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二代战神,有勇有谋的将军皇帝朱棣(一)

耿秉文战败的消息传到了京城,正在一心一意鼓捣周礼的建文帝呆住了,四叔能打他知道,但是如此能打他还是没有预料到,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永乐皇帝朱棣是他那个时期最杰出的将领。

但是朱允炆一点都不慌,四叔没多少人,也没多大地盘,自己财大气粗的,朱棣这种小地主不用放在眼里。

在黄子澄的建议下,他决定采用人海战术,聚集了五十万大军,而领兵的元帅就是他的大表叔,大明第一代战神李文忠之子李景隆。

怕输的不彻底,他还增加了李景隆的权力,让他节制所有朝廷的军队,有先斩后奏之权。

李景隆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一)朱棣的"一箭双雕"之计

五十万大军听起来好像很吓人,但是朱棣听罢主帅的名字却哈哈大笑:"李九江(李景隆的小名)这个笨蛋,纨绔子弟一个,看我怎么收拾你。"

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大明第二代战神)(1)

朱棣可不是在说大话,他早已想好了应对之策,自己大名鼎鼎,要是坐镇北平,李景隆肯定不敢来,时间拖久了对自己没有好处,不如把他引诱过来,一举歼灭。

朱棣:李景隆,你不是怕我吗,那我就躲开。

朱棣率领主力援救永平,北平城防守空虚,李景隆壮了壮胆,带兵扑了过来。

防守永平的军队只有一万人,在李景隆看来自己怎么也胜券在握了,但是情况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北平城可是原来的元大都啊,城墙坚固,而坚守北平的主帅就是燕王朱棣的世子朱高炽和他的母亲,而这位英雄的母亲就是大明第一战神徐达的长女,她是天生有着打胜仗基因的。

先说朱棣带领的燕军主力,突然出现在永平城下,守将吴高吓得一溜烟跑到了山海关,燕军乘胜追击,杀了几千人。

朱棣跟手下说:现在辽东守将有两个,一个是吴高,一个是杨文,吴高虽然胆小但是特别谨慎,杨文有勇无谋,比较一下还是吴高比较麻烦,我不想让他当主帅了。手下问:"您有什么办法不让吴高当主帅啊?"朱棣不慌不忙:"我跟我侄儿朱允炆说一下让他把吴高撤了。"手下懵了,心想:你就吹吧,你侄儿现在恨不得咬死你,还能听你的?

朱棣还不是吹的,他又开始使诈,他给吴高和杨文写了两封信,信的内容就是夸吴高骂杨文,很快京城的建文帝知道了这两封信的内容,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朱允炆撤掉了吴高的官职,把山海关的兵马都交给杨文,为朱棣扫清了跨过山海关,兵取辽东的障碍。

虽然连打几个胜仗,朱棣的燕军和朝廷的南军比起来还是弱小的可怜,朱棣现在最缺的就是援手,放眼天下,他相中了弟弟宁王朱权的朵颜三卫。

(二)朱权的"算盘"

朱权也被朱元璋放到北方边境上抵御蒙古,手里还掌握着大明最精锐的雇佣军朵颜三卫,如果能得到朱权的家底,朱棣可就踏实多了。

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大明第二代战神)(2)

这个故事的版本恐怕大家都知道,就是朱棣赶到大宁朱权的驻地,也不提借兵的事情,只是和弟弟喝酒叙旧,暗地里派自己的心腹重金收买了朱权的手下,过了几天,朱棣告辞出城,朱权亲自相送,朱棣一声令下,朱权的手下立马倒戈,挟持朱权,逼他加入了燕王造反的队伍。

但是细想起来,这个版本漏洞百出,要知道当时流传的一句话可叫做"燕王善战,宁王善谋",善谋的宁王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上了贼船那也太窝囊了吧,不要说宁王,就是一个资质平庸的人看到造反头子朱棣来到自己的地盘那还不得严加监视,看看他打的什么主意啊!怎么可能给他暗中策反自己手下的机会,再说朱权在大宁经营那么多年,手下那么轻易就哗变、挟持长官,怎么可能?

真相是什么呢?

