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有多少汉川人(乌鲁木齐的天津杨柳青人)(1)

老迪化城(今乌鲁木齐市)的东门城楼照片

乌鲁木齐有多少汉川人(乌鲁木齐的天津杨柳青人)(2)

老迪化城(今乌鲁木齐市)的三关庙照片

清末到民国初年的西北边城乌鲁木齐商界,活跃着一批天津杨柳青人。杨柳青人不仅为乌鲁木齐带来了我国古老的三大木板年画之一的天津杨柳青年画,而且在乌鲁木齐的社会生活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当年的乌鲁木齐,有“天津小杨柳青”之称。杨柳青人里著名的有拳师李寿彭,他不仅注重习武,而且还坐堂行医,是当年乌鲁木齐闻名的中医骨科专家;有经营“宝顺成”杂货店的孙老宝。他的商铺位于乌鲁木齐繁华的商贸区“大十字”的东南角,特色是经销天津杨柳青民间剪纸“吊钱”,这种工艺美术品,是门窗的点缀品,也叫“挂钱”,它是用大红绵纸雕镂而成,长约35厘米,宽约20厘米,多在过年过节时贴用,以增加节日的欢庆气氛;有经营骆驼运输队的潘宝鑫,他的运输队有200多峰骆驼,常年往来于新疆和内地之间,将津京的货物与乌鲁木齐的货物进行长途交流。在乌鲁木齐数十家驼户中,从管理到业绩上,他的驼队都是佼佼者;有戴连鹏的汽车队,他的车队被人们称为“戴连汽车队”。车队在乌鲁木齐私营汽车行中,运输力量强,货主信誉高。“戴连汽车队”的几辆汽车,常年在新疆境内承运南北疆的商货,还跨省承运西安、兰州至乌鲁木齐的商货。车队重信誉,讲安全,在乌鲁木齐私营汽车运输业中有较高的声誉。

此外,天津杨柳青人刘鉴周的永盛西点心铺、肖子瑞和肖一青兄弟的瑞盛祥鞋帽店、姚希贤等4人合办的地聚和绸缎庄、潘少波的庆春和绸缎布匹商店、皮广玉的广聚和棉布店、乔印福的永盛和百货店、姚同善的同义昌杂货店、陈振山的振德银楼、周梦先的经昌美书店、刘云卿的民生药房、贾耀明的羊肚子手巾厂、王永泰的“肉王二”的腊味店等在乌鲁木齐都颇有声望。

乌鲁木齐有多少汉川人(乌鲁木齐的天津杨柳青人)(3)

老迪化城(今乌鲁木齐市)的铜铺街照片

然而,在乌鲁木齐最有名的还当属津门老八大家和津门新八大家。他们是当年边城商贸的大户和代表。其“老八大家”的商号是:

郑永乾的“永裕德”,开业约在1877年,地址在东大街;

周玉丰、周耀亭父子的“同盛和”,开业于1885年,地址在南大街;

“复泉涌酱园”, 开业于1886年,地址在南大街,后期经理周铸卿;

“德恒泰”, 开业于1900年,地址在东大街,后期经理王铸卿;

“聚兴永”, 开业于1909年,地址在东大街,后期经理肖春芳;

“公聚成”, 开业于1909年,地址在南大街,后期经理王静堂;

“升聚永”, 开业于1908年,地址在东大街,后期经理李铸卿;

“新盛和”, 开业于1910年,地址在南大街,后期经理赵玉堂。

清宣统二年(1910年)九月,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大十字一带发生了骇人听闻的“王高升放火”事件,也称“火烧津门老八大家”,使津门老八大家的元气大伤。之后,其投资大都抽回天津,生意也逐渐衰退。

然而,到民国初年,天津帮又在乌鲁木齐新开办了8家大商号,其资本雄厚,被誉为“津门新八大家”。它们是:

“永盛西”,创始人刘鉴周,天津杨柳青人。经营绸缎布匹、日用百货、食品烟酒及从原苏联进口的布匹、西服、皮鞋等,地址在南大街;

“裕昌厚”,创始人刘永裕,天津杨柳青人。经营绸缎布匹、日用百货,地址在南大街,后迁至西大街;

“福泰成”,创始人李华甫,天津杨柳青人,还有柳士青。经营绸缎布匹、日用百货,也经营从原苏联进口的布匹等,地址在南大街;

“德兴和”,经理闫应五,天津人。经营绸缎布匹等,地址在南大街;

