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数学家鲁索在1988年所发表了基因镜像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每个人都有一个双胞胎,存在于这世界的某一处,但是从机率和自然定律推断,你们几乎永远也不会遇见对方。

鲁索相信世界上任意二人之间的关系,不会超过四个人连结。所以,据此理论,你可以透过四个人、五种关系来连结到你的镜象。在这世上,你唯一可能遇到你的镜象的地方,就是第八块大陆。鲁索计算的结果认为这地方应该在南太平洋的某处,它不一定是一个面积庞大的洲,也可能是个小岛。称它为大陆,因为来自其它七个大陆的人们,都可能在这里遇到自己的镜象。

但是你真遇到自己镜象的机率,只有15 / 4,815,162,342。同一时间,推测能遇到自己镜象的最高人数是16人。根据机会和机率,大概每二十三年,构成你的基因才会再发生一模一样的组合,因而形成另外一个你。你和你的镜象能够同时存在于世界上的最高年数是42年。所以,人们会在不同时间死去。

这个理论据说是伪造的,但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法国电影《两生花》和日本电影《情书》都是受了这个理论的影响而创作的。

想象这世上某个你不知道的地方,有一个与你外形和性格极为相似的人,却拥有与你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命运,听起来真让人感到神秘又浪漫。

几百年前的曹雪芹,显然不可能知道基因镜像理论,但他无师自通地在《红楼梦》里也设计了这样的情节。书里有真假两个宝玉。贾宝玉是长安京城荣国府的少爷,甄宝玉是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的公子。

假宝玉有哪些种类(真假宝玉的基因镜像)(1)

贾宝玉有玉,甄宝玉无玉

贾家的故事是全书主线,不用细说。甄家的情况,跟贾家极为相似:

那等显贵,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祖母溺爱不明,每因孙辱师责子。

甄宝玉“因长得齐整,老太太很疼。自幼淘气异常,天天逃学,老爷太太也不便十分管教。”

甄家的家庭环境,跟贾家一模一样。

甄宝玉说:

“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又常对跟他的小厮们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

这副“万般皆下品,惟有女儿尊”的态度,与贾宝玉真是如出一辙。贾宝玉也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假宝玉有哪些种类(真假宝玉的基因镜像)(2)

喜欢跟女孩子们扎堆儿

但是注意,甄宝玉只说女儿二字高于阿弥陀佛、元始天尊二位。这二位分别是佛家和道家的世尊,却不肯对儒家有丝毫贬低。可见甄宝玉对儒家十分尊崇。

相应的,贾宝玉也喜欢毁僧谤道,又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这独尊儒家的思维,与甄宝玉也是一模一样。

后来听得里面女儿们拿他取笑:“因何打急了只管叫姐妹做甚?莫不是求姐妹去说情讨饶?你岂不愧些?”

他回答的最妙。他说:“急疼之时,只叫‘姐姐’、‘妹妹’字样,或可解疼,也未可知,因叫了一声,便果觉不疼了,遂得了秘法:每疼痛之极,便连叫姐妹起来了。”

由此可见,这个甄宝玉对女儿的态度,以及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都跟贾宝玉非常一致。更绝的是,甄贾两家都是金陵人,是老亲,又是世交,来往频繁。

第五十六回,甄家派了婆子上京来拜访贾家,见到贾宝玉,惊讶不已,说是外貌跟甄宝玉极为相仿。而且甄宝玉也是喜欢女孩,讨厌婆子,说婆子们糊涂,慢说拉手,他的东西,婆子们略动一动也不依。

贾宝玉也有一番类似高论:“女儿未出嫁时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了光彩宝色,是颗死珠子,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这两个人从外貌到思想竟是完全相同的,用贾雨村的形容,“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宝玉后来梦中去金陵甄家,看到甄宝玉住的院子,说“除了怡红院,也更还有这么一个院落”。可见,连他们的住所都很相似。

假宝玉有哪些种类(真假宝玉的基因镜像)(3)

甄贾宝玉的故事,符合了基因镜像理论


甄家的情形也与贾家十分相似,“独他家接驾四次……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甄家后来的问题也与贾家相似,贾家尚未败,甄家已被抄,算是给贾家的灾难作了预演,可惜贾家不能重视,贾母一心只想着预备中秋节赏月的享乐。

江南甄家其实更近似于现实中的曹家。曹家曾世袭江宁织造,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十六岁时入宫为康熙銮仪卫,康熙二十九年任苏州织造,三年后移任江宁织造,恩宠极盛。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江宁织造是肥差中的肥差,康熙下江南时,六次里有四次住在曹家。曹家每次接驾,都花钱无数。虽然朝廷可以报销一部分,但是大头还得曹家自己消化。所以,到曹寅过世的时候,账上还有三百万两的亏空。

