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易县文化旅游

易水之滨,燕都故地,当年召公由此北上直面戎狄,昭王高筑金台复兴燕国,义士荆轲忠诚使命慷慨悲歌,树立起忠诚担当、尊贤重义的精神坐标。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战斗中,全国人民戮力同心,易县人民团结一致,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在这场务求全胜人民战争中,闪耀着易水精神穿越时空的光芒。

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奋起,先人智慧给予我们启迪。为有效抗击新冠疫情,钟南山院士等专家借鉴十七年前抗击“非典”的措施,把“用流动的水洗手”作为最重要的“防毒墙”。出土文物和史籍资料记载表明,洗手这一如今看似极其家常的生活细节,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成为覆盖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礼仪行为规范,并传承至今。易县博物馆展览着此项礼仪的实物见证——燕下都出土文物青铜匜。

小知识西周玉匜有哪些特点 这个字你认识吗(1)

小知识西周玉匜有哪些特点 这个字你认识吗(2)

“四器”之中,鼎、敦为饪食器,盘、匜为洗涤器,即用于洗手的礼器。“奉匜沃盥”是中国古代典礼之前的重要礼仪环节,商周贵族们在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奉通捧,“奉匜沃盥”意为捧着匜浇水盥洗。匜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匜在西周中晚期出现,多有四足;春秋时有三足和无足的匜,无足的很像瓢;战国的匜都没有足。古代没有自来水,人们便用盉、匜一类的器皿从上向下浇水,洗后的水便落在盘子内。燕下都出土之盘匜,铜质珍稀,陶质多见。《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中,记载一段“奉匜沃盥”的情节:“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故事说的是,重耳结束流亡,回归晋国为君之后,秦穆公把五个女子送给重耳作姬妾,秦穆公的女儿怀嬴也在其中。有一次,怀嬴捧着盛水的器具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便挥手让怀嬴走开。怀赢生气地说:“秦国和晋国是同等的,你为什么 瞧不起我?”公子重耳害怕了,脱去衣服把自己关起来表示谢罪。可见,尽管怀嬴被重耳高看一眼,但仍需依国礼奉匜,伺候重耳洗手,以尽侍君相夫之责。

小知识西周玉匜有哪些特点 这个字你认识吗(3)

《礼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西汉戴德、戴圣叔侄编定。《礼记·内则》记述子女侍奉长辈的礼仪规范。第一步,“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即鸡初鸣时起床,洗潄理装;第二步,“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即去父母居室,问候寒暖。然后由年龄大的倒水,年龄小的捧盘相接,伺候老人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然后问想吃什么饭食,恭敬温和进奉。其他人起床的第一件事,皆为洗潄:“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礼记》记载的居家之礼如此,射礼、冠礼等典礼亦将洗手作为必需的礼仪程序,《乡饮酒义》记述尤细。

乡饮之礼是起于古代的一种嘉礼,也是中国的一种宴饮风俗,起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之集体活动。《吕氏春秋》认为是古时乡人因时而聚会,在举行射礼之前的宴饮仪式。周代,以致仕之卿大夫为乡饮酒礼的主持人,贤者为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众宾。仪式严格区分尊卑长幼,升降拜答,俱有规定,见载于《仪礼》等儒家经典。当时,此会也有举荐贤能之士以献王室的意义,一般于正月吉日举行。汉以后郡县往往于学校中行其礼,皇帝则于辟雍中行之。实行科举制度以后,则以州县长官为主人,为贡士饯行时亦行乡饮酒礼。明清形成定制,在州县儒学明伦堂举办。

小知识西周玉匜有哪些特点 这个字你认识吗(4)

