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789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想念是会呼吸的痛,它活在我身上所有角落;遗憾是会呼吸的痛,它流在血液中来回滚动……”,当我看《身体从未忘记这本书》时,脑子里忽然飘过梁静茹的《会呼吸的痛》这首歌,“创伤记忆”也如会呼吸的痛一样,如病毒般肆意蚕食着受伤者的身体和心灵,使他们的身体感受着无法解释的症状,使他们一遍一遍地闪回创伤记忆中的细节,无意识上演着创伤性经历,甚至无法正常生活……,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回忆也是一种淡淡的痛读后感?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回忆也是一种淡淡的痛读后感(创伤记忆会呼吸的痛)

回忆也是一种淡淡的痛读后感

(本文共2789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

“想念是会呼吸的痛,它活在我身上所有角落;遗憾是会呼吸的痛,它流在血液中来回滚动……”,当我看《身体从未忘记这本书》时,脑子里忽然飘过梁静茹的《会呼吸的痛》这首歌,“创伤记忆”也如会呼吸的痛一样,如病毒般肆意蚕食着受伤者的身体和心灵,使他们的身体感受着无法解释的症状,使他们一遍一遍地闪回创伤记忆中的细节,无意识上演着创伤性经历,甚至无法正常生活……

《身体从未忘记》这本书,刷新了我对“创伤”的认识和理解,使我进入心理研究中一项全新的领域——创伤。我们的大脑就像“黑匣子”,记录着创伤性经历曾经带给我们的伤害,即使已时隔多年,远离了造成伤害的环境,我们依然会为了保护自己,害怕受到伤害而启动“应激机制”;甚至在别人有机会伤害我们之前,有可能不明智地伤害别人。

而能够造成创伤的,不仅仅是战争、自然灾害、飞机失事、交通事故等威胁生命安全的事件,长期的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和身体虐待也属于创伤性经历;“心理创伤不仅仅是一种病理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贫穷、家庭失能、教育机会不均等都是心理创伤的温床”。创伤性经历不一定是亲自经历或者亲眼目睹的,有时候仅仅是聆听类似的经历,都有可能由于知道创伤性经历而产生类似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书中说到,“当我第一次听罗伯特·安达报告ACE研究(儿童时期不良经历研究)的结果时,他忍不住洒下了泪水”,因为ACE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虐待问题在美国极为严重,美国也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果美国能消灭儿童虐待,将能降低一半的抑郁症发病率、2/3的酒精滥用问题和3/4的自杀、注射毒品和家庭暴力”。

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数据我还没有看到,但是从对周围家庭的观察以及来找我咨询的来访者的观察中,我发现了儿童虐待问题的存在。有时走在大街上,就会看到有些父母在对孩子大发雷霆,旁若无人地数落、甚至用恶毒的语言侮辱孩子,丝毫不顾及孩子的面子和尊严,每当看到这些事情,我就极为心痛,不知道那个孩子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更不知道那个孩子以后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会不会选择第一时间向父母求助;还有些父母打着“爱”的旗号控制孩子,丝毫不给孩子成长的自由空间,只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不知道这种理念支撑下的家庭中亲子关系又能走多远、走到哪里;有些父母作为成年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孩子当成“出气筒”,一不顺心、一言不合就拿孩子撒气、甚至打骂孩子……

记得我的一个来访者,她在描述她的童年经历时,曾经说自己看到妈妈不开心,努力去讨好妈妈,希望妈妈开心;可是每当她去讨好妈妈时,却被妈妈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推开……听到她的这些讲述,我努力忍住泪水,可以想象出一个小女孩努力讨好妈妈却被拒绝时的那种无助、心酸和莫名其妙,年幼的她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那样对待她,也许她会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好而产生内疚感,也许她和妈妈的互动模式会为她以后产生心理问题埋下隐患……

由于每个个体的心理复原能力不同,并不是每个有过创伤性经历的人,最终都会发展成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障碍;但对于那些心理复原能力较弱的人,在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会改变自己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和对待整个世界的看法,也许羞愧感、耻辱感、愤怒和悲痛会不时袭来,占据他们的整个身心。