康熙自己也知道江宁织造是肥差,所以才多次让曹家接驾,有些官职的“肥”是皇帝认可和默许的,因为喜欢你,所以给你做贪官的机会,反正贪来的钱也是要给皇帝花的。

《红楼梦》里贾琏奶妈说的对,“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那些钱买那个虚热闹去?”不过,如此大的亏空对曹家也是沉重负担,就此成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一点,跟贾家建造大观园迎接元妃省亲,从而加剧经济危机也是异曲同工。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甄、贾两个家族的衰落,甄家尤其像曹家,这使得这部小说有了些许自传的意味,但毕竟又不是自传。我们可以认为,甄家其实就是现实的贾家,但是在小说里,甄家应该又不同于贾家,作为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曹雪芹不可能设计两个完全一样的家族和人物,所以,甄家的结局应是不同于贾家。

曹雪芹在故事里设计了两个平行宇宙,同一个家族,在不同的平行宇宙里有了不同的结局。现实中的曹家是甄家的背景、贾家的结局,曹公为此而遗憾,也在小说里设想了另一种可能。

在贾家败落之前,秦可卿和秦钟姐弟先后去世。他们姓秦,秦即情,因为此书“大旨谈情”。这个情,指的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副贾宝玉深恶痛绝的对联,恰恰是《红楼梦》要告诉读者的生存之道。

秦可卿和秦钟死前分别给自己的好友,凤姐和宝玉留言。

秦钟劝宝玉此后要“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可卿的建议则更为具体:

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也没有典卖诸弊。便是有罪,己物可以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

可惜,凤姐和宝玉,谁都没听进去,更没有照此行事,所以后来贾府才一败涂地,永不翻身。

甄家结局应是相反:甄家的当家人,由于某种原因,采取了类似于可卿建议的方式,保全了一部分家族产业,使得包括甄宝玉在内的子孙可以回家读书务农,有了谋生的退路和重整旗鼓的可能。这是曹雪芹对家族的美好愿望,但在现实中,贾家的结局才是真实的。假作真时,真亦假。

甄宝玉在家族败落后,没有像贾宝玉一样一蹶不振,他改变了自己以往的生活态度,发奋图强,读书取仕,重振家声。

假宝玉有哪些种类(真假宝玉的基因镜像)(4)

甄宝玉后来考了进士,做了官,封妻荫子

甄宝玉与贾宝玉相同的是小名,他们的大名一定是不同的。甄宝玉取小名宝玉,是因为长得白,贾宝玉则是因为衔玉而诞。如果甄宝玉有学名,应该是叫做“甄璧”或者“甄璞”之类。

贾宝玉衔的其实不是玉,是女娲补天遗留的多余石头,被茫茫大士用幻术变成美玉,所以怎么砸都砸不坏,是一块假的宝玉。贾宝玉前世是神瑛侍者,瑛的意思,是像玉的美石,也不是真玉,所以所有线索都在说明,贾宝玉真是一块假的宝玉,徒有其表,不堪大用。

贾宝玉一出场,曹雪芹就用两阕西江月说明了他的本质:

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后来的很多读者由于对男主角的偏爱以及政治上的需要,强行将这西江月解读为明贬暗褒,曲解了作者本意。

假宝玉有哪些种类(真假宝玉的基因镜像)(5)

贾宝玉其实是假的宝玉

贾宝玉在富贵的时候每天游手好闲、风花雪月,混迹在女儿群中,结果,既没能学到男子的安身立命之能,也没学到女子的持家勤俭之道,“辜负好韶光”;等到家败了,贫穷了,又难耐凄凉,不能跟妻妾亲人们相互扶持,共度患难,最后只好一走了之。

甄宝玉与贾宝玉都是身处家族末世,都是“禀性乖张,生情怪谲,聪明灵慧,略可望成”的子孙,都被视为有希望继承家业的人。他们在思想和天赋上相似,但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却截然相反,当甄宝玉明白了所有富丽繁华都要付出代价时,他决定自律自强,争回以往的一切。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以前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现在轮到甄宝玉了,他选择接过这个担子。

值得注意的是,在贾宝玉梦会甄宝玉时,甄宝玉只有十三岁,而前一年秋天,黛玉自称十五岁,宝玉比黛玉大一岁,所以,贾宝玉比甄宝玉年纪要大三四岁。甄家败落时,甄宝玉只有十四岁(与现实中曹雪芹一样),尚未娶妻。

年幼的人,思想和行为的可塑性较强,所以他在看到家族变故之后,能淡薄明志,励精图治,改变自己以往的生活态度,承担起了振兴家业的责任。他虽名叫宝玉,却没有任何外在的宝物作为自己的标签,他历经生活的磨砺之后,终于展现了自己内在的光彩和坚韧——君子如玉,他本身就是一块宝玉!