《礼记·乡饮酒义》云:“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盥洗扬觯,所以致洁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尊让洁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斯君子所以免于人祸也。故圣人制之以道。”在礼仪程序中,洗手贯穿始终。举办乡饮酒礼时,主人要设洗,安排专人奉匜执盘,侍候宾主盥洗,“洗当东荣,主人之所以自洁而以事宾也”,意即在东边阼阶下设洗,表示本来是主人自己洗手洗脸的用具,现在拿来敬事宾客。主人在饮宴之前先洗手,用洗干净的手洗杯洗爵,举觯献酒,用洁净表达对客人的尊重。《仪礼·乡饮酒礼》记载有主人献宾、宾酢主人、主人酬宾、主人献介、主人自酢、主人献众宾、赞礼者举觯、升歌及向乐工献酒、笙奏和向吹笙者献酒、司正乐宾、司正表位、宾酬主人、主人劝介饮酒和介劝众宾饮酒、二位小吏向宾介举觯诸多敬酒环节,每个环节敬酒者都要下堂去洗酒器,洗酒器之前先要洗手,以表示尊敬。最后一杯酒由侍候宾主盟洗的人饮用,“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矣”,表明当时的乡饮酒礼,都是按照年龄的大小行事,直到侍候宾主盟洗的人为止。由此可知,乡饮酒礼能够使大家无论长幼皆被恩泽而无所遗漏,提供洗手服务的人员同样受到礼遇。

《礼记》成编已两千多年,“奉匜沃盥”之礼至今仍有痕迹,在穆斯林同胞中尤为清晰。汤瓶是穆斯林同胞的日常洗漱及沐浴的器具,使用方法是倒水冲洗。清真饮食以“洁净、健康、美好、善良”为标准,认为水只能向下流动,停滞的水易被污染,讲究用流动的水洗浴。传统的清真餐馆招牌以汤瓶为主体图案,在自来水普及之前,店堂门厅陈设汤瓶供宾客洗手。“给洗手水”是维吾尔族同胞社交活动中的礼仪程序,一如“奉匜沃盥”古礼。在维吾尔民间,不论祝贺家庆还是祭奠家难,或者为了娱乐而请客人赴家宴,要根据来客的多少事先安排一两个或几个后生担负“给洗手水”的工作。主人迎宾入门,年轻人肩搭擦手巾,右手执汤瓶,左手端水盆,表情谦恭地请客人洗手,右手提壶往客人手上倒水,左手端盆接住从客人手上流下来的水,不把接水盆放在地上而端在手里,表示对客人的敬重。一般规矩是倒水三次,洗手三次。客人在年轻人的服侍下洗完手后,接过递过来的毛巾,一边擦手一边以各自的方式表示谢意,然后在专人的引导下入座。

小知识西周玉匜有哪些特点 这个字你认识吗(5)

在回溯洗手礼仪的过程中,我们还感觉到,这一礼仪不因阳春白雪而曲高和寡,更因下里巴人而润物无声,已经对古往今来的日常生活起到了健康引导作用。宋四家之米襄阳非常爱干净,只要用手拿过东西,马上就把手洗一遍。无论走到哪里,仆人都带着一壶水,随时准备着伺候。米芾洗手从不用盆,嫌盆里的水不干净。仆人用一把银壶倒着水,米芾用手接着水洗。清代顾毓秀、贾存仁编写修订《弟子规》,专列“便溺回、辄净手”,将洗手讲卫生纳入训蒙教育,将庄重礼节请下神坛,促其回归大众生活的日常。

有人说:生活中不能没有仪式感。就洗手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礼仪而言,仪式感就在生活之中。仪式是一种行为规范,目的是维护社会和谐,如圣人云:“礼之用,和为贵。”中华传统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许多与洗手类似,如古人筵席为每人一席分餐,可以避免共用食物造成的疾病传染,抗疫中采取的封闭管理和隔离措施与其异曲同工;孔夫子御车不内顾、不亲指,专心致志,是安全驾驶确保安全的早期典范。安全是和谐的基础,无论有无严重疫情,勤洗手,都是自爱爱人的切实表现,一个简单的日常行为,便是良好的文明健康习惯。

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专家强调“勤洗手”等措施。此刻,我们站在易水之滨、黄金台畔,奉匜讲礼说洗手,更能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微。人人健康则天下无疫,从自己做起,是担当社会责任的基本动作,每个人都认真洗手,对病毒和疾病进行有效防范,便是对社会的一份贡献。让我们洗净双手,澄澈身心,共同迎接繁花似锦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