人们一般又不愿意谈及创伤,因为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恶”,这些“恶”,有时候恰恰是我们的朋友、邻居、家人甚至我们自己给我们的;所以有的人宁愿选择遗忘和逃避,忘记世界上存在着痛苦;但是,那些创伤性记忆,并不会因为主人的逃避而自动消失,甚至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进一步发酵,给主人造成极大的痛苦,甚至给社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那么,为什么受过创伤的人们似乎总是面临同样的问题,好像难以从经验中学习呢?弗洛伊德用“强迫性重复”来解释这种现象,他觉得“患者潜意识里希望通过重新经历一次痛苦,来实现对痛苦的掌控,患者也有可能因此学会事件的解决方式”;而作者范德考克医生则认为受过创伤的人们反复经历和体验痛苦,“不是因为他们有道德上的缺陷,或是意志力薄弱,又或是他们的品格不好,而是他们的大脑发生了变化”,他从神经科学、发展精神病理学和人际神经生物学三个领域对创伤进行研究,给我们展示出一副理解创伤的全新图景。人在经历创伤之后,大脑发生了一定变化,使他们再次面对威胁时要么过于敏感,做出不当的应激反应;要么变得迟钝,对于伤害行为麻木不仁;有的甚至发展成痛苦成瘾行为,一遍遍地陷入甚至制造自我伤害的情境而不自知。

本书由“创伤的重新发现、创伤中的大脑、儿童的心智、创伤的印记和康复之路”几部分组成。起初,我被作者广博的临床知识和复杂的脑科学理论解释所吓到,但是读了几章之后,我慢慢习惯了作者的节奏,建立起了对心理创伤的崭新理解,进一步了解到创伤性经历对人们大脑的影响、对人们行为模式的影响和对一个人人际关系的影响。当我们能够客观看待“创伤”时,我们才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心理咨询事业,看待个人成长,看待来访者。

正如范德考克医生在书中说的,“当一个治疗者面对病人时,治疗者面对的是一个有各种生活需要和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一个疾病名词”;“唯一能让治愈创伤成为可能的,是对病人求生意志的敬畏——正是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忍受虐待,进而承受着疗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灵魂黑夜”——他们也许自伤过、也许滥用过毒品,但是他们何尝不是通过这些行为来应对起初因精神问题带来的难以承受的生理和心理痛苦呢?那一刀刀割伤皮肤的痛苦,何尝不是为了缓解精神痛苦而渴望活下去?

“我们定义他们问题的方式和我们的诊断,会决定我们怎样给予他们治疗”,只有客观地看待创伤、深入地研究创伤,才能够把经历创伤的来访者当成活生生的“人”进行治疗,而不是当成“机器”进行修理。“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也使我们体会到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那种信任、温暖关系的建立对于疾病的恢复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在本书的第五部分“康复之路”里,作者也提出了多种被证实有效的创新疗法,这些疗法中有些也是东方智慧的结晶,比如正念、瑜伽等,“这些方法可以激活大脑自然的神经可塑性,重新连接被创伤扭曲、失去功能的大脑回路,一步步重建‘感知当下’的能力”;这些治疗方式也能够帮助有创伤经历者重新体会身体的感觉,逐渐消除创伤所留下的无力、羞愧、愤怒和崩溃的感觉,让人们能够重新获得对自己的控制。

“本书把散落在历史中探索人类精神痛苦的智慧串联起来,再以现代强调实验控制的心理学研究的语言将其描述出来;不仅不断跟踪着有关研究人类精神领域的最新进展,还努力挖掘非传统治疗方式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一本给心理工作者、爱好者看的书,假如你曾经历过创伤,或者你关注个人成长,都可以阅读此书。不过在阅读时,“由于创伤带给当事人本身的易感性,书中的有些描述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激发你的回忆和情绪,因此在阅读时务必尊重自己内心的步调,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