讽刺的是,甄宝玉除了外形漂亮,并无特异之处。倒是衔玉而诞的贾宝玉看起来更像是天赋异禀,要来人间干一番大事业的,因此被亲朋好友视为“有来历的人”,被当作宝贝追捧着。

作者大概也是想暗示,俗眼看人,难免被幻术迷惑。

假宝玉有哪些种类(真假宝玉的基因镜像)(6)

宝玉最爱黛玉,因为只有她能容忍他的生活方式

贾宝玉是石头,具有顽石之性,无论别人怎样劝说,家长怎样教训,他都不肯改变自己,不肯走出舒适区,希望永远像孩子一样生活。他最爱的人是黛玉,并非因为黛玉最有才或是最美貌,而是因为黛玉最包容他,从来不曾劝他读书取仕。他深爱的姐妹们一个个死亡或者出嫁,最后他自己也被生活逼得无路可退,但他还是不肯改变,跟着一僧一道遁世而去。

贾宝玉最喜欢和怜惜女孩子,然而,凡与他关系密切的女子,都是薄命司金陵册中人。甄宝玉也爱女孩子,本身就住在金陵,但似乎没有哪个册中人是与他有关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自立自强,所以有能力去救助和保护他的姐妹和爱人们,使她们不入薄命司。做甄宝玉身边的女人,自然要幸福省心得多。

宝钗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曹公借宝钗之口说明,男人读书的理想前景就是“辅国治民”,世上并非没有这样的人,只是宝钗所在的环境里“并不听见有”,事实上,她身边,连能正经识字、心地善良的好男人都是稀有的,这是红楼梦女儿们最薄命之处——自身优秀,却找不到相配的男子。

假宝玉有哪些种类(真假宝玉的基因镜像)(7)

宝钗嫁贾宝玉,实属无奈

有人说,贾宝玉不像甄宝玉那样屈从现实,最终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是坚持遵从自己的内心。

贾宝玉的内心是怎样的呢?他希望人常聚,花长开,宴不散,他尊崇儒家,毁僧谤道,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然而最终,他没能为人聚花开做出任何努力,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切挚爱和美好逐一毁灭,最终跟着自己原本最鄙夷的和尚道士走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贾宝玉才是真正屈从于现实。他缺乏甄宝玉那种逆天改命、力挽狂澜的勇毅,只能选择“悬崖撒手”。

第二十一回,脂批说:

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悬崖撒手”出自无门慧开禅师的偈颂。在《无门关》这本书中的第三十二颂,共有四句:‘剑刃上行,冰棱上走,不涉阶梯,悬崖撒手。’都是形容禅风的峻险,如背水作战,让人有绝处无路才是最好的出路之感。

佛门中有个传说:有人失足跌下悬崖,幸好抓住了悬崖边上一根小树枝,整个身体悬在悬崖外,下面是万丈深渊。绝望之际,佛陀出现。他赶忙祈求佛陀救命。佛陀慈祥地微笑着说:“你把抓住树枝的手放开,我就救你上来。”

那人心里害怕,始终不肯放手,就这样苦苦支撑。佛陀说:“你不肯放手,那我也无法救你。”于是失望地离开。那人望着佛陀的背影怨恨不已,拼命挣扎着想爬上悬崖,但小树枝终于折断了,那人直落下去……才发现,他脚下正是一处平坦大石,放下了树枝,他就能平安落在石上。

禅宗认为,禅修者必须有所舍,才能有所得。选择放下,就是不再存对抗内心,也不再有执著,随时随地对任何事物没有牵挂。能如此,才谈得上自在、解脱。

贾宝玉最后给自己开的方子就是放弃对尘世的牵挂,其实就算他不肯放弃也不行,他来这世上就是来享受荣华富贵的,荣华富贵没有了,尘世也就无趣了,可以放弃了。他把烂摊子丢给宝钗麝月她们,自己解脱了。

他的悬崖想必是青埂峰的无稽崖吧?一撒手,扔掉他的通灵宝玉,补天遗石复归原形原位,没了那块玉,他也就不再是宝玉了。这标签带给他的好处已经享用完毕,所以,可以扔掉了。

假宝玉有哪些种类(真假宝玉的基因镜像)(8)

通灵宝玉是他的标签,给他带来了各种好处,也成了他的累赘


这样的悬崖撒手,与甄士隐的遁世,一般无二。

脂砚斋批本《石头记》第一回,甄士隐唱完《好了歌解》后,

疯跛道人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笑一声“走罢!”