“德聚和”,投资及经营者天津杨柳青人姚希贤、任之山、赵昆山、杨绍全。经营绸缎布匹等,地址在大十字附近;

“同泰兴”,投资者天津人韩绍棠,经理韩宗耀。经营绸缎呢绒、针织用品、文具五金、钟表眼镜、各种罐头、日用百货、戏装乐器等,地址在南大街;

“宝聚丰”,经理戴宪州,天津杨柳青人。经营绸缎布匹、日用百货,还经营从原苏联进口的布匹、搪瓷制品、布鞋皮鞋等,地址在东大街;

“庆春和”,投资者潘少波,天津杨柳青人。经营绸缎布匹、日用小百货,商品档次齐全,地址在南大街。

天津杨柳青人除了做大生意,还把天津的饮食小吃带给了乌鲁木齐。有聞名的老字号“瑞记号点心铺”、玉华香甜食店、潘兰藻豆腐坊、彭家包子铺、王老七的素卷圈、一品居的坛肉、薛连魁的锅贴、杨福荣的五香豆、傅胜的馅花糕、“刘半饱”的扒猪头、杨德山的米花糕等。

天津杨柳青人为当年乌鲁木齐的社会繁荣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那么,当年他们是为何来乌鲁木齐,又是如何来乌鲁木齐的呢?

上溯到清同治四年(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在沙俄和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乘机入侵我新疆南疆多地。清同治九年(1870年)十一月一日又侵占了吐鲁番,十一月下旬攻占了乌鲁木齐,接着又派兵袭取了玛纳斯。此时的沙俄政府也急不可待地出兵,强占了新疆伊犁谷地,并妄图鲸吞新疆北疆,继而囊括南疆。祖国西北边疆形势处于危机之中。

清光绪元年三月二十八日(1875年5月3日),清廷改任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任命金顺为帮办新疆军务,全力注重西征。清光绪二年三月(1876年4月),清军西进收复新疆。为做好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以适应西北地区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的实际状况,左宗棠命令在天津杨柳青招募小商贩货郎担数百名,挑着津京等地生产的中成药、日用小百货等,随军服务做生意。每到部队宿营地,商贩们就摆摊售卖,夜里还可以在“官店”住宿,有的货物还可以让军队的车辆带运。人们称这种随军买卖活动叫“赶大营”。 “赶大营”的商贩们与清军形影不离,为部队提供了生活保障,有力地支持了清军收复新疆的战事。驱逐阿古柏侵略者的新疆之役,历时一年半,于清光绪三年十二月(1878年1月)结束。被侵略者蹂躏了十三年之久的新疆终于回归祖国。

“赶大营”的商贩们经过近两年的长途跋涉,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也结束了随军做生意的生涯。战后,几百名货郎担只有小部分回了老家,而大部分自愿留在了新疆各地做生意。由于他们支军有功,在经营方面往往还得到了各地官方的大力支持。他们将津京等地采购的内地货物运到新疆,又将新疆的土特产运至内地,拓展了新疆与中原的物资交流,也引来了内地商贾对新疆的关注和投资。

至清光绪二年三月(1876年4月)“赶大营”活动以来,每年都有数百名的天津杨柳青人结帮来新疆,他们或三十人一帮,或二十人一伙,或投亲访友,或挑担谋生,或骑马坐车,或结队行走,常常六七个月才到新疆,他们也称这是“赶大营”。这种活动持续了五六十年,直到1933年因新疆战乱才中断。

长期的“赶大营”活动,促进了天津杨柳青人向新疆的自发移民,而不少天津杨柳青人也通过“赶大营”挖掘了“第一桶金”,众多的天津杨柳青“赶大营”人也被新疆这片祖国的热土吸引,祖祖辈辈留了下来。天津杨柳青人对巩固和建设祖国西北边疆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年叱咤风云于乌鲁木齐商界的天津杨柳青人,正是那曾经“赶大营”的人或是“赶大营”人的后人。

乌鲁木齐有多少汉川人(乌鲁木齐的天津杨柳青人)(4)

《太平春市图》局部 (清·丁观鹏)

乌鲁木齐有多少汉川人(乌鲁木齐的天津杨柳青人)(5)

杨柳青年画:连年有余

参考资料:

1、《乌鲁木齐掌故》(一),刘荫楠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版;

2、《乌鲁木齐掌故》(二),刘荫楠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新疆简史》(第二册)(第三册),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