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特约记者 刘建平“产业扶贫换穷貌,药材油茶好走俏”近日,通城农民自发编的一首山歌,在民间传唱随着产业扶贫的深入推进,一场拔穷根造民富的工程,在通城各地火热上演今年,全县力争实现1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摘帽,19862人脱贫,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通城县石南镇乡村振兴?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通城县石南镇乡村振兴(舒展新画卷通城县发展产业扶贫走笔)

通城县石南镇乡村振兴

咸宁日报特约记者 刘建平

“产业扶贫换穷貌,药材油茶好走俏。”近日,通城农民自发编的一首山歌,在民间传唱。随着产业扶贫的深入推进,一场拔穷根造民富的工程,在通城各地火热上演。今年,全县力争实现1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摘帽,19862人脱贫。

因地制宜谋产业“地图”

4月初,马港镇金山村药材基地作为湖北省中医大学的实习基地,迎来首批实习学生。昔日萧条的村庄,如今人气骤涨。

近年,金山村根据林地、水面资源丰富的实情,重新设计产业“地图”:山上种药材、林下养鸡、山下养鱼,使得集体经济和个体村民的收入年年上涨。“脱贫致富要紧紧牵住产业带动的牛鼻子,各地根据实际发展特色产业。”通城县副县长胡中雄介绍,在立足产业基础和群众种养习惯的基础上,全县共梳理出油茶种植及林下经济、畜牧养殖、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项目8大类、1280个,吸纳贫困户5800余户。

产业扶贫需资金保障。该县出台精准扶贫“产业扶持”因户施策办法,整合资金6500万元,支持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村级集体组织新建产业扶贫基地。去年至今,全县投入4.53亿元,建成种养产业基地270个,带动贫困户4023户。

龙头牵引壮产业“筋骨”

春日午后,塘湖镇阁壁村油茶基地,公鸡在油茶林下扑打着翅膀。今年,在黄袍山绿色产品公司指导下,贫困户金文喜在60亩油茶地间种桅子花、黄花等药材,亩产值1500元。他说:“油茶进入丰产期后,每亩还有近3000元纯收入。”

与金文喜一样,塘湖等11个乡镇78个村,共有2400余户农民与黄袍山公司有着密切的“业务往来”,共建6.12万亩高标准油茶示范基地。

通过“公司 专业合作社 贫困农户 承包人”等模式,黄袍山公司在每个贫困村建设高产油茶基地500亩,扶持每个贫困户建管油茶基地50亩,达产后,贫困村每年油茶毛收入100万元以上,贫困户年油茶毛收入3万元以上。

目前,通城共有60多家龙头企业、200多家新型经营主体及2000多户农业大户,主动投身精准扶贫,出资近2亿元,建设药材、香菇等特色种养基地100多个,带动5380户贫困户共同发展。

“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

4月5日一早,麦市镇七里村贫困户葛德富和儿子准时到电子厂上班,妻子在葡萄基地务工。用他的话说:“我们全家都在家门口打工,赚钱、种田、顾家三不误。”

镇村两级依托工业园区的8家企业和300亩葡萄基地,为每户至少安排1人在园区企业上班,月薪均在2000元以上。如今,麦市镇的“安置就业模式”在全县多地推广。

地处云溪水库上游的关刀镇棋盘村,是黄龙山云溪旅游风景区核心区域。该村依托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水上漂流、度假、农家乐等旅游服务项目,共安排30多人就业,辐射带动周边3个村三产融合。

据统计,目前全县各地根据镇村级实情,或以合作社带动,或以量化折股,共有10种产业扶贫模式,帮助贫困户在家门口享受产业发展的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