甲戌本有眉批:“‘走罢’二字真悬崖撒手,若个能行?”

靖眉批:“‘走罢’二字,如见如闻,真悬崖撒手。非过来人,若个能行?”

而作者对甄士隐的评价,从他本名即可看出:甄费,真废!这种家败人亡之后,抛弃家人和责任,只身出家求仙的行为,其实跟惜春说的“不做狠心人,难得自了汉”的本质是一样的。脂批说宝玉是“情极之毒”——这"毒"字,应该不是什么赞扬的意思。

佛教分大乘小乘,大乘重度他,小乘重自度,即成为自了汉。小乘圣者,纵然得道,也不及初发心的大乘行者。“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作风,永远不能成佛。“自己未度,先能度人,才是菩萨发心。”贾宝玉、惜春、甄士隐,终不脱自了汉的范畴。而且,贾宝玉和甄士隐更多是受了刺激,无奈弃世,似乎谈不上真正的彻悟。

禅宗灯录《五灯会元》中记载:

僧问:“万丈悬崖撒手去,免得丧身时如何?”师曰:“须弥系藕丝。”(《五灯会元》卷六“洛浦元安禅师”)

僧问:“如何是悬崖撒手底句?师曰:“明月照幽谷。”曰:“如何是绝后再苏底句?”师曰:“白云生太虚。”(《五灯会元》卷十二“兴阳希隐禅师”)

上堂:“言锋若差,乡关万里。直须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五灯会元》卷十三“永光真禅师”)

尘世中的名利、富贵、美色等,就如须弥山系在藕丝上一样不可靠。多数人是舍不得放手的,但每个人最终都要被动“放手”的,如同吊在悬崖上的人,最后精疲力尽之时或者树枝断裂之际,不放手也不行了。佛教是教人主动放手,而差异就在于“被动”与“主动”之间,前者是无明,后者才是觉悟。 “悬崖撒手”,是“明月照幽谷”,是“白云生太虚”,可惜,世俗那些虚幻的东西是我们大多数人不肯放弃的,所以就陷入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之中。

真正佛教讲的“悬崖撒手”,绝非一种无奈、被动的选择,恰恰相反,它是真正自觉、自主的选择,是在参透生命的底蕴后,对自己的生命作出彻底超越的一种选择,是自肯承当,并非消极避世。贾宝玉和甄士隐不过是借“悬崖撒手”之名,美化自己的无奈逃避罢了。

红学家李希凡说:“贾宝玉要从‘悬崖撒手’去寻求出路、但在我们看来,这出路本身便是悲剧,何况这只是曹雪芹的幻想罢了,在现实中,没有这个解脱,曹雪芹没有出路,他还是贫病而死于人间世的。”

贾宝玉的结局固然是曹雪芹的幻想,但他也并未歌颂和赞赏这样的悬崖撒手。曹雪芹自己并未看破红尘,他没有出家,他依然对旧日的繁华和爱恋念念不忘,所以他把这些美好的过往细致地写入了《红楼梦》,留给自己回忆,给后人品评。

假宝玉有哪些种类(真假宝玉的基因镜像)(9)

遁世也是一种理想,不过并不是值得称羡的行为

曹雪芹为绮梦的破灭而感伤,所以在他的小说里,设想了两个一模一样的家族和主人公,拥有不同的结局。

甄宝玉和他的家族是曹公给自己意淫的理想化结局,甄宝玉是理想中的自己,具有挽狂澜之能、补苍天之才;贾宝玉则是令人悔恨的自己,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两个宝玉都有曹公的影子,却又都不是真正的他。

我们喜欢读宝玉的故事,因为从这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自己。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自己,一个像甄宝玉,自制自律,牺牲个人爱好,适应社会、成就自己和家庭;另一个像贾宝玉,天真任性,拒绝成长,害怕责任,宁可逃避,抛弃世俗。我们努力向甄宝玉学习,但心里又暗自羡慕着贾宝玉。我们知道甄宝玉是对的,但我们做不到那样的优秀;我们知道贾宝玉很有问题,却又为他的凄凉结局而不平。

现实中的曹雪芹没能像甄宝玉一样力挽狂澜,也没有像贾宝玉一样飘然仙去,他更像那块大石头,埋没在尘埃里,一生寂寂无名,只记录了自己怀念的那一场繁华旧梦。


欢迎关注凭栏翠袖,一起玩赏<红楼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