我猜真相是朱权本人其实早就想造反,大侄子朱允炆无差别对待的削藩政策早就让他心惊胆战,几位哥哥的相继倒下又让他兔死狐悲,他知道,大侄子的屠刀马上就要举到自己头上了。

然而他没有勇气反抗,以藩王和朝廷的实力对比,他没有胜算。正在这时,不怕事大的朱棣起兵了,朱权高兴了,他还是更希望四哥大败大侄子,那样至少能保住自己的爵位。

其实自从朱棣一进大宁的城门,他就知道四哥打的什么主意,他暗令自己的心腹,配合朱棣的行动,这样自己就可以在表面上终于建文帝,实际上拉四哥一把,将来如果四哥赢了,他也是开国的功臣,要是大侄子赢了,他就说自己是被胁迫的,没有办法,做一个快乐的墙头草。也许还有第三种可能,四哥和大侄子打的两败俱伤,自己在军中振臂一呼,把老部下召集起来杀出去,坐收渔翁之利,自己当皇帝。

算盘打的很响。

(三)大笨蛋李景隆

不管怎么说,朱棣得到了宁王的军队,实力大增,他很高兴,离造反成功又近了一步。

北平城外的李景隆也很高兴,离立功受赏又近了一步,不过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罢了。

得到朱棣主力离开北平的消息,李景隆大喜过望,他要捏一捏北平城里面的软柿子,立刻挥师直奔北平,路过卢沟桥的时候,李景隆发现没有燕军把守(朱棣的计策,引诱李景隆前来),还站在卢沟桥上把朱棣大大地嘲笑了一番。

虽然统帅是草包,但是李景隆手下的五十万大军还是北平城极大的威胁,人海战术,北平的防守岌岌可危,关键时刻,英雄的燕王妃组织城中的妇女登上城头,拿起手中任何家伙往下面砸,守军士气大振,李景隆号令不严,南军在城下扔下数不尽的尸首后居然吓退了。

李景隆有点泄气,整顿兵马,打算睡个安稳觉,偏偏守城的燕王世子,大胖子朱高炽也不是吃素的,晚上派了敢死队悄悄地缒出城门,到了南军大营猛砍猛杀,南军吓得屁滚尿流,又后撤十里。

但是南军里也有能人,大将军翟能领着两个儿子率领一千多人一路杀进张掖门,眼看胜利在望,后方却没有援兵,一帮人守在城门下等着李景隆支援,等了半天援兵没看到,却得到了李景隆彻底的命令,原来李景隆害怕翟能父子抢了自己的头功,这才下令阻止,这倒救了朱高炽,他命令士兵连夜往城上泼水,时至冬季,北平城滴水成冰,一夜功夫,城门冻成了冰疙瘩,不要说攀爬,就是搭把手的地方都没有,李景隆站在城下,鼻子都快气歪了。

李景隆攻不下北平,朱棣可就回来了,一切跟他预想的一样,李景隆前有坚城,后有强兵,动弹不得。

当时李景隆大军在河西,先锋陈晖大军在河西,朱棣在河对岸默默祷告:"老天爷要是帮我,就把河冻上。"老天爷很贴心,马上准许了朱棣的请求,一夜之间,河水彻底冰封。朱棣率军渡河而战,一举击败陈晖,陈晖的残兵败将打算渡河逃跑,老天爷又出手了,刚才还冻得结结实实的冰面突然开裂,南军都掉到冰窟窿里面,淹死的人不计其数。

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大明第二代战神)(3)

朱棣趁势出奇兵直奔李景隆中军,他很少从正面进攻,这次也不例外,从两侧突然进攻,连破七营,直扑李景隆中军,危急时刻,李文忠的后人也是毫不含糊,风紧撤乎,也顾不上通知大军了,"爹死妈嫁人,个人顾个人"吧,带着几个亲信连夜逃往德州。

但是朱棣毕竟兵马太少,彻底吃掉李景隆的军队是不可能的,所以直到第二天早晨,还有很多李景隆的军队据营坚守,燕军啃得很吃力,朱棣马上下令,把李景隆逃跑的消息散布出去,这招果然灵验,大家一听主帅跑路,把自己仍在这里,马上军心大散,武器也不要了,军粮也顾不上了,跑吧,被朱棣吓破胆了,不分白天黑夜的跑路,燕军大胜,李景隆完败。

李景隆兵败的消息传到京城,推荐他任主帅的黄子澄傻眼了,他不想让建文帝知道战败的消息,严格封锁消息,这就给了饭桶李景隆再次领兵的机会,这一次他将输的更惨,同时也将荣获燕王朱棣授予他的"运输大队长"的称号。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