,只是求生意志的外在表现,这种表现被称为意志世界的表象。

结合这两个方面,便是国家意志的定义。在晚清,人口大量囤积在农业生产领域,无法向工业生产领域流动,技术无法革新。这就决定了晚清政府的一切决策,前提条件都是为了保障农业生产领域庞大人口的生计。

这些人口,无法向工业生产领域流动求生,只能通过修建水利设施,通过开荒得到更多的耕地,通过引进高产农作物得到更多的粮食。晚清政府的一切决策,必须以这些人口求生存与发展的意志为先。

进一步地说,受社会的影响 ,进入晚清朝堂的那些人物,也只会想到这些。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晚清政府的官员,只会想到推广来自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全力发展农业生产。他们不会想到通过引进国外的技术,继而大力兴办工厂,为更多人口提供工作,解决社会问题。

所以,在鸦片战争战败结束之后,道光皇帝励精图治,意在革新振作的一系列行动都戛然而止。这就陷入了历史的循环,和以往各个王朝一样,农民起义爆发了。

因为西方列强入侵,商品倾销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失业的人口更多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相比以往的王朝,规模更大。

这些农民起义,区别于秦隋元三朝末期的起义,与汉唐明三朝末期的起义非常相似。前者,爆发农民起义后,不会流动,而是保境安民,建立割据。后者,就非常具有流动性,四处破坏生产,裹挟民众。

凡是流动性的农民起义,一定是不好的,如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凡是不流动,建立武装割据的,一定是好的,比如说,朱元璋通过农民起义,成功推翻元朝。

晚清时期,国家意志被分为起义、改良、革命三个方面,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起义的方面,主要是农民,与历朝历代类似。改良方面,就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革命方面,自然是向西方学习,由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斗争。

对于晚清来说,洋务运动,得不到农民的支持,也得不到商人的支持。洋务运动的实质,就是将以往官办的手工业生产,通过引进西方的机器,变成大型的机器工厂。这样的改良,既没有农民带来的人力支持,也没有商人带来的资金支持,注定是失败的。

这三个方面,都无法做到让晚清时期的中国崛起。对于晚清来说,要驱动国家意志走向工业化强国的道路,就必须率先发展军事工业,先抵御外来入侵。

晚清之所以能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能够继续维持半个世纪的统治,在于西方列强入侵的情况下,民众必须拥护晚清政府。不管晚清政府多么差劲,只要其敢于抵抗入侵,就能得到拥护。利用这样的拥护,率先发展军事工业,晚清才能解决其他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然而,在地理环境的作用下,在人口结构的现实情况下,涌入工业生产领域的人口实在是太少了,仅仅只有东北发展了一些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东北地区,在地理环境的作用下,生存成本和生产成本双高。两者双高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依赖,组建庞大的严密的社会组织,发展更有经济效益的产业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

在大一统王朝的支配下,东北地区必须服从于文明中心的国家意志,无法自行发展。人口以及资本只会向中原地区以及南方地区流动。这就是晚清无法崛起的根本原因。

直到清朝覆灭,军阀割据的局面出现,东北有了自身发展的意志,人口和资本流动也被军阀割据所阻隔,东北才快速发展起来。从而出现很多人跑到东北去打工的历史现象。

张作霖这个军阀,成为了最具有实力的军阀。假如没有日本的入侵,蒋介石与张作霖,谁能笑到最后,还不一定。

晚清灭亡时有多强大(为何晚清无法崛起)(3)

五:吸取教训

清朝,立国在东北,接着入主中原,随后平定南方,最后击败准噶尔,统一全国。解放,先东北,接着是中原,随后平定南方,最后一路向西,完成统一。

清朝覆灭,朝代更迭,强弱兴衰,依然遵循着以往的历史规律。唯一的区别,就是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干涉下,草原和宝岛,还没有回来。

我们要吸取的最大教训,就是要深刻地认识到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相比清朝,人口大量囤积在农业生产领域。在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人口却大量地囤积在中低端制造业领域。

我们既要开眼看世界,也要有自知之明,绝不能重复“天朝上国”的迷梦。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又怎么样?晚清时期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一, 能说明什么?最多说明我们在经济上又回到了1840年的位置。

变化的是时代,而不是位置。在七十年前,勒紧了裤腰带,也要搞顶尖的军事科技,以保家卫国为先。三十年前,在已经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下,以经济发展为先。

工业时代,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发展经济,肯定要率先发展中低端制造业,建立完整的工业生产链。因为中低端制造业的物资生产,关系到广大民众在工业社会的基本物资需要。所以,三十年前,就得反复强调制造业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

到了今日,中低端制造业明显生产过剩,控制其规模,限制人口和资本继续往这个生产领域流动,是必然的选择。这个时候,还在鼓吹制造业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这显然就是重复晚清的悲剧。这与晚清,全国人口大量囤积在农业生产领域,没有什么区别。

最大的区别,就是时代变了,晚清时期是农业社会,现在是工业社会。然而,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没有变化的。

全国的人口和资金,依然大量地被吸引到南方地区,从事着经济效益极低的社会生产,反复内卷,造成了人口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与晚清,引入美洲的高产农作物,极力推广,兴修水利,大量开荒,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南方地区,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极低,根本无法集中人口进行社会分工,继而发展经济效益更高的产业。

要发展经济效益更高的产业,位置决不能放在南方地区,应该放在东北,至少是黄河以北的地区。所有的高科技产业,都应该向黄河以北迁徙,才能快速地发展起来。以产业迁徙带动北方的发展,继而调整人口结构,才是未来的方向。

任何鼓吹南方经济发展强劲,鼓吹制造业才是中心的那些人,要么是认知太低,根本不懂历史,要么是别有用心。

全文完,感谢阅读,期待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