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亦称方镇,“藩”为保卫之意,“镇”即军镇,是唐朝中、后期所设立的地方军政势力。唐玄宗时,边陲不宁,为防外虏进犯,玄宗李隆基大量扩充防戍军镇,遍设节度使,共计九节度使、一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此后,藩镇势力自治权越来越大,从军政,到民政、财政,皆在节度使一人之手,藩镇势力当时之盛,犹胜中央。(唐玄宗李隆基,曾改年号为天宝)

唐末五代以来的地方割据问题(盛世大唐毁于藩镇)(1)

▲节度使原只有军政之权,“加以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后至玄宗时,始有“十节度”之制,节度使的权力也越来越大,足以和中央抗衡。

藩镇之盛,还未令玄宗担忧,反之,玄宗还曾令王忠嗣一人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完全将藩镇大权外放,致使大唐外重内轻。因此,大唐煌煌盛世,遂自此毁于藩镇。玄宗末期,安禄山凭借藩镇势力,拥兵十余万,和史思明作乱反唐,兵锋席卷河北,连破洛阳、长安两都,迫使玄宗出逃西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唐末五代以来的地方割据问题(盛世大唐毁于藩镇)(2)

▲何去非:“禄山虎视幽蓟,横制千里,而军中之吏凡三千人。故范阳之变一起,天下大震,徒驱市人以婴其锋。”

安史之乱,是唐朝中央和藩镇的一场内战,影响恶劣,持续日久,是大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连年的动乱,使唐朝中央失权,人口丧失,因而国力锐减,遂成藩镇林立,对抗中央的局面。《旧唐书·郭子仪传》中载,安史之乱之时,“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唐末五代以来的地方割据问题(盛世大唐毁于藩镇)(3)

▲杜甫曾作《无家别》一诗,其中开篇便是:“寂寞天宝(玄宗年号)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安史乱后,国势中衰的唐朝,面对的是“藩镇割据”的局面。当时各地藩镇,其中势力强盛的,如位居河北,被称为“河朔三镇”的成德、魏博和卢龙三镇,割据一方,军力、财力皆不输中央,虽然他们仍“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故在名义上尊奉朝廷,受节度使之职,于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但实际上已经独立于唐朝,自成一方势力,藩镇军中首领,或父子相承,或将领代立,不归朝廷管制。

唐末五代以来的地方割据问题(盛世大唐毁于藩镇)(4)

▲唐睿宗时,为防吐蕃,唐朝第一个藩镇,河西藩镇始创,后唐玄宗时,藩镇遍布边陲,已有河西、范阳、陇右、剑南、安西、朔方、河东、北庭、平卢、岭南十节度。(实为九节度,一经略)

藩镇林立的局面,令唐朝难以中兴。唐朝末年,唐僖宗时,黄巢起义,势大难遏,藩镇割据愈演愈烈,“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绵延将近三百年(唐朝国祚二百八十九年)的大唐,遂亡于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宣武军节度使朱温之手。

唐末五代以来的地方割据问题(盛世大唐毁于藩镇)(5)

▲唐哀帝时,朱温势力强盛,以禅让逼迫唐哀帝退位,后代唐称帝,建国号大梁,史称“后梁”。自此,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藩镇、节度使,原本是大唐屏障,为何会成为唐亡之祸引?其要点有三,一是节度使权力的膨胀。初时,节度使只有军政之权,后来因玄宗好大喜功,遍设节度,令边陲之上的节度使权力日盛,天宝年间,节度使几乎囊括边州所有军、政、财、监大权,其总兵力已达四十九万之巨。

唐末五代以来的地方割据问题(盛世大唐毁于藩镇)(6)

▲安史之乱时,安禄山身兼三镇兵力,高达十五万,和史思明等合流后,已有二十万边军精锐,犹胜唐朝中央的十五万大军。

二即是前面提到的,玄宗心宽,大权外放,常有一人兼数镇之事。如朔方与河东,只因邻近,玄宗虽常以一人兼领此二镇,如牛仙客,即是以朔方节度使,兼领河东节度副大使。和朔方与河东情况一样的还有陇右和河西,因毗连之故,曾让宰相李林甫以陇右节度副大使兼河西节度使,后又让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兼河西节度使。

除邻近之藩镇,一人兼领外,玄宗还以一人兼数镇来表示自己的信任,如战功赫赫的王忠嗣,在未被玄宗猜疑之前,就曾以河西、陇右节度使,兼知朔方、河东节度事,一身兼杖四节,当时已经是“控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后,胡将安禄山讨得玄宗欢心,李林甫亦认为胡将难以“由将入相”,故在玄宗面前大力建议重用胡将。为此,天宝末年,安禄山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势力庞大,终令唐朝遭遇安史之祸。

唐末五代以来的地方割据问题(盛世大唐毁于藩镇)(7)

▲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但其为人好弄权,蔽塞言路,排斥贤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三就是上述说到的李林甫建议玄宗“重用胡将”之议。为巩固权位,李林甫上书玄宗曰:“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畯胡人。胡人则勇决习战, 寒族则孤立无党,,陛下诚以恩洽其心, 彼必能为朝廷尽死。”玄宗从之,此后,安禄山、安思顺、哥舒翰、高仙芝等先后出任平卢、范阳、朔方、河西、安西、河东等道节度使,胡将权倾边陲,终成尾大不掉之势。

唐末五代以来的地方割据问题(盛世大唐毁于藩镇)(8)

▲玄宗大力提拔的胡将中,亦有忠心为国之辈,如哥舒翰、高仙芝,皆是玄宗时名将。

藩镇强盛,各占军略要地,故成大唐边防,但随着藩镇权力的膨胀,野心也随之显露,再加上中央朝廷的失权,藩镇之势再难制之。因此,藩镇遂由安防变成祸引,历时日久,一点点蚕食,直至鲸吞整个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