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灵魂可以独立存在的话,逝去的那么多灵魂会觉得拥挤吗?记得以前南北朝时的范缜把人的灵魂与肉体做过一个比喻,他比作是蜡烛与烛光的关系。蜡烛点燃产生烛光,蜡烛烧尽则烛光消逝,喻之为人,呱呱坠地灵魂产生,肉体消逝则灵魂随之消弥。这个比喻巧妙而生动,然而我却始终不能完全理解。蜡烛燃尽,烛光作为光能和热量进入能量守恒的圈子,名为消逝,实则存在。那么那些逝去灵魂到底去哪儿了呢?那些我们的亲人的灵魂去哪儿了呢?

许三多说: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要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

前几天去见了一位因疫情失去丈夫的女子,因为丈夫是家中的主要经济支柱,丈夫的意外,基本上等同于家庭的崩塌。然而家里还有丈夫近八十岁的父母,以及一个正在就读初中二年级的女儿,这些人都要依靠她,所以她不能垮,家不能垮。

有些时候,死亡对于身处其中的人可以说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解脱,反而对于生者才是掉入难以逃脱的漩涡。

有些智者对死亡别有应对。《相约星期二》书中的主角莫里·施瓦茨教授在自己去世之前办一场葬礼,听人们写给自己的悼词。无独有偶,生活在乾隆年间的弘昼王爷,生前更是时常给自己办葬礼,一为避祸二为消遣。

“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自司马迁说出来以后,给了好多计划自杀的人活下去的勇气和台阶。从这个角度来讲,司马迁救人无数,更甚名医。

周星驰在电影里说过“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也许梦想就像挂在驴眼前的胡萝卜,许诺给生的人以希望,让不想活着的人进行时机上的选择,甚而放弃死亡。

夜深了,据说睡觉是短期的死亡,是灵魂离开肉体开小差的时间。依此来看,那对于死亡我们每个人都该算常客了。晚安,灵魂!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我相信,有数额不小的一部分人,每天挣扎在“to be or not to be”的泥沼中,活着或者死亡的思想一直在心中做着斗争,生太艰辛,死又有太多不舍,反反复复纠缠循环。死亡最大的魅力也许在于简洁而彻底的解脱。

时常在想,人如果像动物一样,只有生物本能和需求,没有精神,会不会又少了许多伤心难过,抑郁症、强迫症各种精神疾病是不是造物主安排了来毁灭人类的呢?

生而为人,就注定了要面对种种生老病死的痛苦,如果没有灵魂,会怎么样?

魂牵梦绕却不知魂归何处(魂归何处有还无)(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